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民”返乡卖咖啡豆 一年营收上千万
除了新一轮资本下乡,驱使“新农民们”返乡创业的还有对食品安全的追求
邵海鹏
11月,正是海南咖啡豆采摘的季节。”担任白沙陨石岭咖啡种植合作社社长的成宗培今年不再犯愁,相反志得意满。
曾经的海南白沙咖啡犹如“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然的奶香味、巧克力香味配上咖啡本身的味道,口感非常好,但苦于渠道不广,咖啡农只能低价卖给收购商。
“农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赚不到成品咖啡十分之一的利润,而收购商收完咖啡豆后转手就可以卖到两三倍的价格。成宗培感受颇深。
成宗培曾是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的农民,早年外出做起了汽车配件批发生意,每年都能挣个几十万元,但心系家乡的他一直都想在农民这个岗位上做出些成绩,电商的崛起让他看到了机会。
如今,咖啡种植合作社的成立提高了农民在咖啡豆上的议价能力,互联网电商平台又拓宽了销路,今年合作社预计销售额会过千万。
像成宗培这样回乡重新干起农民的人并不少,多数都是早年通过求学、经商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生活的人,如今又决定返乡创业。这批人都有相同的特点:经受过新媒体、新商业模式的洗礼;认识到要以实际行动保障食品安全。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新时代的“新农民”。
坎坷的创业路
成宗培创业之初可谓艰苦备尝。
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现在正是咖啡豆的成熟采摘期,咖啡树长得很高,果实较少,咖啡农每天的工作量都很大。而且白沙县道路崎岖,农民只能将采摘回来的咖啡豆依靠人力一步一步地挑回来,即使是到距离咖啡园只有1公里远的加工厂去,也得走一个小时的山路。
最初开拓市场时的辛酸,则更让他难忘,“登门拜访客户跟他们洽谈的时候,对方都不给机会,最气人的是甚至以没时间接待为由将我们拒之门外。”
于是,成宗培将咖啡豆无偿提供给加工场品尝,获得认可后,方才打开销路。如今,他的白沙陨石岭咖啡种植合作社的社员已经扩大到60多户,村民对他都很信任。
对于成宗培的经历,冯波和章梦佳夫妻也深有体会。2008年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章梦佳,在一家外企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工作了几年后,她决定返回家乡——素以蜜橘闻名遐迩的浙江省临海市涌泉镇,做“涌泉蜜橘”的农业创业项目。
此前,章梦佳曾尝试过以互联网的形式来销售蜜橘,卖得不错。于是,她跟冯波一合计,两人决定自己承包橘园,从生产的源头进行品质把控。但一切并非如她想象的那样顺利。
章梦佳告诉本报记者,刚开始创业时非常辛苦,蜜橘生长在高山上,由于风大,橘子跟树叶碰撞摩擦,卖相很不好看,“当时还是以线下销售为主,但是渠道不健全,基本上就看着蜜橘一点点地烂在树上,但也没办法。而且照顾橘子园就要一直待在农村,这样的生活也很枯燥。”
在最苦难的第一年,她甚至后悔当初的决定,过去外企的工作,收入挺高,又不那么辛苦。当时为了销售蜜橘,只能找认识的人来推销。但是,作为送礼首选的蜜橘,最抢手的还是青睐于卖相更好的橘子,而非他们的。
“当时我们就想完全没辙了。”后来,夫妻二人尝试着驱车去周边城市的水果店和超市推销蜜橘,让大家来品尝。得到市场认可以后,销量才慢慢提高。 “那一年虽然烂在树上的橘子有不少,但是线下的渠道还是铺开了,大家开始接受了,自然就成了我的忠实客户,因为我们的蜜橘确实好吃。”章梦佳略显得意地 说。
新农民的食品安全追求
驱使“新农民”返乡创业的动力,还有一部分是出于对食品安全的追求。
涌泉蜜橘素有“天下一奇、吃橘带皮”的美誉,作为涌泉镇当地人,章梦佳笑称自己是“吃着橘子长大的”。然而,当她看到媒体对于“蜜橘农残超标、被化学打蜡”的报道后,章梦佳在微博上吐槽“绿色食品太少了”。
但是,那些不打农药的蜜橘却因为卖相不好卖不出去,被当作次品送到罐头厂加工处理。
于是,在接手橘子园后,章梦佳就开始跟技术人员研究,如何才能让“漂亮”的橘子更健康、绿色。她说,“吃橘带皮”是涌泉蜜橘的特色,在洗干净之后,橘皮是可以吃的。
成宗培也是如此。他说,杭州传化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成军曾亲自到白沙县陨石岭来考察咖啡园,有机生态的理念也得到其认可。
成军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农民”的涌现是新一轮资本下乡大潮的一朵小浪花。相较于过去资本看重的是农村的“低成本”(廉价土地、劳力等)、农业投入品(种肥药等),现在更看重农村的“高品质”(土壤、空气等),试图在优质农产品、休闲养老等方面有所作为。
也正是因为珍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新农民”们几乎都将现在的农业创业项目当成毕生事业来做,而非简单玩票。
章梦佳说,有信心将蜜橘这一块做好,把它当成健康产业、一个天然养生的项目。
成宗培也认为,这不是一时冲动,他要将父辈拓荒而开辟出来的白沙咖啡事业传承下去。“其实我做什么生意都可以赚到钱,但还是愿意做白沙咖啡这项事业。除了可以做这个品牌农产品的创始人,还能带领农户增收致富。”他说。
众筹橘树卖蜜橘
拥有500多亩橘子园基地的章梦佳说,今年优质蜜橘收获了20万斤,如果能全部卖掉的话,销售额有150万元左右。章梦佳透露,正是在如此可观的效益吸引下,近一两年来,返乡回家从事网上生鲜水果销售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80后甚至90后都有回来的。
为了扩大销售规模,章梦佳夫妇今年开始采用众筹模式来卖蜜橘。她告诉本报记者,在与老客户进行交流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即由客户根据橘树的产量、以固定的价格来承包橘树,那么客户所承包的橘树产出就归其所有。
“一棵树起码会有200斤,过年的时候就够送礼了,省去很多成本。而且还可以带朋友过来自助采摘。”她说,去年11月就提出了众筹方案,客户们也感觉划算,今年5月份橘子花开,就与客户达成了协议,“有一部分蜜橘就是以这样的方式销售掉了。”
事实上,应用电商销售农产品已经是“新农民”的标配。
成宗培对本报记者表示,今年他还参加了传化农业绿科秀、绿科邦启航式进行产品展示推广。负责两个全新平台的成军说,主要是搭建两座桥梁——在先进技术、创意设计与农业生产者之间搭建桥梁,以及在优质农产品、创意农业产品与广大消费者之间搭建桥梁。
回乡做农业创业项目的“新农民”,除了经历前期市场开拓方面的辛酸,他们还经历着来自父辈、朋友的压力。
章梦佳说,起初父母是极力反对的,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是,要到大城市,这样才有前途。干农业这一行太辛苦。同事也不能理解,认为不可能将农业作为事业来做,顶多农村就是周末度假的地方。
只是随着项目逐步走上事业正轨,原先困扰他们、让他们倍感焦虑的压力,都已经悄然消失。“最初的想法就不是为了回家做农民,而是做农业创业项目。前一两年不被市场认可的时候,觉得很伤心,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销售形式多样化,只要东西好是不怕没有市场的。”章梦佳说。
成军对本报记者表示,近年来涌现的“新农民”不同于过去乡村的“能人”,他们更加热爱农业本身,而不是带领乡亲逃离农业生产;他们勤奋钻研技 术,善于人际沟通,富有学习精神,追逐创意创新。这个群体的数量虽然还不多,但借助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他们越来越结成一个庞大的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