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巴彦地标猪拱开致富门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3-23  互联网

巴彦地标猪拱开致富门 生猪产业崛起带动了饲料业发展。巴彦巨龙饲料公司产品热销。董劲宇摄 巴彦新城规划效果图。

巴彦地标猪拱开致富门

巴彦新城规划效果图。

  金海燕 吴凤卿 本报记者 潘宏宇 白云峰

  走进省城哈尔滨各大超市的猪肉生鲜销售区,“金锣”、“北大荒”是老百姓公认的响当当“大品牌”。“金锣冷鲜肉之所以能受到省城市民的喜爱,是因为金锣采用的生猪全部产自生猪品质优良的巴彦县。”金锣集团负责哈尔滨市场销售的负责人一语中的。

  3月中旬,记者走进巴彦,访企业,看农户,切实感受到这里的生猪富民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服务到位

  鼓励农民养猪致富

  靠有限的土地走富路,必定举步维艰。发展生猪产业可以就地转化粮食,“粮仓憋粮”问题也迎刃而解了,于是调整种养业投入比重,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思路诞生了。

  巴彦生猪养殖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在县畜牧局工作了26年的田彦波副局长告诉记者,在最早的自养自食时期,老百姓粗 放式一家养三五头猪,有句嗑叫“一瓢凉水一瓢糠,一捆青菜揣一缸”;后来县里采取“养猪一条街”模式,提供红砖盖猪舍规范养殖,那时一户可养10头猪了; 随后搞养殖小区,引导初级规模化养殖。又经过几年艰苦努力,全县的生猪产业一举攀上了畜牧业“半壁江山”和“主辅换位”的新阶段。

  为了鼓励农民养猪,巴彦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举措。为了降低养猪户的风险,县委、县政府与县保险公司协调,动员养猪户给生猪上保险。一头猪崽体 重达到10公斤以上就可以上保险,每头23元的保险费一直保障到生猪出栏为止。这期间,生猪如果死亡,保险公司将以死猪的体重按斤理赔, 价格从120元至300元不等。当年,龙泉镇平泉村养猪户张明义把家里46头猪都入了保险,因管理不当死了5头小猪,保险公司以每头120元给予理赔。消 息传开,全村有100多户农民给生猪入了保险。巴彦还在县、乡两级成立了养猪110服务中心,县畜牧局的技术员、防疫员没黑没白地服务上门,培训指导猪 农…… “保护伞”有了,农民便认准了养猪。

  华山养殖场36岁的女场主刘永慧来自县城,搞过商场,开过药店,倒过服装,销过粮食,可她却敢把多年积蓄的100多万元全都“砸”进了她的养 猪业,她说:“县里给了我们多少层保护伞,养猪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风险。从配种到产仔4个月,一个仔猪落地20多天就被200多元‘抢’走,价好的时候能卖 到300多元。做了这么多年的买卖,干啥都没有养猪滋润。”

  快速丰厚的回报,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民间资本的投入,这是巴彦养猪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镇东乡镇东村杨建伟把新娘荣广智娶进了家门,住的是旧房,却给猪建了一栋新砖舍。新娘荣广智的父亲养猪出了名,盼着亲家也养猪发财。姑娘出 嫁,亲家送来了2.7万元彩礼钱,他和老伴商量把女儿荣广智叫到跟前说:“这2.7万元钱,荣家一文不要。”让女儿带到婆家上养猪项目。荣广智和杨建伟商 量后建起了一栋大猪舍,小两口养起了猪。镇东乡有一大半农户养猪,户均达到40头。徐秀杰丈夫在乡上管护公路,她一个人一年到头竟养200多头猪。她告诉 记者,这会儿养猪可便利了,打个电话,防疫的、送料的、购猪的就登上门来。

  几年来,这个县养猪规模打着滚、翻着番迅速扩张,2002年全县饲养量仅40万头,2003年上升到80万头,2007年突破200万头、2011年超过320万头,规模是8年前的4倍,10年前的8倍。

  引进龙头 带动生猪产业现代化

  巴彦养猪业在规模上虽年年刷新历史数字,但随即遭遇了憋猪的“瓶颈”,找不着市场。

  县委、县政府意识到:制约巴彦养猪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就是加工问题,有规模的基地,缺的是有规模的“龙头”加工企业,奇缺的则是自己的龙头企业。

  于是,县里十下齐鲁,2003年终于把金锣集团请到了巴彦兴隆工业园区落户,这家企业投资8000万元建厂,满负荷生产,年加工生猪100万头。

  巴彦县长王春华说,作为生猪养殖大县,如果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就不会形成高品质、大规模的养殖基地,也不会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效益和增收,所以我们在招商引资上下了大工夫。

  2011年1月,巴彦与雨润集团成功牵手,一次性引进雨润集团投资14.8亿元,生猪屠宰场今年4月将开工建设,年底投入使用。

  近日,巴彦又引进海都集团投资15亿元的100万头生猪屠宰及深加工、30万吨饲料加工、3个年出栏10万头的生猪养殖基地和年存栏3500头的曾祖代种猪4个项目,刚刚完成了意向性签约,将打造“龙江一号”绿色健康猪。



  “这几年猪价时高时低,波动特大。”巴彦县兴隆镇民主村农民王晓波告诉记者,“过去养猪自己进品种,自己喂养,自己防疫,成本高,抗风险能力 差,不挣几个钱。3年前我参加了合作社,养猪可省心多了,效益也好了。”他扬扬手里掐的一沓钱,高兴得合不拢嘴,“这不,从合作社刚领的,每斤多卖近5毛 钱,这茬猪多赚3000多块呀!”

  过去,巴彦县除了十几家大养殖场外,绝大多数养猪户在抓猪、养猪、卖猪过程中都是自己管自己,“小规模、大群体”、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势单力 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巴彦县为了确保养猪户的利益,专业化合作组织、养殖协会、交易市场和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强化了 龙头和养殖基地之间的连接,使生猪产业发展真正形成“龙型经济”。全县已建成生猪交易市场5个,发展选种、购料、防疫、管理、销售等“五统一”专业合作社 联合社4个,专业合作社42个,社员达1.3万人,培植经纪人1300人,与金锣、哈肉联厂等企业建立了稳固的产销合作关系。

  巴彦县多措并举,强力提升了全县生猪产业化水平,助推生猪产业快发展、大发展,向“打造猪粮之都,建设畜牧强县”发展目标大踏步迈进。目前, 全县生猪屠宰加工能力已达200万头以上,全县已发展标准化养殖一条街552条、专业村38个、专业屯252个,拉动本县及周边区县8万多农户发展生猪养 殖。

  打造全国绿色标准猪生产示范县

  今年春节前,巴彦县丰源养猪专业合作总社养的2000头绿色标准猪被哈市一家加工企业“包圆”了。“每斤多卖2.60元,一头多卖400多块,2000头就是80万,去掉成本,也比养普通猪多赚40万哪!”老板们乐得合不拢嘴。

  巴彦县畜牧局局长王玉波道破了巴彦猪品质优良的奥秘:巴彦猪是有“谱系”的,即在五代之内不得有近亲繁殖。每头猪都有档案,世界上所有的优良 品种都聚集在这里。巴彦猪70%以上的瘦肉率,除了哈尔滨的粮食和气候等自然环境无法逾越外,还有着优良的繁育体系和完善的防疫体系为做大做强生猪产业提 供了强有力保障。

  近年来,人们不仅关心食品的营养、口味,更关心食品是否安全、卫生,绿色有机食品已经成为当今消费的主流。

  “巴彦猪肉”这个获得国家地理标识的产品传统优势已不在,绿色畜牧业是消费者对高品质畜产品的迫切要求。巴彦县审时度势,在2010年春发出动员令:全县生猪生产要在巩固全省“生猪生产第一县”地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健康猪,争创全国绿色标准猪生产示范县。

  巴彦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宋俊峰向记者介绍说:我们这么大的生猪饲养大县,有了好的品质卖不上好的价格,也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和致富,因此, 我们全县一班人按照国家的标准猪、绿色生态猪的饲养方式,进行了全县的推广,把我们的品牌意识作为我们发展生猪的第一要务,使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目前,兴隆镇丰源和洼兴镇兴泰两个养猪合作总社已率先进行了试验,丰源已经喂出第3批绿色标准猪并进行了产品检验认证,达到标准的已有2万多头。兴泰也正在喂养绿色标准猪3万多头,两个合作总社去年生产绿色标准猪6万头。

  到2016年,全县生猪饲养量将达到500万头,其中绿色健康猪达100万头以上。绿色健康猪每公斤多卖2元,每头猪平均多卖200元,全县仅绿色标准猪多创产值可达2个亿,全县每个农村人口将平均增收400元。

  决策者说

  打造全国

  猪粮之都

  邓宏图

  巴彦县委、县政府借助国家、省和哈尔滨市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政策机遇,选择了覆盖面广、发展条件优越的生猪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道路。近两年来, 巴彦县以打造全国“猪粮之都”为目标,深入实施“打猪牌、发猪财、打造畜牧强县”的生猪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系列化服 务,生猪产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全省生猪生产第一县。2011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320万头,仅出栏生猪就超过180万头,创产值 24.55亿元,农民人均来自生猪产业的收入达到4500元,连续5年排名全省第一位。

  生猪产业如今已成为巴彦县覆盖面最广、发展潜力最大、产业链条最长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现已形成龙头带动上规模、规模养殖增效益、品牌建设保质 量、多元主体拓市场的良好发展态势。“十二五”时期,巴彦县将全力推进“兴工、强农、扩城、惠民”战略,按照“大粮食、大畜牧、大加工”的发展思路,坚持 以工业化和市场化理念经营农业,确定了“发猪财、实现主辅换位、建设畜牧强县”的奋斗目标,生猪生产在巩固全省“生猪生产第一县”地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 生态健康绿色猪。到“十二五”期末,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500万头,其中生态健康绿色猪达到100万头以上,为实现由畜牧大县向畜牧强县跨越奠定坚实的基 础。

  作者为巴彦县委书记

  记者直言

  为百姓

  当好猪倌

  云峰

  过去,有句顺口溜儿:“呼(兰)、海(伦)、巴(彦)、拜(泉),绥化在外。”说的是我省产粮大县的排名。巴彦名次虽然靠前,但是,1.3亿元的财政收入,2.6亿元的财政支出,使这个“产粮探花”却始终徘徊在贫困县的边缘。

  于是,该县有了“主辅换位”跳出单一粮食生产的圈子,巴彦县的领导引导群众纷纷投身到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潮流中,当起了统领猪经济的“猪倌”。 当年“憋粮”,日子维艰时,他们领着百姓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憋猪”时,他们又通过抓加工业来拉动养猪业;当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时, 他们就组织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格局,并实现了生猪产业发展的标准化;当生猪生产传统优势已不再时,他们又及时推进绿色标准猪生产,奔 着“有机认证”进军。

  巴彦,将“主辅换位”上升到全县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猪倌”们靠前指挥,周到服务,时时处处谋划着产业的发展,打拼出了这样一个可喜的局面:让粮食过腹增值,并通过畜牧业的发展铺就了农民致富的康庄大道,加速了一个产粮大县的经济发展。

  今天的巴彦早把贫困县的帽子远远甩掉,2010年,全县农民纯收入的50.4%来自畜牧业。2011年,每头出栏育肥猪全年平均盈利300~400元,是养殖户效益最好的一年。2011年,全县实现财政收入5.6亿元,这其中“猪经济”功不可没。

  如今,巴彦的各级“猪倌”们更坚定了当好“猪司令”的信心:把外流的大量原粮全部实现过腹增值、把大量的初级畜产品全部精深加工,真正实现畜牧产业的标准化、产业化,到那时,巴彦将更是一幅美丽富饶的壮美图景!

  巴彦生猪饲养及过腹消化粮食图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5年

  生猪饲养量(万头) 230 308 320 350 400

  消化粮食(万吨) 51.75 69.3 89.6 95 112

  玉米平均产量(万吨) 165

  (数据由巴彦县农委提供)

  2011年,巴彦生猪饲养量超过320万头,是八年前的4倍。

  董劲宇摄

  新闻链接

  绿色标准猪

  绿色标准猪:是饲料中不含抗生素、激素、精神类药物、防腐剂、色素、瘦肉精等药物和添加剂残留,实行全程无抗饲养的猪肉。其猪源、饲料、管 理、防疫等环节都有严格标准,保证消费者获得安全、营养、优质的畜产品。近年来,巴彦县大力扶持“绿色标准猪”养殖,提升生猪产业的含金量。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2-03-23/7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