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50多个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300余项新技术,支撑农民纯收入5年增长90%——
承德市校合作鼓起农民“钱袋子”
“去年全村苹果大丰收,我们的‘富兴’苹果0.5公斤就卖七八块钱,比其他地方的苹果多卖两三倍的钱,还供不应求!”近日,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半壁山镇车道峪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广,紧紧握着前来指导苹果春季管理的河北农大教授陈海江的手高兴地说。
以前,车道峪种的果树品种老化、管理粗放,生产的苹果质量差,很难卖上好价钱。2009年,承德市与河北农大开展市校合作,在车道峪村建立优质苹果示范主基点,将学校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运用到果树种植栽培上。不到3年,当地农民就尝到市校合作的甜头。车道峪的优质苹果不仅占领了当地的果品超市,还远销北京、天津、黑龙江、内蒙古等8个省份。
如今,在河北省承德市,越来越多的农民从承德市与相关院校开展的市校合作中得到实惠。16元钱1公斤的“富兴”苹果、高达300多元1公斤的“添康”精品有机猪肉、60元1公斤的“隆泉”优良有机大米……承德生产的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成为周边北京、唐山、天津等城市的抢手货。
有372万人口的承德市地处燕山腹地,一直承担着为京津保水源、为首都阻沙源的重任。由于受各方面条件制约,承德市经济发展一直落后,特别是作为农业大市,该市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如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找到承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一直是承德市领导班子探寻解决的难题。
“承德毗邻京津,这些地区拥有众多科研院所,如果能够将承德市的优势资源与这些科研院校的优势科技、人才对接起来,既能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又能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承德市一位领导告诉记者,2009年,承德市借着举办京承合作论坛的机会,将市校合作、引资引智提高到区域合作战略高度,专门成立市校合作领导小组,负责市校合作工作的全面协调,组织推进以联合开展新技术推广、新成果转化、新产品中试等方式建立“政产学研企”合作联盟,开展市校科技合作。
承德市开展的市校合作采取“六个好”的模式,即秉承好的发展理念,通过引进好的科技项目以及好的专家队伍,建立好的运行机制,打造农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地以及农业生产企业等一批好的承接平台,最终实现好的多赢效果。
承德市与河北农大中国枣中心技术合作,建立起山酸枣改接月光枣连片产业园区,在8个县区28个乡镇78个村,实施山酸枣改接月光枣300多万株、面积4万多亩,使大枣产业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过去的酸枣坡如今已经成了致富坡,每年一到秋天就有许多的城里人来采摘观光。每年光我们家就有3万多元的进项。”高凤林满心欢喜地说。
3年前,博亚农牧发展公司与合作科研院所共同攻关,在滦平县启动了生态有机猪养殖计划,构建集繁育、饲养、饲料生产、宰杀加工于一体的生态有机猪产业链,年繁育10万头良种猪苗,年出栏100万头生态有机猪。该公司注册的“添康”牌生态有机猪肉获欧盟认证,卖出300多元1公斤的好价钱,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承德市已经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50多个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引进新技术合作项目300余项。这些合作项目的推广,为承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提供了智力与技术支撑,如今,承德市已形成食用菌、果品、马铃薯、蔬菜、肉鸡、生猪、肉奶牛等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2%。一大批农产品区域品牌逐渐形成,目前承德市农产品及加工品中国驰名商标达到4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河北省著名商标达到36个;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达到43家、产品达68种。
3年来,市校合作还让当地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至2011年底,承德市农村中,“一村一品”的农业专业村有800个,达到了总村数的32%。目前,在各类农业基地项目中创业的农户有19万户,占到全市农户总数的15%。另据统计,2011年,该市农民纯收入达到4935元,比5年前增加2353元、增长了91.1%,其中,来自食用菌、果品、马铃薯、蔬菜、肉鸡等一批重点产业生产经营的人均纯收入就达32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