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哈密市伊州区大泉湾乡圪垯井村村民孟建荣注册成立了全市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开展绿色植保,销售反季节瓜果,引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随着大泉湾乡圪垯井村最后一家农户的红提进入大泉湾乡兴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冷库,标志着收购的正式结束。合作社的牵头人孟建荣告诉记者,两个月后近600吨的鲜果将发往全国各地。
孟建荣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1992年开始,运输、开荒、种红枣、卖西瓜,能做的他都会尝试。 200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当年9月底,伊州区大泉湾乡圪垯井村村民孟建荣便大胆注册了全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哈密兴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修建冷库、主推绿色栽培、植保技术。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的红提葡萄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2014年,孟建荣带着四家农户开始大批量专做红提绿色种植和反季节销售。
哈密兴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孟建荣:“因为我以前也是种地的农户,我就想把当地的农户也带动一部分,都是我的父老乡亲,我挣钱了肯定让他们要致富。”
李生林是第一批跟着孟建荣做红提绿色种植的村民之一。他说,刚开始也很忐忑,但家里孩子要上大学,如果不努力一把,孩子的学费都是个问题。李生林:“当时加入合作社的时候,对这个合作社有没有希望还是两个概念,经过三年的发展,觉得加入合作社还是一个正确的路子。”
如今,短短三年,以前村民们口中不愁种只愁卖的葡萄,也有了稳定的销路。李生林说:“毛收入这三年以来是年年递增,第一年的时候,四万多块钱毛收入,今年是收入最高的一年,马上翻翻了,现在毛收入十亩地可达到八万。”
全年专业技术指导、科学合理配方的绿色肥料、保底每公斤4块钱的价格,孟建荣带着社员们,通过一项项利民的措施将以前愁卖的葡萄卖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价格,社员也从原来的四家增长到一百多家。
正忙着给葡萄修枝的村民盛大鹏告诉记者,合作社建立初期,他有些担心观望了两年。看到合作社年初定价,秋天采摘,冬天拿钱,销路稳定,还有技术指导,身边的人都挣了钱,2016年他也正式加入了合作社。盛大鹏告诉记者:“跟着他们的技术指导,提升了我们葡萄质量,进了合作社以后,我们有了规划,价格就稳了,质量也就上去了,今年可能十五万左右毛收入。”
三年时间,孟建荣带着村民们将合作社从只有4座冷库容量120吨,做到15座冷库容量1300吨,收购量也从80多吨涨到了600多吨。还与外地客商采取联营模式,订单种植。
有钱了,孟建荣便开始实现他的另一个梦想“扶贫”,看望困难户、吸纳贫困户作为社员年底分红。几年来,孟建荣个人累计为社会扶贫和捐款捐物就达到三十多万元,他说:“以前我一直有个梦想,什么时候能挣的手里宽裕了,把当地的这些贫困户、困难户帮一帮,虽然就是去给他给上一袋面粉,几百块钱,他们就能过个好年。”
做农产品追溯系统,提质增效打开国际市场,是孟建荣的下一个目标。孟建荣说,已经和村民们都商量好了,明年要减少产量,种植精品红提,将保底价格提到五块钱一公斤,在确保农户不受损失的前提下,提质增效。
孟建荣:“我们要当真正的职业农民,不能光一味地种红提要产量,今年产量最高这不是我真正要的,真正要的我们闯出国内一流的品牌,一流的产品,走向国外市场。”
如今孟建荣除了是合作社理事长,还是伊州区政协常委,哈密市政协委员。如何更好借助政协这个更加广阔的平台,为村民们做更多的事是孟建荣眼下正在做的,他告诉记者:“我要做你们的代言人,把你们想说的我要带到1212来,带到我们会议上去,叫我们领导要知道、领导要听见,农民需求什么想要什么。我把1212的声音要传下来,需要你们来做的,该享受的惠农政策都让你们享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