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辽宁大连市榆树房村:孙秀华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网友投稿  2013-10-23  互联网

  连屯路连心路幸福路

  —记普兰店市莲山街道榆树房村党支部书记孙秀华(上)

  引言:一条条道路修起来了,花园、广场取代了原来的草垛粪堆;一排排大棚建起来了,穷村摘掉了穷帽,努力致富取代了原来抱怨迷茫;秧歌队、义工队行动起来了,做好事、干正事,久违的“正能量”取代了原来的歪风邪气、陈规陋习。

  这是一个2238人的小村庄,在大连,普兰店市莲山街道榆树房村不是最富裕的,但却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幸福村、文明村。3年前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孙秀华将户口从城里迁到了村里,开始了新农村、新起点、新榆树房的推进,才让榆树房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打通干群之间的“连心路”

  今年49岁的孙秀华,当上榆树房村党支部书记只有3年。上个世纪60年代,一家人上山下乡落户在榆树房。后来因为返城指标限制,她和姐姐被撇在了农村,靠着乡亲们帮忙拉扯长大。

  改革开放后,立志改变生活的孙秀华到城里的建筑工地打工。她从最脏、最累的和灰、搬砖干起,几起几落,终于成为一家拥有千万资产公司的老板。富裕后的孙秀华没有忘记村里的乡亲,每年她都要回来捐资助困。

  2010年4月,榆树房村委会换届选举,村民竟意外地把票都投给了孙秀华。莲山镇党委书记田丰义打电话给孙秀华:“党委任命你为榆树房村党支部书记,村民都觉得跟你干能好。”村民的殷切期望让孙秀华在忐忑中走马上任。

  半个月时间,村委会啥事没有,呆在办公室里的孙秀华坐不住了。老书记曲祯顺告诉她,农村可干的事很多,就看你想不想干。一句话,点醒了没有任何经验的孙秀华。“当时我想,自己不能做算盘珠,等人一扒拉一动弹。”她骑上摩托车,一路颠簸地进了村屯,听听村民都是咋想的。

   民情很快反映上来。榆树房村基础设施落后,村屯路况差,人车通行难,群众叫苦连天。小梁屯是榆树房村一个比较偏僻的自然屯,一到雨天,没有一处下脚地 儿,没有一辆车能开进屯,连拉新娘子的婚车都得停在屯外。村民邴圣宽说:“就因为进不来车,卖猪都比别的地方便宜两毛。”

  当时大连市柏油路刚刚“村村通”,“屯屯通”正在规划。多少年了,这路就没解决,村民们不信新书记有这个本事。“你要是真想办事,就把路给修修吧。”村民说。

  孙秀华看出了村民的期待、怀疑。既然修路是最急的事,那就不等了。修路首先是资金,当时上面也没政策,村里账面不光一分钱没有还欠着一屁股债。孙秀华决定自掏腰包,按照轻重缓急,把全村要修的路都列入了计划。

  资金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又出现了。很多进屯路原四五米宽,时间一长,村民在两侧开荒种地,路面被蚕食成只剩下两米宽的羊肠小道。要恢复原来的宽度,就要村民往后退一步。一些村民不干了,有人说孙秀华是在为自己建形象工程。

  生气归生气,孙秀华召集村民代表开会,她提出几个问题:修路是不是为大家好?你退出来的地原来就不是你的,不是你的为什么还要占着?将心比心,我这么实心实意给大伙修路为了谁?一个个问题抛出后,几个不愿退地的村民低下了头。

  工程很快就启动了,一直盯着孙秀华的村民纷纷走出家门帮忙修路。村民刘秀艳说自己也不会啥,就给工程队免费做饭吧;邴圣宽砍倒了家里40多棵果树,不要一分钱补偿;徐君听说村里修路,开大翻斗车回来免费帮忙,在外面工地他一天能挣1000元……

  “老百姓一旦理解你真为他们办实事,都会大力支持的。”路修好的当天晚上,小梁屯的太阳能路灯也亮了。从来没有看过路灯的孩子们拍着小手疯跑,一齐喊着“小梁屯亮了,小梁屯亮了”,孙秀华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

  随着一条条连屯路修到百姓家门口,一条连通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路也修到了村民心里。“以前榆树房村干部见到老百姓都是绕圈走,村民也不信村委会能带大家干点什么事。路修好后,新一届村委会赢得了民心。”村民们说。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3年前的榆树房村,目光所及就是一大片苞米地。如今,地里“长”出了一排排果菜大棚、肉鸡大棚。其中,21座肉鸡大棚一年出栏肉鸡200万只,收入400万元,比种地收入增加几十倍。

  有粮吃、没钱花,这是孙秀华来到榆树房村发现的第二个问题。“修好了路只能解决村民出行,要让村委会在村民心里有分量,就必须带领村民致富。村民有了经济收入、钱包鼓起来了,才会看到希望和未来。”孙秀华说。

  榆树房村有6000多亩耕地,过去人均收入只有6000元,是普兰店市最穷的几个村子之一。孙秀华说,这么一个地方,高科技企业不可能来,污染企业咱也不让进,只能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

  为了让大家看到真正的现代农业,孙秀华包了一辆大客车,把村民拉到了经济发达的炮台街道,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干的。这一看既开阔了村民的眼界,也看活了大伙的心思。

   可让孙秀华感到意外的是,大部分村民都觉得发展现代农业好,但都不敢干。一问才知道,原来大家都没有启动资金,谁也不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怎么办?孙 秀华采取承租方式,把一部分流转土地以返包倒租的形式交给一家种植樱桃的大户示范,失去土地的村民除了每年领取流转费用外,还可以到樱桃园打工,月薪 3000元。

  “当时书记是这么说的,如果建棚钱不够就去找她,这些钱都不要利息。”村民梁家喜回忆。最终,孙秀华投了20多万元,第一批建了10个养鸡大棚,并拿出40多万元解决了鸡棚用电问题。一个大棚一年就能挣上10万元,村民一下子就看到了希望。

   2011年冬到2012年春,榆树房村实施土地经营权流转,规划设施农业和高效园区用地。榆树房村共调整出2000亩土地,其中大棚小区420亩、禽畜 养殖小区80亩、科学示范田300亩、生态苗圃800亩。一个由孙秀华投资、村民参股的水果加工企业正在运作当中,全村农民开始由种地向经商、进工厂、进 大棚转移。

  “大锅有饭,小锅就好办。”有能力的村民致富没有问题,那些没有能力的就实行特殊帮扶,发展起来的集体经济派上了用场。村民李淑梅的丈夫患了尿毒症,她一边照料丈夫一边种地,勉强维持生计。孙秀华帮李淑梅办了低保,并把她安排到大樱桃园干活,每月有2000元收入。

  在禽畜养殖小区里有两座特殊的肉鸡大棚,是专门为刑满释放人员梁家福盖的。孙秀华投资30万元,头一茬帮他抓了1万多只肉鸡,又请来技术员进行指导。现在,40多岁的梁家福成了养鸡大户,还娶了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

   仅仅3年时间,榆树房村的人均年收入就从原来的6000元提高到1万元以上。为了帮助村民致富,患有严重的眩晕症的孙秀华每天揣着药片四处奔走。“开开 会话就不能讲了,打完吊瓶刚一出门就栽那儿了。”村民蔡淑敏抹着眼泪说,“我经常说,你真是个彪子(傻子),你都成了世界上最彪最彪的人了。”

   眼下,孙秀华的“路边经济”、“农商对接”也都有了眉目。在新一届任期里,她打算再建100座大棚,让商业一条街形成规模;再干3个中小企业,让村民人 均收入达到1.8万元。“我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当我回到榆树房村时这种感觉就更强烈。让乡亲们过上幸福的日子,是我最大的梦想。”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10-23/4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