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黑龙江大庆市大同区:棚室里种出农民的“摇钱树”

零零社区网友  2013-11-01  互联网

 

  致富“好政策”与农民“小算盘”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祖祖辈辈在土地里刨食。靠党的好政策,如今的农民解决温饱已经不成问题。但仅仅依靠土地就能发家致富,过上富足的生活,甚至过上比城里人还好的生活,仍然是广大农民梦中的伊甸园。特别是对东北农民来讲,只靠一年一季的作物收成,实现致富梦还没有一个好办法。努力探索出一条靠耕种就能致富的路,就成了农民的期盼和当地党委、政府的责任。

  大庆的农民很幸运。三年前,大庆市委、市政府决定大力发展棚室经济,同时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有了政策的支持和经济效益的推动,农民盖温室、扣大棚,引技术、挖人才,靠棚室发家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也就有了大同区这样遍地大棚、果蔬飘香的典型。

  数着手里“哗哗”响的票子,盘算着明年种大棚作物与种大田“铁杆庄稼”的比例,家家户户的农民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大苞米,从来都是东北老农世世代代的看家作物、“铁杆庄稼”。种啥都放不下它。“旱田呢,无籽西瓜是大苞米的4倍。大棚葡萄呢,高出大苞米20多倍。铁杆庄稼也要种点。”

  在拨拉小算盘的时候,农民的观念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

  观念一变天地宽,棚室经济已经走上一条“溜光大道”,但做大做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有技术支持,需要扩大种植面积,需要增高产量,需要形成规模,这样才能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才能在价格上有话语权。

  看到商机的人与看到方向的“头儿”

  棚室推广初期,很多农民都抱着观望的态度,东北气候特殊,种出的果实能否收回取暖的成本?

  实践证明,很多人由开始的观望,到后来的主动参与,再到众人的追捧,棚室收入的增高,彻底改变了农户的种地思维。

  “看见我赚钱了,我的亲属都来找我帮他们栽种棚室葡萄。我家大棚附近的地都被亲戚承包下来,扣上大棚了。”这是祝三乡日新村大棚种植户付成民说的一句话。

  “从来没见过一亩地能出这么多钱。”付成民的老姨,在他的帮助下种了6栋大棚葡萄。秋后一算账,收入接近10万元。

  “真要感谢我外甥,自己致富了,不能忘了他。”说起小付,他老姨笑得合不拢嘴,伸出了大拇指。

  一样的环境,一样的土地,颗粒归仓后,种棚室的收入与种玉米收入相比较,相差太大了。都是忙活一年,一样挨累。真金白银拿到手里,谁都知道哪多哪少。

  谁看得长远,谁就有潜力,谁就能发展得好,就能有生命力,一栋大棚就是一个“小银行”。

  棚室有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发展势头不可阻挡。“一定要让这股势头长盛不衰。必须上规模,形成产业化;大家一‘抱团’,规模就上来了。农业合作社就是最好的形式和纽带。”走在棚室经济前沿的领头人,从中看到了巨大商机。区乡领导从中看到了发展方向——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之路。

  没规模做不大与有规模不用怕

  10月23日,在祝三乡凤凰山村辛克芳家里,两口子忙里忙外不着消停。这两年他家尝到了棚室经济带来的甜头。

  种一亩大棚香瓜和葡萄要比种20亩旱田玉米收益还高。他的12栋大棚种了7栋香瓜、5栋葡萄。今年卖得很好,十几万元已经揣进了腰包。

  辛克芳的销售途径有两条,香瓜主要是靠棚室采摘,葡萄靠自己骑着三轮车赶集。

  今年的收入确实冒高。辛克芳有扩大棚室葡萄的想法。效益高又省心,但销路又让他多少有些顾虑。

  与辛克芳思路相反的是日新村的付成民,小付是80后,他栽种葡萄很内行,很早就看到规模化的优势。

  三四年的工夫,他的地盘里招来了所有的亲戚,总计有30多家,葡萄棚有几百栋。

  小付正在筹划建立自己的农业合作社,还要修建冷库,遇到葡萄价格低的时候,把收获的葡萄储存起来。等到市场上价格升高时,再推向市场。既规避了价格风险,又增加了大家的收入。

  几年的种植经验,让小付懂得了一个道理:没有规模永远做不大,有了规模就什么也不怕。规模上去了,客商就自己来了。规模做大了,也能逐渐掌握定价权。有规模就主动,没规模就被动。

  买方市场被动与卖方市场主动

  在祝三乡采访,农业副乡长杜纯彬一再推荐一个能人,他就是平桥村村支书吕鹏冲。吕鹏冲栽种的无籽西瓜在大同是一流的。在他的带领下,祝三乡的无籽西瓜供不应求,每年秋季西瓜成熟后,田间地头的运输车辆日夜不断。

  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最担心的就是销售环节,果蔬长得再好,最后卖不出好价格也是增产不增收。

  “眼下栽种面积小,产量不够规模,还要增加面积。”为了扩大栽种无籽西瓜面积,吕书记正在筹划建立农业合作社,形成规模、增加产量才有价格话语权。他告诉记者,这里的西瓜种植是一个外来户带起来的。当时,那家人种植的地块小,靠路边和周边市场就销售完了,也不愁销路。大家看他种西瓜挣钱了,都纷纷跟着种起来。在规模扩大以后,乡亲们开始犯愁了——西瓜卖不动了。

  他第一个雇车往广东卖,结果赔了。可他在赔了一车西瓜的同时,结识了很多收购商。通过和他们交往,知道了一个道理,不形成规模收购商是不会来的。从开始做经纪,到现在做合作社,他向更专业化方向发展。今年,他自己就种了1000亩旱田西瓜和100栋大棚西瓜。由于今年雨大,旱田西瓜没挣多少钱,大棚西瓜可是丰产丰收在望。他充满希望地说,在不远的将来,大同西瓜一定会成为东北第二大西瓜生产基地,那时,全国的客商都会往这儿跑。

  大地西瓜“师傅”与棚室葡萄“徒弟”

  种无籽西瓜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技术。

  吕鹏冲最关心的就是这个环节,因为他知道科学栽种的重要性。

  西瓜苗的嫁接,是产业链的第一关。

  种西瓜最担心的就是重茬,一块地种一次西瓜,要等7年后才能再种,否则会出现病害。为了解决这一个难题,必须使用西瓜苗嫁接技术。吕鹏冲从海南请来技术人员,在大棚里嫁接西瓜苗。

  这是个细活儿,技术要求挺高。

  “我们祝三的土质好,是弱碱性,地理位置好,昼夜温差大,所以无籽西瓜口感好,在南方市场很出名。”祝三乡平桥村今年无籽西瓜栽种面积已经达到了6000亩。按照吕鹏冲的想法,栽种的面积还是少,还要扩大。平桥村的无籽西瓜,百分之九十是经吕书记的手卖出去的,他是名副其实的西瓜经纪人。

  销路不愁了,主要是技术,有了技术,农户才能增种,产量高才有知名度。吕鹏冲已经从海南聘请了技术人员,报酬是拿出纯利润的百分之二十,否则人家不来。可凡是请海南技术人员指导的,都丰产丰收,效益都好。

  来年,他准备拿出1500亩地种无籽西瓜,先做示范区,给其他农户打个样,做大做强。他正在申办农业合作社,并给祝三无籽西瓜申请了自己的品牌,目标是让祝三的无籽西瓜名扬天下。

  “今年咱平桥村种的6000亩无籽西瓜,在内蒙古通辽和辽宁黑水,也就是一家农户种植的。与人家比,规模还差得很远。”吕鹏冲说。

  然而,就是这些大地西瓜,给正在火起来的棚室葡萄当起了“师傅”。秘籍还是两字——规模。

  1.8万亩棚室胜过15万亩大田

  在大同区,八井子乡的棚室发展速度最快,已经形成了不小的规模,成立的农业合作社已经开门营业。

  从祝三乡平桥村出来,冒着淅淅沥沥的细雨,记者又来到了八井子镇。主管农业副镇长孙立辉领着记者往红蕾果蔬储存园区走。

  路上,孙立辉说起本地的棚室经济,话匣子打开了,“市场经济就是这样,赚不到钱,你去逼也没人响应。只要能赚到钱了,而且与大田相比要增收几十倍,农民的热情高了,挡都挡不住。”

  眼下,八井子乡已经有农业合作社40多家,主要包括提子、蔬菜、板蓝根等作物。合作社的成立,使农户的种植有组织、成规模,生产技术流程都能有序开展。特别是在开辟销售渠道和规避农户风险方面,作用非常明显。合作社就是一个农业“大工厂”的综合体,有了它的存在,农户才能稳产增收。

  八井子乡土地收入的所有数据都在孙立辉脑子里:“现在全乡有1.8万亩棚室,这些棚室创造价值的总和,比全乡15万亩大田作物还要高。”

  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业,八井子乡的发展思路就是——巩固提子,推广蔬菜。

  合作社带来的效益越来越明显,今后要大力扶持建立上规模的棚室园区,一个园区1000栋大棚全部种植一种水果或蔬菜。上规模才能招来客商,才能给农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家一户摸索与合作社“抱团”发展

  农业合作社到底什么样?距离八井子乡政府不远,有一家红蕾果蔬储存园区,这是一家规模较大的合作社。

  生产部经理孙立尧介绍说,他们的合作社是去年建成的,占地10万平方米,自己有棚室采摘园100亩,还有150亩基地,主要开发有机蔬菜、杂粮和葡萄等,市场销售前景看好。

  在合作社院内,连片建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孙经理说,这是刚刚投入使用的储存室。一共有18栋,每栋可储存果蔬20万斤。

  见记者好奇,孙经理把记者领进了储存室内。刚打开大门,一股凉气扑面而来,室内整齐地码放着装满红提子的箱子。

  孙经理打开一个箱子,里面水灵灵的红提,特别诱人。

  “我们今年储存了40万斤红提,都是和农户签的订单。农户担心提子成熟季节价格低,我们就提前确定了保护价,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这么多提子储存的效益怎么样呢?孙经理笑了:“现在有客商找我们要全部收购这些提子,而且开出的价格也很诱人,但我们没答应,再过一段时间,价格还会上涨。”

  合作社的成立,让农户有了奔头,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降低栽种成本。这种良性循环,势必助推棚室经济有更大的发展,让农户的钱包揣得更满。

  合作社的巨舰已经起航,农民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11-01/7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