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法

零零社区网友  2006-01-13  互联网

丛矮病

  一、发病规律  丛矮病是靠传毒媒介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灰飞虱在小麦上传毒浸染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小麦播种出苗后;第二个高峰期是在小麦返青后,随气温逐渐回升,越冬代灰飞虱开始在麦苗上活动取食,传播病毒,感染愈早或显现症状愈早,对产量的影响愈大。

  二、防治方法  (一)在小麦返青后彻底清除麦田及其周围的杂草,消灭灰飞虱适宜生存的环境,以减少传毒虫源。(二)适时浇返青水。浇返青水对灰飞虱有很大的杀伤作用,可以减少传毒虫源。(三)喷药防治。当春季气温稳定通过5℃时就要喷药防治。可用40%的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50%的辛硫磷1000倍液,每亩喷施药液50~75公斤,隔5~7天喷1次,连喷2次。喷药时麦田四周5米以内的地方都要喷到。对靠近路边、水沟、地头、地边更应特别注意防治。

  线虫病

  一、症状表现  发病植株在分蘖期表现为叶鞘松弛,茎秆粗、弯曲,叶片皱缩。孕穗期以后,表现为茎秆粗、弯曲,较健株矮小,除受害严重的不能抽穗外,一般仍能抽穗,但麦穗的一部分或全部不结子。病穗颖片被挤,向外张开,可从缝间看到虫瘿。虫瘿很坚硬,剖开后,内部充满白色絮状物,就是线虫幼虫。

  二、发病规律  混杂在小麦种子内的虫瘿是传染病害的主要来源。每个虫瘿内有8000~25000条休眠幼虫。虫瘿随小麦种子播入土中,吸收水分,里面的幼虫逐渐苏醒,钻出病粒,侵入幼苗,逐渐向上转移,最后到达花部,使花受到刺激,不能正常发育。虫瘿内幼虫迅速变为成虫,经交配、产卵,再孵化出幼虫,以后在虫瘿中休眠。虫瘿发育晚时,幼虫可在相对正常的种子中生存。收获时,虫瘿与种子混杂或落在土中,虫瘿内的幼虫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几年。

  三、防治方法  (一)与非寄主作物轮作两年。(二)用胶泥水、食盐水或清水选种。胶泥水浓度为30%~40%,食盐水浓度为20%。选种时,将种子盛在细密的箩筐内,放在胶泥水、食盐水或清水中,使水没过种子,边搅动边捞出浮在水面的虫瘿。用清永选种,动作应迅速,以免影响效果。用食盐水选的种子宜用清水漂洗干净。(三)种子在54℃的水中浸泡10分钟,可杀死轻度受害种子中的幼虫。

  白粉病

  一、症状表现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的孢子随气流传播到感病品种的植株上后,以危害叶片为主,发病症状以叶片正面较为明显,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受害。受害叶片初期形成灰白色小霉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绒状霉斑,严重时霉斑相互连成一片,以至覆盖全叶,以后逐渐变为灰色,最后呈灰褐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点。

  二、防治方法  合理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当病叶率达到10%时,每亩可用20%的粉锈宁乳剂50毫升,或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对水60~8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

  吸浆虫

  吸浆虫是小麦上的毁灭性害虫。由于耕作栽培制度的变革,小麦品种更新及传统有机氯杀虫剂禁用等原因,吸浆虫生存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有的防治技术已不能控制其危害,并且不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要求。所以,选用适当的药剂品种、剂型、施药方式,并确定防治适期、防治次数等是目前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防治吸浆虫的最佳时期为蛹期和成虫期。小麦吸浆虫化蛹盛期,该虫大都位于地表且多为裸蛹,对杀虫剂敏感,用药防治效果较好。特别是撒施毒土后降雨,增加了药剂和吸浆虫接触的机会,使防效提高。吸浆虫成虫对杀虫剂比较敏感,易被杀死,应注意在产卵盛期前进行防治。防治吸浆虫的药剂,蛹期以50%的对硫磷乳油、50%的辛硫磷乳油、40%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和6%的林丹粉剂为好,成虫期以6%的林丹粉剂、55%的林丹胶悬剂、40%的氧化乐果乳油和80%的敌敌畏乳油的缓释剂较好。吸浆虫的防治次数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蛹期防治效果较好,残虫量少,成虫期不必再进行防治;若蛹期漏治或防治效果较差的,成虫期需补治。

  锈病

  锈病可分为条锈、叶锈和秆锈3种,其中以条锈较为普遍,感病小麦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影响小麦对水分的吸收,严重时小麦叶、秆干枯,穗小,秕粒,导致减产。

  一、发病规律  锈病发展分为3个阶段:一是发生期。在越冬前后出现,其病叶表现不太明显。二是潜伏初期。即小麦返青到孕穗期,开始由单片病叶向四周扩散。三是流行期。很快使病叶发展到传病中心,使整个麦田受染患病。锈病的防治关键期是冬季。气温在5℃~10℃时病菌繁殖较快,在1℃~4℃时也能繁殖。它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喜在播种早、低洼地湿、窝风、大树遮阳和易感品种等的麦田潜伏。

  二、防治方法  防治锈病要因地制宜,如发现单片病叶或小传病中心,应切叶深埋,并在麦田喷施保护剂;如果病叶较多,面积较大,就应先喷施杀菌剂,再在其周围麦田喷洒保护剂。常用的杀菌农药有粉锈宁、双效灵、5%的过磷酸钙过滤液等,常用的保护剂有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100倍液的食盐水。春季锈病发生范围广,危害更大,应及时中耕,普遍喷施5%的氨基苯磷溶液进行综合防治。



http://farm.00-net.com/nz/ny/2006-1-13/ny_9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