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水稻育秧期间,我市沿黄稻区少部分地区秧田出现幼苗黄化现象,不发棵,长势弱,有的甚至根部腐烂。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认真进行了调研,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现根据我们的实践,总结提出水稻育秧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供参考。 一、调节土壤pH值 水稻生长适于中性土壤,尤其在秧苗期,幼苗喜偏酸性土壤。碱性土壤,一方面抑制了土壤养分的转化,特别是磷和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受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影响了根部酶的生理活性,削弱了秧苗对养分的吸收功能,秧苗因营养缺乏和不能正常吸收使生长受抑,呈现黄化。因此,pH值偏高的土壤,一定要通过调酸或使用酸性肥料,降低pH值。方法是播前整地时,每平方米秧田施用硫酸锌或硫酸亚铁10~15g,或硫酸锌和硫酸亚铁各10g,将pH值调整到中性或弱酸性,以利提高土壤种养分的有效性和根部的生理活性,促进秧苗健壮生长。 二、预防低温 三叶期秧苗体内的含糖量低,抗寒能力弱。在露地栽培条件下,如果气温突然下降(低于10~12以下),秧苗根部细胞的胞膜易遭到破坏,透性增强,膜内可溶性物质渗出量增多,破坏了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同时膜上结合酶的活力降低,酶促反应失调,呼吸作用下降,能量供应减少,体内积累了有害物质;同时,根际腐霉菌的繁殖并侵染根部,使根系吸收机能减弱。表现为:秧苗黄化、分蘖少、感染立枯病,重则烂秧、死苗,严重影响后期丰产群体的建立。因此,露地育秧如气温下降到5℃,必须灌水护苗;薄膜保温育秧,必须等到气温稳定在7℃以上才能完全揭膜。如果已发生冻害,苗出现黄化现象,可用敌克松300~500倍液喷施,喷施后两天内不浇水。 三、配方施,协调碳氮比 水稻秧苗三叶期后,种子本身养分已消耗殆尽,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来供养本身,尤其是氮碳水平对秧苗的生长影响最大。如果秧苗期养分不足,秧苗就会生长缓慢、黄化;如果含氮量过高,秧苗会因含碳量不足而抗逆能力下降。因此,秧田期一定要配方施肥,协调好碳氮的关系。为此,要在施足氮肥的同时,增施磷、钾肥。实践证明,磷、钾肥能提高秧苗的生根能力和抗逆能力,栽后返青快,分蘖早,特别是在低温情况下,效果更为显著。 四、正确使用除草剂和用药量 秧田选用除草剂,一定要注意农药残留期的长短和用药量。露地育秧,亩用60%丁草胺乳油75~100ml,对细沙土20kg,于播前1~2天均匀撒施。亩用量超过150ml,就易产生药害。为了避免不应有的损失,用药不要超过使用量的上限。另外,慎用影响后茬作物的除草剂。如快杀稗在土壤中的残留期长达10个月之久,施用后对下茬作物影响极大。因此,施用除草剂前要先了解其药的特性再作出选择,避免危害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