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民砸了铁饭碗也要去创业

零零社区网友  2010-04-22  互联网

“对,我就是8424!”同是2009年“十大上海青年创业先锋”10位获奖者,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叫不出王冬 晴的名字,但都会脱口而出 “你是那个8424吧?”

    6年前,王冬晴主动砸掉在书店年薪丰厚的“铁饭碗”,让人跌破眼镜地下乡务农种西瓜。学农的三年间遭遇多次挫折,但他绝不言退,终于在第三年见到了阳光, 在一片380亩的土地上开垦出一个现实版的“开心农场”,为农民开辟了一条集体致富之路。

    离开新华书店 一门心思做农民

    虽然是个土生土长的南汇人,但30岁前的王冬晴一直在跟书打交道。从武汉大学图书发行专业毕业后,王冬晴放弃了留校和新华书店上海市区门店这两个选择,回 到南汇新华书店当了个普通营业员。4年之后,凭着骄人的营销业绩,他成为销售部主任,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有一天他去一个朋友家,不料一进门却看到朋友的妻子在家伤心地抹眼泪。原来孩子得了肺炎需要住院,可家里却怎么也凑不出5000元住院押金。“给孩子治病 要紧”,王冬晴二话没说赶紧把孩子送到医院,自己掏钱交了押金。这时,王冬晴的内心再也平静不了了,“为什么勤劳、朴实的农民仍然这样弱势?仍然处在社会 的最底层?”

    王冬晴的父亲早年也搞过农业技术,多次提起过回乡发展农业的设想,而王冬晴从上大学起,心里也一直埋藏着在农业领域创业的梦想,他认定那是一片“阳光”。 利用新华书店里多的书,王冬晴钻研起了“农经”。理论知识看了不少,但是“纸上得来终是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冬晴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准备放弃稳定的 工作下乡务农的计划,毫无意外地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但他下定决心的事,就一定要去做。

    三万棵黄瓜苗一周“种死” 熬了三年摸出“西瓜经”

    别人是下海经商,他是下乡务农。首先要解决技术问题,王冬晴辞职后承包了20亩地,开始了学农实践。一个新华书店的销售部主任变成了完完全全的农民,移 栽、嫁接、扎棚,满脚满身都是泥浆和汗水,抱着不成功不回家的决心,王冬晴连晚上都睡在田埂边的简易棚中。第一年,“门外汉”王冬晴栽种了黄瓜、西红柿、 西瓜好几种果蔬,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种植试验,但由于理论和实践相差太远,三万棵黄瓜苗在一星期内全部枯萎,一年的投入全部打了水漂。

    然而,一次奇特的经历却给王冬晴带来了转机。有一次,王冬晴在河里救起了了一个小孩,他的父亲正是一位“黄瓜专家”。既是为了报恩,也是为了帮忙,这位 “黄瓜专家”给王冬晴担当起技术指导。尽管种黄瓜的技术得到了大幅提高,但仍是亏损。看来不仅要有技术,品种选择更关键。“投降这两个字不属于我!如果我 是士兵,即使只剩我一个,也会战斗到底。要么在对方的高地插上红旗,要么就倒在阵地上,绝不会投降,不当逃兵!”第三年,决不投降的王冬晴把焦点放到了西 瓜上。

    “我总结了经验,创业也要看自己的长处、地方的长处,南汇8424西瓜有名,有助于缩短创品牌的时间。而南汇这片土地是沙性盐碱土壤,种西瓜特别有利,但 关键还是技术。”王冬晴从农科院打听到,8424是1987年由五位专家引入南汇种植的,他辗转找到其中的两位专家胡廷玉、蔡彬官求取“真经”。老专家被 这位年轻后生辞职种田的决心打动,不提报酬给他做技术指导。这一年的收成一举弥补了前两年的亏损,王冬晴的心田里终于照到了阳光。

    打破农民的“大锅饭” 多劳多得用制度激发动力

    王冬晴去种田不是突发奇想,也不只是为了“自给自足”,在辞职时,他就规划好了一条现代农业产业化之路。农民之所以增产不增收,症结还在于单个农户散种散 卖的方式,他的思路是以技术做保障,将农产品标准化,加上绿色概念和品牌,效益自然会随之而来。解决了技术问题后,2007年9月,王冬晴的骥凌果蔬销售 专业合作社开张了。合作社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获得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让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不仅得到了补偿收入,还可以选择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耕作,条件是完 全使用合作社的原材料和技术,种植出标准化的绿色西瓜。

    “种植技术现代化,对农民的管理也要现代化。我不给基地的农户定工资,他们之间的种植水平、劳动效率本来就有高低,必须把他们的付出与收入挂钩起来,保证 多劳多得,充分激发他们的动力,农民自己就是基地的主人。”骥凌基地的农户每年向合作社上交一定数量的优质西瓜,充抵使用土地设备、种子、肥料和技术指导 的费用,剩余的由合作社以当年的市场批发价统一收购,以骥凌的品牌销售,农户就不用再担心西瓜成熟后的销路问题了。

    历史专业硕士相信一切都是相通的

    整天笑呵呵的王冬晴朴实、热情,农民的特质在他身上洋溢。可大部分人不知道,王冬晴不仅毕业于图书发行专业,还是历史专业的硕士,“学习历史对我创业也有 很大帮助,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其实都是相通的。小到个人和企业,大到国家,发展过程都是波浪形的,不可能一路平坦,所以创业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这就是 历史给我的创业带来的启示。”

    “我不提倡反季节、违背自然规律的东西,人工因素太多,怎么达得到真正绿色的标准?只有优质才能优价,才能避开恶性的价格竞争。”合作社成立后第一批产出 的西瓜,就获得了2008年上海西瓜评比银奖。品牌打响了,不仅合作社获得了不菲的收益,种植农户的收入也得到了激增。在骥凌的基地里,一对夫妻负责10 亩地,年收入已经相当于市区的白领。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0-04-22/8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