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烤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 寻甸烟农1年收入3.5亿

网友投稿  2010-11-01  互联网

新闻速读:2006年寻甸县委、政府确立并开始实施“烤烟生产恢复性增长”战略决策,这标志着寻甸烤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时隔5年的今秋,金灿灿的烟叶给寻甸烟农们带来了3.51亿元的收入,这是2006年1.71亿元的2倍多。今年昆明一共收烟183万担,寻甸就占了50万担,产量居全市第一。寻甸烤烟生产在实现恢复性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烟农、企业、政府“三满意”,让老百姓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烤烟是县财政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实现烤烟恢复性增长,是寻甸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寻甸县委书记刘荣说,寻甸必须坚持和巩固烤烟支柱地位不动摇,坚持烤烟恢复性增长不动摇,坚持对烤烟生产的投入不动摇;积极争取种植面积,努力提高种植质量,千方百计提高单位产量,增加种植效益;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倍加重视和强化烤烟生产,不折不扣抓好工作落实,这是寻甸实现烤烟恢复性增长,确保全县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正是源于这样的初衷和认识,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寻甸烤烟已经成为了寻甸农业的一大经济支柱,在昆明烤烟生产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决策战略 烤烟生产恢复性增长

云南是中国最大的烟叶产区,烟叶产量占全国的35%,全球的20%,年出口烟叶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一半,云烟独占鳌头,飘香世界。

寻甸是昆明市优质烟叶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和烤烟产量几乎占到全市的1/3。无论是地理位置、自然生态、酸性红土环境、气候特点、光热资源,还是悠久的种烟传统及广大农村群众急待脱贫增收的现实,把烤烟作为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力抓好,成为寻甸发展重点农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

近年来,寻甸县不断探索烟农、企业、政府三者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同享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不断转变发展思路,确立并实施了“烤烟生产恢复性增长” 战略决策,切实把发展烟叶生产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个突破口,作为一个绿色生态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抓紧抓好,烤烟生产逐步走上了“规模稳定、质量提升、管理加强、效益提高、群众满意”的良性发展轨道。

2006年是寻甸烤烟生产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之前的寻甸虽然一直都秉承传统烤烟的生产,但无论是产量还是产值都出现了下滑现象,整个烤烟生产举步维艰,进入低谷,烟农积极性受挫严重。如何扩大烤烟面积,提质增效?“县委政府经过反复调研、论证,作出了战略性决策——烤烟生产实施恢复性增长。”县委书记刘荣满怀信心地说。随着“战略性决策”的出炉,寻甸烤烟生产被提高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得到了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老百姓也增强了种植烤烟的信心,纷纷栽种起烤烟,并逐年从烤烟种植中得到增收致富。

5年来,寻甸走过了一条看似平凡但却不寻常的“烤烟生产恢复性增长”之路。实现了“两个集中”,即烤烟生产向优势乡镇、向种烟能手集中,向烟叶品质好、竞争优势强、土地资源广、能够形成一定规模的地区集中发展。大力推进土地集中有偿流转,积极鼓励和支持烤烟专业户、科技示范户、种烟能手发展烤烟生产,走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优质高效发展之路,使烤烟产业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发挥更大的效益。

寻甸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烤烟扶持政策,对实施烟水工程及密集型烤房建设的烟农进行补助;对烟叶生产所需的物资采取高进低出方式进行补助;加大机耕机耙力度,有效缓解了因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的劳动力不足问题;以农药补助的形式实施植保补助。对全县种植50亩以上规模的烤烟大户,每亩给予 35元的抗旱移栽保苗补助,今年共补助规模以上烤烟大户抗旱移栽保苗费24.4万元。烤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年加快,在烟田、烟水配套、烟路建设、烤烟育苗、烟房统建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今年,寻甸烤烟产前投入达1.1亿元,较去年的8700万元增加2300万元,增长26.44%。共投资 2132万元建设新型烤房557座,新建烤房是2009年同期的2.86倍,目前,全县烤房数量累计已达到1820座。

提质增效 烟农企业政府“三满意”

“自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努力实现烤烟恢复性增长的战略决策以来,烤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值不断提高,烟农收入不断增加,烤烟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烤烟恢复性增长成效显著。”寻甸县分管烤烟工作的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吴忠林介绍,2006年寻甸烤烟种植为11.88万亩,收购烟叶 32.84万担,产值1.71亿元;2010年烤烟种植面积达16.61万亩,较2006年增长39.81%,完成烟叶收购50万担,实现产值3.51亿元,较2006年增长105%,烟叶利税达7700万元。3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县委、县政府实施烤烟恢复性增长战略是符合形势发展需要和结合寻甸实际的正确决策。

去年我省提出“烟叶生产规模要在全国保持绝对优势,达到2000万担”的目标,给寻甸稳定烤烟生产规模、继续实施烤烟恢复性增长战略带来了机遇。同时,随着现代新昆明建设步伐的加快,受比较效益和发展空间等因素的影响,滇池流域周边县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烤烟主产区向北部县区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因此,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千方百计促进烟草农业现代化,实现烤烟集约化生产,不断提高烟叶的产量和质量,是寻甸烟草产业发展所努力的方向。在省、市烤烟生产布局调整中,寻甸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满足配方、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突出特色”为重点,以科技投入为动力,以培育大户为依托,以集约化生产为手段,努力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不断完善生产服务体系,全力构建科技支撑平台,优化烤烟种植布局,坚持“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强化基础”的烤烟工作方针及“稳定政策,严格‘双控’,完善基础,强化科技,诚信经营,主攻质量,提高效益,和谐发展”的工作方针,把现代烟草农业试点、特色优质烤烟种植及农民脱贫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烤烟生产“规模化、规范化、特色化”。

寻甸县委、县政府紧跟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立足发展现代烟草农业这个长远目标,不断加强对烤烟种植的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烟农的科技种植意识,加大科技配套设施的建设,依靠科技带动烤烟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不断提高科技对烤烟生产的贡献率。随着土地集中流转的加快以及烤烟大户培育的加深,全县烤烟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已初见雏形。到目前为止,寻甸共培育50亩以上规模的烤烟大户68户,进行烤烟连片种植6974亩,凸显了烤烟生产发展的强劲势头。从良种培育到种植技术革新,从机械化耕作到现代烟草烘烤技术的推行,烟农的科技兴烟意识不断提高,科技在烤烟集约化生产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的烤烟工作已经顺利结束,通过5年来烤烟生产恢复性增长战略的实施,老百姓得到了真金白银,钱袋子鼓了起来,而烟草企业也在这里收获了优质烟,政府关注民生,为民增收的目的得到了实现,烟农、企业和政府“三满意”成为了寻甸烟草的共识,也为寻甸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提质增效 烟农企业政府“三满意”

“自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努力实现烤烟恢复性增长的战略决策以来,烤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值不断提高,烟农收入不断增加,烤烟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烤烟恢复性增长成效显著。”寻甸县分管烤烟工作的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吴忠林介绍,2006年寻甸烤烟种植为11.88万亩,收购烟叶 32.84万担,产值1.71亿元;2010年烤烟种植面积达16.61万亩,较2006年增长39.81%,完成烟叶收购50万担,实现产值3.51亿元,较2006年增长105%,烟叶利税达7700万元。3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县委、县政府实施烤烟恢复性增长战略是符合形势发展需要和结合寻甸实际的正确决策。

去年我省提出“烟叶生产规模要在全国保持绝对优势,达到2000万担”的目标,给寻甸稳定烤烟生产规模、继续实施烤烟恢复性增长战略带来了机遇。同时,随着现代新昆明建设步伐的加快,受比较效益和发展空间等因素的影响,滇池流域周边县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烤烟主产区向北部县区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因此,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千方百计促进烟草农业现代化,实现烤烟集约化生产,不断提高烟叶的产量和质量,是寻甸烟草产业发展所努力的方向。在省、市烤烟生产布局调整中,寻甸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满足配方、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突出特色”为重点,以科技投入为动力,以培育大户为依托,以集约化生产为手段,努力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不断完善生产服务体系,全力构建科技支撑平台,优化烤烟种植布局,坚持“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强化基础”的烤烟工作方针及“稳定政策,严格‘双控’,完善基础,强化科技,诚信经营,主攻质量,提高效益,和谐发展”的工作方针,把现代烟草农业试点、特色优质烤烟种植及农民脱贫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烤烟生产“规模化、规范化、特色化”。

寻甸县委、县政府紧跟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立足发展现代烟草农业这个长远目标,不断加强对烤烟种植的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烟农的科技种植意识,加大科技配套设施的建设,依靠科技带动烤烟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不断提高科技对烤烟生产的贡献率。随着土地集中流转的加快以及烤烟大户培育的加深,全县烤烟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已初见雏形。到目前为止,寻甸共培育50亩以上规模的烤烟大户68户,进行烤烟连片种植6974亩,凸显了烤烟生产发展的强劲势头。从良种培育到种植技术革新,从机械化耕作到现代烟草烘烤技术的推行,烟农的科技兴烟意识不断提高,科技在烤烟集约化生产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的烤烟工作已经顺利结束,通过5年来烤烟生产恢复性增长战略的实施,老百姓得到了真金白银,钱袋子鼓了起来,而烟草企业也在这里收获了优质烟,政府关注民生,为民增收的目的得到了实现,烟农、企业和政府“三满意”成为了寻甸烟草的共识,也为寻甸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烟农乐道 28000户烟农净挣3.51亿元

在实施“烤烟恢复性增长”战略的过程中,多措并举,千方百计提高烟叶生产质量。在实验示范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坚决杜绝劣杂烤烟品种,重点推广“云87”、“云97”、“K326”、“红大”等优质品种。建立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科技培训,使种烟技术推广到户、落实到田,从根本上提高烟农的种烟技术水平。2010年机耕范围由2009年的6万亩增加到今年的8.6 万亩。把标准化生产认真扎实地落实到烤烟田间生产的水肥协调管理、适时揭膜培土、中耕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各个环节,落实到烟农、到地块、到烤房,不断提高全县烤烟生产整体水平和质量档次。目前,全县已建成标准化核心示范区8.6万亩,较去年的6万亩增加了2.6万亩,增长43.33%,进一步推进了烤烟生产的标准化建设。

甸沙乡烟叶站站长张连华算了一笔账:农户种一亩烤烟,复合肥、硝酸钾等生产投资253元,燃煤费用约300元,按平均每亩烤烟产值2000元计算,农户每种一亩烤烟纯利不低于800元。汤柄祥是仁德镇团结村大麦地的种烟大户,今年他一共种植了140亩烤烟,收烟150吨,总收入23万元。他告诉记者,2006年,他看到县委政府各级各部门都对烤烟大力支持,于是他从流转来的土地上种植了40多亩烤烟,没想到的是当年种植当年增收,于是短短5年时间,他就将种植规模扩大到了140多亩,而且明年将扩大到170亩左右。如今汤柄祥在自己土地上,种完烤烟种蔬菜,一年到头,月收入都达到了10000多元,日子越过越殷实。

地处寻甸东部的七星镇,近年来,烤烟生产连续丰收,全镇的烤烟生产呈现出种植面积增多,种植质量提高,种植观念转变,产值和财政税收逐年增加的良好态势。一说到烤烟,农民们个个喜滋滋地。江格村委会雨海村阮金再说,他今年种植烤烟达到了30亩,烤烟收入就有70000余元,除去成本,最少也有 50000余元进账。问他是怎么栽烟的,他说,看到种烟有赚头,就租了别家地多种了些。种植、采摘、烘烤的时候就找些工来帮忙,平常的管理一个人就够了。他谈起烤烟种植是一套一套的:“种植和管理主要是按照烤烟辅导员的要求,比如抓死一些重要的环节,如提前节令移栽、揭膜培土、病虫害防治、采摘烘烤等。”

寻甸县烤烟生产办公室主任李绍斌说:“寻甸烤烟种植户已经达到了28000多户,今年烟农就挣回了3.51亿元。规模种植户也越来越多,100亩以上的25户,200亩以上的有2户,而且正在向300亩靠拢。如今,种植烤烟的效益越来越好,很多外出务工的和在家务农的老百姓都纷纷表示希望种植烤烟,积极性空前高涨。”去冬今春夏连旱使烤烟受到了影响,但寻甸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先后4次召开抗旱专题会议,在认真调查烟区水库蓄水情况后,把培育高颈壮苗及确保按节令移栽作为烤烟生产工作重点,并对全县苗期抗旱资金及物资的保证、育苗用水、异常气候应对等工作做了细致安排,及早部署,为今年烤烟增产增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随着烤烟产业的不断发展、不断强势,寻甸烤烟下一步的重点就是要巩固提升,不断做大做强。”吴忠林告诉记者,烤烟的经济效益受到很多方面影响,因此,下一步,寻甸将继续实施恢复性增长战略,在平稳的基础上,早规划、早落实,积极打造河口和鸡街两个烟草示范项目,做大做强寻甸现代烤烟。

编后

百姓满意就是政府满意

怎样才能使农民拿到真金白银又给财政带来增收?寻甸的烤烟生产就是一个实例。

近年来,寻甸县立足农业大县的实际,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在恢复烤烟增长、壮大烤烟产业、做强烤烟支柱上,树支柱、出实招,把烤烟作为农业产业的龙头、财政增收的支撑和农民的钱袋子来培育发展,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烤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有力地促进了财政和农民双增收;烤烟产业的壮大,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土地流转进行了有效探索;烤烟支柱的崛起,为该县全力加速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全域城镇化,奋力拓展市场化,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6年以前,由于受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寻甸烤烟陷入“窘境”,县委政府及时“出手”,将烤烟产业的发展定位到了一个从未有的高度: “实施烤烟生产恢复性增长战略。”2010年是攻坚之年,也是这一战略的检验之年,寻甸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8000多户烟农实现了3.51亿元的烤烟收入。这样的事实证明了当初决策的正确与果敢。随着烤烟事业的发展,寻甸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百姓满意就是政府满意。寻甸结合实际,采取措施,全力实现烤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做到烟农、企业和政府“三满意”,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0-11-01/8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