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新疆富蕴县多角度“造血式”扶贫 解决农牧民致富难题

网友投稿  2013-10-09  互联网

  今年以来,富蕴县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完善扶贫致富载体,将传统的救济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为主导,不断壮大扶贫经济,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科技扶贫解难题

  “给农民讲技术,只靠‘言传’不行,重要的还是要‘身教’。很多的理论他们不容易接受,但实地讲解,他们就会很明白。这两年,我们就改变了既有的技术培训方法,以开展‘田间讲堂’为主。让种植户真正能受益于培训技术。”近日,富蕴县科技特派员朱马泰在杜热乡大坝村田间地头传授完种植技术后说。

  哈斯尔别克已经是第四年种植食葵,按照技术员提供的方法进行管理,明显见到了效益。他说:“以前种植食葵的时候,也不知道浇水施肥具体的时间和比例,看着该浇的时候就浇,施肥多少也是估算着来。更不知道人工辅助授粉能有那么大的作用。从去年采用了新的管理技术之后才发现,原来种植食葵也需要细致的管理。今年,我家的50亩食葵,平均每亩产量达到了200公斤,比之前多收将近50公斤,丰收在望了。”

  据了解,开办“田间讲堂”只是富蕴县解决农牧民致富难题众多途径当中的一个措施,针对贫困群众农技水平不高的,影响增收的实际,富蕴县专门建立了以农技专家课堂、远程课堂、田间指导、实地观摩“四位一体”的科技扶贫体系。今年共邀请县内外农技专家21位,开展“科技扶贫”活动,示范推广食葵、打瓜、黑加仑等新品种16个,培训种养殖技术127场,培训农牧民5600余人次。依托远程电教,组织扶贫村党员群众开展每周一课,进行集中“点菜式”培训6500余人次;组织172名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与贫困户结成1+5结对帮扶机制,通过电话咨询、现场解疑等方式,解决种养植技术难题650余个。针对扶贫村推广种养殖新技术经验不足的问题,先后组织170名村干部、贫困户到疆内外观摩高产示范田、产业基地。

  产业扶贫带民富

  “库额尔齐斯镇也尔特斯村创办阿歌沃陶专业合作社,发展奶制品、民族食品、手工艺品加工等销售产业,仅此一项可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该合作社社长金斯古丽说:“之所以成立这个合作社,是根据村里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帮助村民尽快致富。”

  也尔特斯村的发展模式在富蕴县就是依托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型”扶贫经济的典型村。无独有偶,目前,该县因地制宜根据扶贫村生产条件,着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打造蔬菜大棚、黑加仑、中草药、牲畜育肥、苦山羊、食品加工、刺绣等一批特色产业;采取“市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引导党员能人创办17个合作社,将贫困户的土地、牲畜、资金等资源集中交由合作经济组织统一管理,实行管理、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通过集约化发展特色产业,合作组织吸纳带动758户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

  劳务扶贫促增收

  近日,富蕴县域企业带着岗位来到了吐尔洪乡农牧民家门口进行招聘。在招聘现场,该乡达尔肯村村民别尔德别克不到一个小时就与一家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报名参加了县上的电焊培训,顺利拿到了结业证书和从业资格证。因为这个,我来应聘才会信心十足,很快就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别尔德别克说:“我们的家庭条件很差,因为劳动力缺乏一直没有足够的经济收入。现在我能顺利的就业,家里的收入就可以稳定下来,生活条件肯定会好起来。”

  送钱送物不如送个技术。在富蕴县,受益于技能培训走上工作岗位的农村贫困富余劳动力也越来越多。目前,该县依托“一户一档、一户一策”机制,排查出就业转移贫困户,针对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竞争力不强的的实际,建立村级贫困户技能培训档案。依托“万名产业工人培育工程”和联建单位师资力量,设立电焊、汽修、石材加工、烹调等26个培训科目,以集中授课、基地实践、实地考察、远程辅助等方式,开设培训班37次,对658名贫困人员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632名贫困人员取得初、中级资格证书,转移产业。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10-09/32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