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新疆玛纳斯:田野里走出的新农民

网友投稿  2014-03-12  互联网

 

  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新生代也在离开土地进城谋业,而农村留守农业人群又呈现出总量相对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人们发出这样的疑问:明天的地谁来种?明天的地怎样种?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在各地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用不同以往的“致富经”,诠释了农民不光是一种与土地捆绑在一起的“身份”,更是一种具备高性价比的体面职业。

  是何原因促使新型职业农民脱颖而出?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有什么不同?他们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哪些作用?日前,记者在新疆现代农业发展较快的玛纳斯县农村结识了几位与众不同的新型农民。

新疆玛纳斯:田野里走出的新农民

陈万虎(左)给村民讲解土豆种植技术(资料片)。

  陈万虎:洋芋蛋种成“金蛋蛋”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土豆,在陈万虎的手中,却变成了能让自己和全村人致富的“金蛋蛋”。

  在新疆玛纳斯县兰州湾镇王家庄村金土豆专业合作社的保鲜库里,一件件精美的土豆礼品盒整齐地摆放在库里。“这些礼品盒里装的可不是普通的洋芋蛋,都是高档保健土豆,身价每公斤20元,现在已经销到了上海等大城市的超市里了。”2月15日,合作社理事长陈万虎告诉记者。

  同样是种地,但在村民眼里,陈万虎绝对是一位不同于传统庄稼汉的能人。

  时光倒退到10多年前,陈万虎也和王家庄村的其他农户一样种植棉花和番茄。但随着种植成本的逐年增加,种植棉花和番茄的比较效益下降,陈万虎开始思考调整种植结构。

  陈万虎祖籍甘肃,自小就对种植土豆很熟悉,而王家庄村多年来一直也有着种植土豆的传统,但村民们多年来种的都是晚熟常规土豆品种。每到收获时节,各地晚熟土豆一窝蜂上市,往往价低而滞销,即使土豆丰产村民也难以增收。“能不能种植早熟土豆,反季节上市?”带着这个想法,陈万虎到疆内外进行了考察,并取回了“真经”。1999年,陈万虎在当地率先引种早熟土豆新品种获得成功。早熟土豆在6月份就上市,每公斤价格在2元以上,亩均纯收入高达2000多元,比种棉花和番茄效益高出了一大截。

  第二年,陈万虎将自家的近20亩地都种上了早熟土豆,又指导本村5户村民种了80亩早熟土豆。当年6月,这100亩早熟土豆都卖出了好价钱。由此,陈万虎更加坚定了发土豆财的决心。看到早熟土豆收益很高,村上及周边很多村民也开始跟着陈万虎种起早熟土豆。

  但是,随着村里土豆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让大家头疼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原来,村民都是分散式购买土豆种子,质量参差不齐,这就影响了土豆品质。更为严重的是,每到夏天土豆集中成熟上市时节,村民们都争先恐后早早出手,一窝蜂地抛售土豆,相互压价,结果谁也挣不了钱。陈万虎萌生了一个想法:将种植户们联合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形成利益紧密联结的共同体,合力应对市场。

  2007年,陈万虎组织王家庄村59户农户每户入股1000元,成立了兰州湾镇金土豆专业合作社,陈万虎当选为合作社理事长,他立志要带社员们做大土豆产业,发土豆财。当年,合作社为早熟土豆申请注册了“金土豆”商标。2008年,合作社组织社员按照统一购种、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包装销售的“四统一”模式,种植了3000亩无公害早熟土豆,并通过自治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检验,取得了国家蔬菜出口基地检验检疫认证,在陈万虎的运作下,合作社种植的早熟土豆远销到哈萨克斯坦等国,农户亩均纯收入达2000多元,仅土豆一项就为村民创收600多万元。当年,王家庄村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早熟土豆只有分批上市,才能取得好收益,为此,2010年,陈万虎带领合作社社员,建起了一座3000吨库容的保鲜库,把土豆储存起来然后分批上市。

  这样就解决了集中上市市场容易饱和的问题。随后,陈万虎又带领合作社成立了土豆种业公司,生产土豆原种,原种价格是商品土豆的2倍。目前,合作社每年土豆原种产量可达1500吨,销往全疆各地,可供1万多亩地用种之需。

  随着这些年各地早熟土豆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起来。对此,陈万虎的对策是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一方面严格土豆的品质和规格标准;另一方面引进“黑美人”“红珊瑚”等高档彩色保健土豆品种,受到上海等大城市高端消费市场的青睐,每公斤竟然卖到了20元。

  小土豆富了王家庄村人,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农户手上有了钱怎么用?陈万虎也有办法。早在2012年,陈万虎就组织金土豆合作社社员以入股方式,集资建起了一座滴管带厂。这两年,企业每年能为合作社带来上百万元的利润。

新疆玛纳斯:田野里走出的新农民2

丛金龙在修剪苗木。

  丛金龙:小苗木变成摇钱树

  “我这500亩苗木去年有人出价1000万元要一次性买断,我没卖。”3月16日上午,玛纳斯县包家店镇包家店村苗木种植大户丛金龙指着地里的苗木告诉记者。看到记者疑问的表情,丛金龙说:“我估算两年后至少能值3000万元,我的根在土地上,把它们都卖掉了我干啥?”

  白茫茫的雪地里,一株株苗木傲然伫立着。走在自己的苗木基地里,丛金龙的神情就像一位国王在巡视自己的领地。

  今年41岁的丛金龙说自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他一直把自己当职业农民看待。在他看来,职业农民就是那种热爱农业、心怀梦想、有头脑、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丛金龙现在的身份是玛纳斯县包家店镇金龙苗木合作社理事长。他个人种植苗木面积500亩,而合作社苗木种植面积则高达4600多亩。

  在以往的农村,农家孩子如果考不上大学,结果就只能跟着父辈种地务农。初中毕业的丛金龙也摆脱不了这种宿命。那时的他就在心里埋下一个目标:即便是种地,也要走一条不同上辈的路子。丛金龙所在的包家店镇包家店村与玛纳斯县国营平原林场接壤,或许是从小耳濡目染,丛金龙对种树有了兴趣。不过,那个年代种苗木不挣钱。于是,丛金龙先是随着父母种棉花,后来又买车跑运输,但想种树的愿望一直在心里埋藏着。到了2001年,28岁的丛金龙决定搞苗木繁育,他选择的项目是繁育箭杨树苗。当年,他和几位亲戚朋友繁育了100亩箭杨树苗。但由于市场行情等原因,丛金龙这次“试水”一败涂地,仅他自己就赔了11万元。第二年,在妻子的支持下,他筹资1.2万元引种了6亩城市绿化景观树苗,品种包括樟子松、白蜡、黄菠萝等,也正是这6亩景观树苗,成为了丛金龙日后成就发展苗木种植梦想的基础。

  景观树树苗一般生长缓慢,少则几年,多则10多年才能用于绿化。于是,丛金龙又和亲戚朋友合作,经营起大型农机和卡车运输,为发展苗木积攒资金。2006年春天,丛金龙和妻子几年前种下的6亩景观树陆续开始出售,一个春季卖了1万多元,这是丛金龙种树挣的第一笔钱,这让他信心大增。到2009年苗木行情升温,丛金龙和妻子几年前种下的大叶白蜡更是身价倍增,一棵卖到500元左右。当年,玛纳斯县也出台了鼓励发展苗木产业的扶持政策,丛金龙敏锐地意识到,他实现梦想的时机到了。

  丛金龙是一个头脑灵活、思路开阔、想好就敢干的人。他将大型农机具卖了,卡车也卖了,通过土地流转方式,从其他农户手里租到102亩土地,种下1万多株中等规格的白蜡树苗,又在空地上播下树种。此后几年,丛金龙不断扩大苗木面积,繁育的苗木也逐步趋于大规格、高档化和多样化,其中白蜡、白榆、红叶海棠、白桦、夏橡、黄菠萝、美国黑核桃等中高档景观树种就有40多种。2011年,丛金龙卖了20亩地的大规格树苗,纯收入高达110万元。本村和周边许多农户纷纷到他的苗木基地参观取经。而此时丛金龙又有了新想法。他在四处考察后认为,只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很难占领市场,只有组织更多农户参与进来发展苗木,才能顺应市场需求。于是,当年7月丛金龙牵头成立了金龙苗木合作社。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子、苗木、农资,统一苗木销售价格,统一提供市场营销信息。带动周边80余户农民发展苗木生产。

新疆玛纳斯:田野里走出的新农民3

白青林在检修农机具

  白青林:棉田里抠出高效益

  在玛纳斯县北五岔镇黑沙窝村,今年38岁的农民白青林是村民们佩服的种田能手,包括那些种了几十年地的“老把式”对他都伸出大拇指。

  2000年之前,白青林在县城开过餐厅、搞过装修,多年的社会磨炼,练就了他超出一般农民的经营能力。2000年秋季,白青林看到国家惠农政策越来越好,棉花行情也不错,决定回到黑沙窝村种棉花。

  同样是种地,白青林的做法与众不同。

  黑沙窝村很多地块属于红壤土质,土壤黏性大,透水透气性差,春季出苗困难,也难于耕作。白青林说,当年经常出现拖拉机犁地时折断犁铧尖的事。当年秋季,白青林在全乡率先做出一个大胆举动——拉沙改土。

  黑沙窝村邻近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白青林用多年做生意挣的5万元,雇人雇车,从沙包里将一车车沙子拉到自家地里,再均匀撒开,然后再翻地。拉沙改土的事白青林持续干了3年,3年后,他家责任田的土壤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棉花产量也大幅提高。看到白青林拉沙改土见了效,村上的其他农户也都开始效仿。

  2004年秋天,北五岔镇首次推广棉花膜下滴灌新技术,试点选在了黑沙窝村。但在当时,很多农民习惯于传统耕作模式,一时难以接受这项新技术,抵触情绪较大。很多农户认为村上很多地块有盐碱,搞滴灌只会加剧盐碱化。还有很多农户觉得投入过大,担心有风险。当时,推广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政府每亩地补贴400元,农户自投200元,很多农户担心一旦搞不成,钱就打了水漂。但是,白青林却从这项新技术当中看到了节本增收的机遇。于是,他又在全镇首批报名推广棉花膜下滴灌技术。2005年,由于采用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白青林家的55亩地棉花平均亩产达到400多公斤,成为了村上数一数二的高产田。

  “要想提高收入,增加效益,必须要形成土地规模,走集约化经营之路。”白青林说。此后几年,他又陆续承包了村上其他农户流转出来的170亩耕地,加上自家的55亩地,他的土地经营面积达到225亩。

  实现规模种植后,白青林平日里算的最多的就是节本增效账。

  2006年扩大种植面积后,白青林购置了一台“约翰迪尔904型”拖拉机以及其他配套农机具,犁地、整地、播种、打药、拉运棉花等全部生产环节都由自己完成。光机耕费一项每年为他就节省近2万元。此外,自家的农机具还为其他农户服务,每年的收入也在8万元以上。白青林种的地面积大了,在购买棉种、化肥、农药等时,就可以和商家平等地讨价还价,从而享受到更多的价格优惠。有的农资经销商甚至在春天把农资赊销给他,秋天才结账,这又可以为他一年节省近万元成本。这几年春播时,白青林都采用一穴一粒的精量播种法,每亩地比常规播种节省种子费用30多元,同时,还省去了间苗、定苗等雇工费,每亩地又节省了30元,两项合计节省了上万元成本。因为白青林是种棉大户,在秋季交售棉花时轧花厂都乐意给他出高价,每公斤比一般农户高出一角多,还免费派车上门收购,这一项又给他增加了1万元左右的收入。这几项综合算下来,白青林的亩均效益比其他普通农户高出了200多元。

  白青林说:种地要想获取高收益,“ 一要形成规模,集约经营;二要采用高新技术,节本增效;三要会管理善经营,这样才能获取最大效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3年,他的225亩棉花亩均纯收入1000元,合计22万多元;加上经营农机收入8万多元,一年总收入超过了30万元。

  在白青林看来,从事农业,不是谁都能干得好的职业,按照现代农业对从业者的要求,门槛是很高的。白青林说,自己打算再承包几百亩土地,成立一个家庭农场。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4-03-12/32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