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技术 > 特种养殖其它类 > 正文 返回 打印

2007龟鳖印象:生态甲鱼卖得俏

零零社区网友  2007-06-05  互联网


云飞:朱师傅,到了没有啊?

养殖户:到了。

云飞:哎呀,您瞧啊,一来到这片池塘啊,朱师傅就交给我这么大个工具啊,到底干嘛的。我还不知道呢。哟,人家都忙活上了。

这四四方方的家伙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他们究竟在忙活什么呢?

记者:您带我到这儿浑水摸鱼来了啊?

养殖户:不是。

记者:那您摸什么。

养殖户: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记者:到底这里头能有什么宝贝啊。我能摸吗?

记者:这有什么啊?全是泥啊。摸到了吗?

养殖户:摸到了。

记者:有了,太好了。看看什么宝贝。啊,闹了半天就是这个鳖啊。

要知道,这鳖可精着呢,稍不留神,就会被它咬住。尤其是这千岛湖的生态鳖,由于采用野外人工放养的形式,很好的保持了它原本的野性,所以它的脾气尤其不好,不过,有人不信,非得去抓它。

云飞:我冯某人就是敢上那个九天揽月,敢下那个五洋捉鳖啊。

咬着了,咬着了。受不了,受不了。逗您玩呢,我怎么能让它给咬住了呢,这可是我抓住的千岛湖生态鳖呀。

记者:那你们要被它咬老怎么办呢?

被访者:放到水里。不要动,如果你使劲拉的话,它扯得越紧。因为这个甲鱼的牙齿是有倒钩的,它这个把你肉扣到里面这样的。

] 原来是虚惊一场啊,这云飞还真会忽悠。不过这生态鳖确实是生性暴躁,没事儿它们就喜欢互相掐。

记者:在这么好的生态环境下,当然这生态鳖它们保持了原来的野性。咱们今天就看看,2007鳖王争霸赛。真是死咬啊,就是不撒嘴。这要是温室养出来的可没有这样的感觉。

由于千岛湖特殊的水质条件,使生态鳖在这里生活得舒适又自在,心情好长得自然也就好。如今这千岛湖的生态鳖可是名声在外了,不过,来买的人多了,问题又出来了。

记者:师傅,那很多人来买甲鱼,你们一只只的摸,那得摸到什么时候去啊?

养殖户:前面不是给你的那个工具呢?

记者:在这儿呢?这不是一直拿着呢?

养殖户:这个就是捕甲鱼的底笼。

记者:啊,这个啊,这个怎么用啊?(问号字幕)

记者:这师傅啊,把我领到这儿啊。说那个呢,就是刚才我见到的那个工具。到底什么样呢?师傅,你那个能拿起来让我们看看吗?

养殖户:鳖就在那个里面。

原来,这才是他们最常用的抓甲鱼的工具,这形状颇象个迷宫,连这么不一般的生态鳖也被它弄得迷迷糊糊,只有自投罗网的份儿。说它不一般,自然是跟温室甲鱼相比了。

记者:从这个外形上来观察,生态甲鱼跟温室甲鱼有什么区别?

郑总:从背上看,一般的话,就是生态甲鱼背部看上去皮肤很老气。温室甲鱼的话,因为它是温棚里养出来的。见不到太阳光线,所以它这个皮肤很嫩。这种甲鱼看上去的话,跟我们养的环境中是一样的。像这个裙边,这个裙边一般比温室的要厚。一般是同等甲鱼的话,我们肯定要厚个百分之四五十的,所以它这个吃起来,炖起来它胶质就好,黏性就行。

记者:自打这个千岛湖出名之后啊,不仅来这儿购买的经销商特别多。他们的假冒者也是层出不穷啊。所以这些生产者呢。他们是像尽办法给这个鳖带上身份证。那怎么样才能让它这个身份证随身携带呢?

养殖户:就是用这个枪把这个标志放在上面,在打在那个甲鱼裙边上去。它就不会掉下来了。

记者:不过我又发现,在这儿这个标志有四种颜色,红、黄、蓝、绿。这是为什么啊?

养殖户:代表年龄。多一年少一年的。比如说像这种,就是两年的。

记者:您瞧这带着身份证的千岛湖生态鳖啊,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进入菜市场就买的啊。人家有自己的专卖店啊,这养得好,卖价就高,您瞧这说着说着这都到了啊。

经销商:专卖店像现在我们这个甲鱼啊,随着这个知名度越来越高。在外面的专卖店也基本上开了有像。我们浙江,有衢州、温州、义乌、诸暨都有专卖店。

听听,为了保证卖出的千岛湖生态鳖的品质,还专门开设了专卖店,要说他们为客商想的可是真周到。

安徽客商:我每次大概三百到五百只,因为它这个生态鳖的基地在千岛湖的上游,它这个山好水好,养出来的鳖啊,很好的。

连客商都对这生态鳖这么认可,当然是因为它的品质确实不错。不过,究竟吃起来怎么样,还得消费者说了算。

消费者:吃到这个千岛湖甲鱼之后,对其它甲鱼好像就没有什么感觉了。

消费者:这个裙边很厚,跟你开个玩笑啊,这个姑娘的裙边越短越好,我们吃这个甲鱼的裙边越厚越好。

消费者喜欢,自然这生态鳖的销路就不用发愁了。如今,这养殖生态鳖已经成了当地农户的摇钱树。

养殖户:我养了四五亩水塘,我们都是没货给他们,客户都打电话,天天来催货。一年除了开支外,大概二万左右纯利润。

养殖户:一年大概能挣个一两万块钱。

云飞:经过这一番了解,千岛湖生态鳖确实不错吧,哦怎么样?心动了吧。我今天啊,就送您一份大礼物,请看。



http://farm.00-net.com/yz/teyang/teyang/2007-06-05/117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