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舌尖上的科技:攻克对虾养殖

网友投稿  2013-04-15  互联网

凡纳滨对虾良种选育关键技术获突破,对虾养殖单产提高5—10倍,虾价大幅降低

二十年前,国内一斤对虾的价钱等同于十斤猪肉。而如今,对虾渐渐和鱼肉、鸡肉一样,成了寻常百姓家的美味,在上市的旺节,对虾价甚至低过猪肉价。

过去高贵的“海公主”为何变成“邻家小妹”?这都得益于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超群介绍,如今餐桌上的90%的虾,无论被称为基围虾、麻虾、明虾还是沙虾,其实都是凡纳滨对虾,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南美白对虾”。

今年2月召开的广东省科技奖励大会上,胡超群等研究人员凭着“凡纳滨对虾良种选育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的科研成果获得科技一等奖。该成果解决了凡纳滨对虾苗种大规模生产瓶颈技术难题,将对虾养殖单产大幅提高了5—10倍。

1 因营养和口味而矜贵

中国消费的虾90%都是凡纳滨对虾,其产量高,而且体色、形态和大小与我国沿海分布的多种对虾相似,酒家给它挂上了老百姓熟悉的各种虾名

凡纳滨对虾原产于厄瓜多尔,并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墨西哥湾南部和秘鲁北部,俗称为“南美白对虾”。“但这种称呼并不科学,因为南美白对虾有5种,就像中国明虾有5种一样。而我们特指的白虾虽然生活在南美,却只是在靠近太平洋那侧,靠近大西洋那侧则没有,因此更科学的叫法应该是太平洋白虾。”胡超群说。

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海域,生命周期为一年,这一切都为南美白对虾较高的营养价值创造了条件。据专家介绍,南美白对虾含有丰富的镁、钙、磷、钾、碘微量元素和维生素A等成分,是人类的长寿食品、美容食品和益气滋阳的佳品。尤其是南美白虾含有20%的蛋白质,是鱼、蛋、奶的十几倍。

中国还有个关于对虾的传说:在清朝年间,慈禧太后身边有个侍女叫翠姑,到了婚嫁的年龄却久在宫中。翠姑的叔叔厨艺高超,为不耽误侄女青春,便设计了一道两只大虾首尾相接的菜肴献给了慈禧,取名“红娘自配”为侄女婚嫁求情,翠姑也果然如愿地离开了宫廷。这件事传到外火器营的八旗营房,蓝靛厂南门街上的商贩们就把大虾一对一对卖,给其取名为“对虾”,宫廷菜肴“红娘自配”的名声也渐渐流传开来。

尽管传说难以考证,但至少可以说明,无论是中式酱爆对虾,还是美式的大虾开胃菜,对虾一直被视作美味佳肴。

如今餐桌上总少不了虾,有基围虾、麻虾、沙虾等等,胡超群说:“其实,90%是凡纳滨对虾。因为凡纳滨对虾产量很大,而且体色、形态和大小与我国沿海分布的多种对虾非常相似,酒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喜欢用老百姓熟悉的基围虾、麻虾、沙虾等名字。”

若用专业眼光来看,胡超群介绍,虾实际分两大类,一类是对虾,包括凡纳滨对虾、明虾,它们额角下面有锯齿;而另一类是新对虾类,包括基围虾、沙虾、麻虾,额角下面没有锯齿。不过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养殖虾和野生虾口感上的差异已非常小,不是专家还区别不出来。“再加上凡纳滨对虾产量大、个体大、头小肉多,它们在餐桌上占有绝对地位。”

2 从南美洲游到南中国

上世纪90年代,因遭受病害中国养殖对虾从全球顶峰一落千丈时,胡超群所在团队从美国夏威夷将凡纳滨对虾首次引种到华南

上世纪90年代前,全球对虾养殖主要集中在养殖斑节对虾上。“当时,我国主要养殖的是中国明对虾及斑节对虾,斑节对虾养殖产量还一度居全球第一位。”胡超群介绍,养殖主要集中在北方的黄海、渤海沿岸,产量占全国的90%,南海沿岸的华南地区产量很少。

当时,养虾致富的大有人在。可是没想到,1993年我国养殖的中国明对虾和斑节对虾遭受暴发性流行病毒危害,年养殖产量一下子锐减到6万多吨,经济损失达100亿元。

什么病毒这么厉害?原来是对虾白斑病毒。据专家介绍,白斑病让中国对虾养殖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一个池塘内的虾可在短时间内全部死光,养殖成功率只在10%—20%左右。但由于水产工作者一时又找不出合适的对策,对虾养殖业大伤元气。

胡超群说,这一方面也让水产工作者们意识到,如何应对对虾病毒、如何寻找对虾养殖业新的品种是个亟需考虑的关键问题。

广东专家把目光锁定在引进外来对虾品种上。“早在1988年,我国山东青岛就引进了凡纳滨对虾,但是一直未能解决虾苗大规模繁育技术难题,养殖产业一直未能发展起来。”胡超群说,一开始为了做人工育苗,专家们采取的是人工受精技术,效果却一直不好。

1997年,胡超群所在团队从美国夏威夷将凡纳滨对虾首次引种到华南,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攻克繁殖关。他们发现了雄虾比雌虾先成熟的特性,这为解决对虾如何大量繁殖以及大规模防病的问题提供了基础。胡超群说,“于是我们试着把雄虾和雌虾分开养,在要交配的时候,才把它们放在一起,这就能保证它们双方都有良好的成熟度,受精率和孵化率接近100%,一下解决了大规模育苗的问题。”

不仅如此,团队还首创过滤海水防病养虾新理论和过滤海水防病养虾系统,控制了病害问题,大大降低了凡纳滨对虾的死亡率,大幅提高对虾养殖单产5—10倍。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到2001年,凡纳滨对虾的产量就恢复到20万吨,2005年更是达到50万吨以上。从此,中国对虾养殖年年创新纪录。

3 从海水养到淡水养

淡水养殖技术的成熟,让凡纳滨对虾养殖从沿海扩展到内陆省份。产量直线上升,自然也就拉低了价格,现在的虾价和猪肉差不多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胡超群团队还发明了凡纳滨对虾良种选育的水质调控的关键技术,创制了虾池移动式排污罩,克服了现有设施排污不彻底、难以长期稳定水质的弊端,解决了育种过程中长期保持水质稳定和养殖水质调控的关键技术难题。而且,他们根据这种虾可以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生长的特性,通过选育令其在淡水中生长。

“如今,我国海水和淡水养殖的凡纳滨对虾年产量几乎各占一半。随着养殖技术不断成熟,越来越多内陆城市也展开了凡纳滨对虾的淡水养殖。比如北京年产量是90吨、湖北是3123吨、湖南是215吨,连新疆都有92吨;至于在沿海省份,淡水养殖也不少。浙江是11万吨、广东24万吨,福建4.5万吨。”在海水养殖方面,广东的年产量是26万吨、广西是16万吨、浙江2万多吨,福建4.3万吨。广东、广西和福建都是淡水海水齐步发展。

淡水养殖技术的成熟让凡纳滨对虾养殖面积大大扩展,产量直线上升,自然也影响了价格。“上世纪养虾主要是为了出口换汇,一斤虾的价格大概是15元左右,当时猪肉才几毛钱。现在,虾价和猪肉价格差不多,市场价也就20多元,在7、8月上市高峰时,还可能比猪肉便宜。”胡超群说。

南海所的有关科研项目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带动了5个国家级对虾良种场为骨干的产业化应用体系的发展。从2010年—2012年,其成果经企业直接应用后新增产值89.8亿元,新增利税6.3亿元,节支2.8亿元,在全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166万亩,产生间接经济效益311.5亿元。

目前,凡纳滨对虾养殖在我国已发展成为水产养殖的支柱性产业。胡超群提供了一组数据:我国凡纳滨对虾养殖年产量达130万吨,占全国养殖对虾总产量近90%,年产值逾500亿元。中国凡纳滨对虾养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也深刻改变了世界对虾养殖生产格局,凡纳滨对虾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养殖虾种,占世界养殖虾总产量的70%,其中中国的养殖产量超过50%,中国凡纳滨对虾的养殖规模、产量和产业技术水平都到达国际领先水平。

链接

激素难促虾生长

此前有媒体报道,一些市面上销售的虾在养殖过程中被投入了避孕药,吃了会让成人内分泌紊乱、甚至不孕不育,儿童则可导致性早熟。这一度让老百姓谈虾色变,影响了虾的销量。

胡超群表示,不可否认在水产养殖尤其是在苗种繁育种过程中会用到一些激素,但目前主要还是用在鱼类身上,“激素是用来促进排卵,促进性腺发育的,在多数情况下会进行严格控制,不会带来任何食品安全问题。尤其在虾的养殖上,我们至今没发现人工生产或提取的激素对苗种发育有用,因此在养虾的过程中是没人使用的,使用了反而要增加成本。”

有些传言还说“食用了避孕药的虾可多长肉,且个头大小相当。”不过专家认为,虾本身的大小取决于对虾品种,随着对虾品种的改良,生长速度也明显加快,这与是否使用避孕药没有关系。

良种选育人才缺失

早在2000年,胡超群团队就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前瞻性地开展了凡纳滨对虾良种选育研究。“我们发现,近亲繁殖会导致对虾生长速度减慢、淡化养殖成活率低、规格参差不齐等,这都是对虾无法大量人工繁殖的原因,我们必须考虑遗传育种的问题。”此后,胡超群所在团队展开了艰难的良种选育工作。

为什么说艰难?“因为这个工作起码要5到10年。”据胡超群介绍,育种工作不能中断,必须一代代选育,一代代评价,如果找到良种,还得维持,一步步改进以确保它们不退化,“这期间,还可能遇到台风、病害等,若真如此又得从头再来。”他举了个例子,如今中国对虾及斑节对虾都面临虾种退化的问题,无论怎么养殖都无法达到当年规模,而在广东,虾种退化最严重的就是大头虾。

良种选育是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胡超群却担忧地表示,我国如今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良种选育人才紧缺,投入也不足。

其实,整个水产养殖业似乎都面临人才困局。根据《水产前沿》2011年3月刊的相关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涉及水产专业的专、本科院校约有100家,其中本科院校30—40家。除了部分本科院校如华中农业大学每年水产养殖专业固定招生人数在80—100人以外,大部分的专、本科院校仅开设2—3个班级,人数在40—70人,甚至更少。保守估计每年全国水产专业毕业生人数在6000左右。而这些毕业生当中,真正愿意从事水产养殖业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出现过一个水产养殖专业班的40个学生,只有一个人毕业后真正从事水产养殖的情况。

“由于要到生产第一线,生活条件一般,交通也不便利,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也有专家分析,水产养殖技术的机械化和智能化不够,也成为留不住人的原因,“如果坐在办公室就可以养鱼养虾,收入也还不错,应该有人会去。”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04-15/6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