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新疆:可可托海风景区助富蕴县农牧民增收

网友投稿  2014-02-14  互联网

 

  可可托海风景区以其独特的风光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竞相游览,不断攀升的客流量,使生活在新疆富蕴县可可托海镇的人们寻到了各种商机。刚刚过去的2013年,当地镇政府依托“美”资源,更是做活了一条条帮助农牧民增收的路子。

  “抱团致富”有合作组织

  “这里的每一件作品,无论是绸缎、呢绒、皮革还是毛毡材质,均采用挑、刺、绣、补、钩等工艺技术加工而成……”1月5日,记者在富蕴县可可托海镇“额河源”刺绣合作社采访时,塔拉特村村民古丽孜亚正和姐妹们一边赶制“民族刺绣”旅游纪念品,一边跟记者讲述着她的刺绣经历。

  在2013年进入旅游旺季之后,古丽孜亚把提前制作的将近两百件刺绣作品销售的一件没剩,连她自己都没想到刺绣还能带来那么大的效益。“冬闲没事干,我就做些小的刺绣,一个冬天下来,做的成品在旅游季节能卖两万元左右。因为效益好,今年刚刚进入冬季,我就又开始做起了刺绣。现在已经做了将近一百个了,明年应该还能卖个好价钱。”古丽孜亚说。

  古丽孜亚现在是可可托海镇“额河源”刺绣合作的一名成员,虽然加入合作社时间不长,但是她对加入合作社之后所带来的好处却深有体会。“有了合作社之后,我们很多成员集中在一起可以共同研究出更多的刺绣样式,销售也比较的统一规范了。”古丽孜亚说。

  在可可托海镇,像古丽孜亚一样依靠刺绣增加收入的农村妇女已经有300多人,她们从中受益,也乐在其中。“结合可可托海风景区的优势,我们这个合作社发动全镇的闲散妇女利用闲暇时间来搞刺绣,一方面就是让没有收入的妇女能有可观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就是希望能借助可可托海的知名度推广传统的民族文化。”该合作社负责人塔斯肯说:“为了把刺绣长期的做活下去,我们合作社除了鼓励成员制作纯手工刺绣作品外,我们合作社还引进了先进的刺绣机器,大批量生产门类多样的作品,不断扩大生产的规模。”

  据了解,“额河源”刺绣合作社在去年的3月成立,位于可可托海民俗文化村塔亚特新村,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现有工作人员12人,在刺绣爱好者的齐心经营下,该合作社现已研制出家庭装饰、衣服配饰及印有可可托海景点图样在内的旅游纪念品等118种完全不同的手工作品样式。

  为了全面打通销路,避免自由散卖带来的销售瓶颈,该合作社2013年与富蕴县远方公司协商在可可托海景区地质博物馆内专门设立了刺绣作品展厅,由专人负责销售,并在镇区沿街设立销售店面,全面畅通了销售渠道。不仅如此,该镇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要求,2013年还健全完善了黑加仑种植合作社、牲畜育肥养殖专业合作社、度假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就近上岗”有双万工程

  “在做好酒店的服务工作中,特别要注意着装规范、语言恰当、礼貌迎送、主随客便、尊重私密……面对客人的投诉,应态度诚恳,按规章热心帮客人解决问题,切忌急躁、争辩、怠慢,推卸责任……”近日,可可托海镇邀请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讲师为该镇待就业人员进行餐饮服务培训,掀起了2014年冬季的培训热潮。

  “今天的这个培训,都是实际的操作,就是我们工作当中的一些具体的注意事项。像餐厅服务礼节、迎宾礼仪、动作规范和标准、说话的方式方法等,都做了全面的介绍,很受用。”可可托海镇居民古丽美拉说:“随着旅游的发展,我们镇上的餐饮业发展的很快,宾馆酒店也越来越多,因此需要的相应服务人员也在增加,通过培训,我们很容易就能在本地就业。”

  不仅如此,每到冬闲时节,可可托海镇就会结合县政府“万名农牧民劳动力转移”和“万名产业工人培育”两大工程,围绕景区发展的需要,开设相应的培训班,以便捷快速的方式促进富余劳动力和待业青年实现就近上岗。

  据了解,可可托海镇按照“依托旅游,就近转移”的思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提高农牧民致富能力,鼓励农牧民从事景区服务、酒店管理和服务、农牧家乐经营及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等。仅2013年,该镇就完成“双语”和实用技能培训800人(次),重卡培训70人(次),取证300人以上。按照“三定一包一补贴”的原则,合格率达92%以上,实现劳动力转移450人。

  “特色增收”有旅游产业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可可托海镇依托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注重旅游产业产品创新,不断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发展现代旅游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

  2013年,该镇依托风景区温泉开发、停车场及观景台、地质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实施了一系列旅游惠民富民工程,引导农牧民抓住旅游商机,跻身投入到旅游三产中。

  据了解,在加强旅游商品销售等方面发展的同时,该镇积极鼓励居民办农(牧)家乐、家庭式旅馆等餐饮旅游服务业,不断推进了基础设施向农牧区延伸、公共服务向沿线覆盖、现代文化向基层辐射力度,努力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与旅游业相配套的服务业发展。该镇通过推进塔拉特特色旅游村、特色餐饮街区、星级农(牧家乐)建设,将特色民俗提升为文化产品,将特色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帮助各族群众在旅游中得到更大实惠。

  该镇目前共发展个体工商户251户,餐饮58户,宾馆17户,商店176个,已有50余户100余名村(居)民从事“农家乐”、“牧家乐”服务工作,18家奇石标本店开业经营,在景区经营毡房13户22个毡房每户每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仅靠旅游产业,年人均增收达500元以上。

  据了解,该镇2013年以来还以塔拉特新村为重点,采取政府政策扶持,镇领导班子及站所结对帮扶、村居共建等措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规范经营,提高服务水平。在新村积极开发以哈萨克民俗纪念品、特色餐饮等为代表的旅游文化产品,提高了旅游产业文化竞争力,实现了旅游、文化、效益的互促、互补、互兴。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4-02-14/32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