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内蒙古乌兰淖尔镇:郭金奎在荒漠里带领群众致富

网友投稿  2014-02-20  互联网

 

  2013年寒冬时节,我再次来到老郭(郭金奎)的温室基地——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区乌兰淖尔镇黑风口采访。这里被浩瀚的乌兰布和、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重重包围,寒风凛冽,黄沙漫天。在那片荒漠上,依稀可见几棵沙枣树的枯枝在风中摆动。

  老郭家中的布置简洁大方,一桌一床一柜一电视,门窗下面有几盆颜色各异的观赏蔬菜,桌上已有一盘刚下架的黄壤西瓜,那味道很是诱人。寒暄过后,老郭向我们谈起他这几年的致富发展路子——靠政策发展,谋共同富裕。

  灾难击不倒拼搏精神

内蒙古乌兰淖尔镇:郭金奎在荒漠里带领群众致富

  1992年,老郭带着一家老小跟随一批移民来到乌兰乡,在东风队承包70亩别人不要的生地,辛勤劳作一年,收成不容乐观。妻子埋怨,亲戚叹气。说到这里,老郭说,是当年在新闻联播后打出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改变命运”十六个红底黄字让自己豁然开朗——唯有靠政策勤劳致富才可改变全家的命运。

  不久,老郭“抓住机遇”——响应乌达区政府发展温室种菜的号召,最先建起两亩温室。村里人嘲笑他:“连水田都没种过,咋还想种温室!”在科技站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当年温室里的柿子、黄瓜和辣椒等,亩产年收入就突破万元。那几年,老郭不仅种植业迅速发展,养殖业也有搞得有声有色,一家人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就当老郭准备大干一场时,灾难降临了。2001年,黄河突发决口,全镇5个村子被淹,4000多村民受灾,老郭的全部家当瞬间化为乌有。经过6天抢险,堤岸决口合拢,灾民们得到妥善安置,老郭一家也住上了新房,可老郭不甘心,他要从头再来。

  为了生计,他让孩子外出打工,自己养1000只鸭。稍有好转,他又建起6亩温室,当年就实现收入6万元。为了走上致富路,老郭专程去山东寿光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并在乌达区就业小额贷款的支持下,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增加技术含量,改进温室通风和取暖措施,采用节水灌溉和膜下滴灌、暗沟栽培、卷帘机等新技术;引进了如西瓜“惠兰”、 尖椒“长剑”、西红柿“美国一号”等新品种。

  此外,老郭每年拿出两亩温室做实验,经过几年的试验,2007年,“尖椒套西瓜立体栽培技术”试验成功。这项技术操作简便,病虫害少,每亩收入达34000多元,比传统种植多10000多元。所产西瓜产品优质在市场上很畅销。2009年该技术通过乌海市科技局的科技成果验收。2011年推广到乌达区、海勃湾区各乡镇,每年覆盖150亩左右。他家31亩温室每年向市场提供无公害蔬菜瓜果约155多万斤,年均纯收入实现100多万元。

  2008年老郭自创嫁接技术——割头去尾,搭接法。由此,解决了西瓜不能重茬种的难题,至今已连续种植5年了。2012年葡萄套西瓜技术试验成功。同年,老郭研究蔬菜盆栽技术,其兼具观赏、采摘的作用,让蔬菜“走进”市民家中。2013年老郭又拿出两亩温室进行草莓过冬实验,目前已试验成功。

  比起当年一起种温室的农户们,一样的温室、土地、阳光、水分等条件,在老郭手里、产量大、质量高、病虫害少、抗压能力强、价格高、销量好,左右乡邻无不佩服,纷纷来向老郭学习请教。记者疑惑,问:“俗话说‘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您这样无偿的指导难道不怕吗?您会不会留一手?”老郭笑着摆了摆手说:“不能留。我有什么就教什么,但是,科技种田我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精’”可见,老郭今天的成就得益于一直以来的“精”。

  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

内蒙古乌兰淖尔镇:郭金奎在荒漠里带领群众致富2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老郭眼里,只有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他开始帮助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致富。2007年他注册成立了全市第一家由农民自己组成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乌海市郭金奎蔬菜水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申请注册“金奎”商标。

  合作社实行民主决策,科学种田,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种植全过程服务。其会员也从最初6户发展到400多户,42名年轻外出务工的农户也被吸引回来种温室。他带领家人集约化、工厂化无菌育苗,给社员提供无菌优质的苗木并进行跟踪服务, 制定详细的蔬菜生产标准,形成“一必须,六统一”的模式——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必须接受合作社的技术培训;统一购种、统一育苗、统一用农家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最终统一品牌,由此,带领社员实现科学致富,走出一个“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基地+市场”的农业合作新模式。

  在老郭的带领下,合作社收入逐年增加,社员每亩温室纯收入实现2万元左右。合作社还与山东签订了长期购种合同,引进了节水灌溉、补光灯应用、立体栽培、生物病虫害防治等多项技术。

  有领导走访时问:“你不也是从小山沟里出来的,怎么就能从种旱地到种水地,现在还成了科技创新的致富能手了?”面对领导如此发问,老郭正色道:“走山东,访宁夏,东北取经;取人长,补己短,科技创新。”

  除此之外,老郭的“农民田间学校”不仅每年定期召开2次现场观摩会,还改变传统定期讲课的方式,随时解答农户前来求教的问题,手把手教农户种田,由此带动周边地区1500多人种植温室大棚1000多亩。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当地种植结构日趋合理,品种向多元化发展,品质日益提高。

  2009年以前,海勃湾高效农业园区有不少农户宁可去外面打工,温室租给别人去种。当时2000元就承包一亩温室,租种的人还不多。2009年10月3日,《乌海市露地葡萄蔬菜温和温室保险保费补贴实施方案》开始施行,其中,温室每亩保额1000元。社员们跟着老郭干,他给社员提供黄瓜、茄子、西红柿种苗等并进行跟踪技术指导,当年,海勃湾地区有130户参加合作社,还有50户农民种植他提供的种苗,平均每年每户每亩一茬收入就达2.5万元。老郭欣慰地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我就是要农民看农民,农民带农民。”在老郭的示范带动下,当地农民种蔬菜的积极性提高不少。

  为了让更多的移民种植蔬菜,2010年在乌海市人大会上,老郭提出加大农户大棚,加大补贴力度,政府采纳,种一亩大棚市里补贴1000元,区里补贴1000元。

  2011年12月人大会上,老郭针对蔬菜市场价格高,给政府提供合理化建议,建立农民蔬菜直销点儿,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政府对每个蔬菜直销点儿补贴3万元,其中21种市民基本消费蔬菜品种平均价格低于市场价格的20%以上,初步发挥了平抑物价、便民惠民的示范作用。

  中国梦点燃新希望

内蒙古乌兰淖尔镇:郭金奎在荒漠里带领群众致富3

  2013年是国人点燃梦想的年份。在党的十八大上,习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由每一位中华同胞的梦共筑而成。于此,在乌海市就业会上,老郭说出他的梦——建500亩温室,以小家带大家,共同致富。近期,政府给老郭合作社批了250亩地,要求建100个温室,安排100个就业岗位,建一栋温室政府补贴2万元,提前到位。合作社实现现代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目前老郭已建53栋温室,准备再建47栋温室。每一栋温室都是老郭亲自设计——温室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蔬菜水果过冬,因此温室的朝向是依据冬天太阳东南升、西南落的规律而设计;由于此地年平均降水量159.8毫米,平均相对湿度42%,平均蒸发量3289毫米,需引水灌溉,老郭为此设计了荒漠里的膜下滴灌技术以便节约水资源;一般的温室大棚是直面,而老郭设计的温室是圆面,这是由于这里多年年均无霜期为156—165天,年均日照时间数为3138.6小时,年均接受太阳辐射能155.8千卡/平方厘米,日温差在10-25℃之间,如此设计既可以让温室更好地吸收阳光,也可以让温室在寒冷的冬天穿上一件“棉大衣”。

  老郭要带动更多的村民就业。他和承包人签订合同,每年一个大棚最低收入3万元,有保底作保证,再加上各种好政策做保险,承包大棚的移民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样。村民说,“零成本”投入,老郭不仅把大棚、菜苗、化肥和种子赊销给大家,还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安排每个季节种什么都考虑到了。该有的都有了,村民想不到的老郭都想到了。

  在这几年致富的孔玉翔、陈晓凤等人竖起大拇指:“我们就相信老郭,老郭让我们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年近六旬的郭金奎依然雄心勃勃的对我们说:“尽管我把自己近千万的家底都投进去了,可我不后悔,有政策咱就干!”

  在2013年“科技点对点农业服务”表彰大会上,乌海市郭金奎蔬菜水果农民专业合作社评为全国首批农牧业示范合作社。同年,乌达区为切实加快库区移民安置转移,解决人民群众“菜篮子”问题,启动实施农业创业园建设项目,该项目计划投入2980万元分两年建设占地500亩200栋温室,解决库区移民200多人就业安置,保障移民搬得出,稳得住。目前,这个项目也交由老郭负责。

  该项目规划建设有工厂化育苗区、设施蔬菜越冬果类菜生产示范区、稀有蔬菜瓜果观光采摘区、温室间露地蔬菜生产区四个功能区。项目建成后可加快乌达区及乌海市无公害蔬菜产业化进程,提高当地蔬菜的自给率,推进乌海市“菜篮子”工程建设,解决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就业安置问题,同时带动当地观光采摘旅游业的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谈到这里,老郭感慨道:“我赶上时代的发展了,还是要‘靠政策发展,谋共同富裕’”,这十个字就是老郭一路走来的精髓所在。谈到今后的发展,老郭说:“让子孙上大学,学更先进的技术,找更完善的销售渠道。他们也从事这个事业,要带动更多的移民种温室,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4-02-20/3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