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甘肃庆阳市农机化事业辉煌发展六十年综述

零零社区网友  2009-09-18  互联网

“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收割不用镰”这首寄托着多少代人梦想的歌谣,如今在我市全部变成了现实。建国以来,我市农机化事业风雨兼程,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农机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机械化已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成为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60年来,我市农机化事业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1—1980)奠定基础阶段,以行政推动为主要特征。建国初,我市农机化事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1951年3月,庆阳专员公署庆阳农具站成立,开始引进推广新式步犁。1955年,全区第一个国营拖拉机站——庆阳董志原拖拉机站成立,大中型拖拉机开始投入农业生产。在那个时代,“铁牛胜过黄牛”的直观认识让传统农民对先进的农业生产力产生了渴望,各种宣传画上,常常见到英姿飒爽的青年男女驾驶着拖拉机,奔驰在辽阔的原野上,当一个拖拉机手成为众多青年人的梦想。第二阶段(1980年至1990年)体制转换阶段,以农民自买自用为主要特征。八十年代初期,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市农业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机化发展突破了过去由国家投资、集体所有、三级经营的格局,农机化经营以户营为主,农民拥有办机械化的自主权。以户经营的小型拖拉机占全市保有量的80%以上。机耕面积占全市可机耕面积60%以上,农业机械的发展逐步提高农业的装备水平和农村的劳动生产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给农业机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第三阶段(1990年至2003年)市场导向阶段,以经营农机为主要特征。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国家对农机化发展的扶持措施逐步减少,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主要是从事经营创收,农机化发展受到比较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市场引导的弊端显现出来。这一时期,跨区作业——这一适应我市农机化发展实际的全新作业方式被广泛应用,对农机化发展产生了重要意义。第四阶段(2004年至今)依法促进阶段,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为主要特征。从2004年以来实施购机补贴政策,我市累计使用补贴资金4875万元,带动农民投资1.38亿元,补贴投放农机具7000多台件。到2008年底,农机化耕种收的综合水平提高到了42.6%,连续五年增长都在2个百分点以上。从中央到地方,农业机械化发展从来没有得到过像现在这样多的实质性关注与支持。

60年来,我市农业装备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农业机械化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截至2008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091516千瓦,拖拉机保有量20016台,分别是1955年的8209倍和5004倍。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特色产业开发机械快速增长。至2008年底,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农业机械化水平进入了中级发展阶段。在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机作业领域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机标准化作业程度明显提高,集收获、耕整、播种于一体的机械化复式作业应用范围扩大,农业抢收抢种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60年来,先进适用的农机具推广应用步伐在我市加快。

“十五”以来,市、县农机管理部门先后承担科研推广项目23项,共投入资金1.12亿元,增加产值2.3亿元。其中部列“节水农业及机械覆膜穴播小麦技术”项目获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三等奖;部列“旱地耕作保墒技术”和“小麦节水节种增产机械化技术”项目,2002年通过农业部鉴定验收,技术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承担的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项目,2004年通过农业部专家组的考评验收,受到一致好评,其技术模式在西北地区全面推广;研制开发的铲式深松机、果品采摘器、立式割台堆放式收割机获国家专利;承担的省列“旱作农区适用综合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获省农机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在项目带动下,全市共推广农机适用性机具6607台。同时,大力推广以深耕、深松为主的土壤熟化蓄水机械化集成技术,以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等七大类10项机械化集成技术,为我市的旱作农业起到了蓄水、保墒、增肥、增产、增效的作用,共计推广面积769万亩,增产粮油1.5亿公斤,增加产值2.2亿元,纯收益6400万元。

60年来,农机化推动了我市农业生产方式根本变革。

机播化肥、机械镇压、深耕深松、机械起垄覆膜、机械联合收割、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喷灌等新型作业方式的普及应用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也把农业从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变革。耕地有拖拉机,播种有播种机,收获有收割机,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耕牛、镢头、铁锨、锄头、镰刀早已退出农业生产领域,农民都说“现在种田很轻省了”。

60年发展,农机化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方面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达到了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省人工,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实现了农业的节本增收。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就业门路,进一步扩展了农民增收渠道。农机作业服务、农机维修服务、农机燃油供应、农机生产销售行业迅速兴起,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到2008年底,全市农机从业人员达到6.01万人,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9.24亿元,人均获益1.5万元。宁县农机大户白永科,经营两台薯类收获机作业20天,收入7万元,创造了农机经营效益的新纪录。农机化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得出”、“留得住” 提供了条件,进一步拓展了农民的增收空间。



http://farm.00-net.com/nz/nj/2009-9-18/nj_31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