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一见。
承德市平泉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那是赫赫有名。金秋时节,菌香四溢。我们长城网“走转改”下基层小组一行四人来到平泉县实际了解、考察该产业在当地的发展状况和助推农民增收的实际情况。
产业发展概况
甫到平泉,当宣传部的同志得知我们此行的目的是了解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时,他们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我知道他们的意思,因为他们接待了太多来自全国的媒体记者们来了解平泉的食用菌产业,对于介绍这些情况他们自然应对自如。果不其然,他们很快从办公室拿给我们厚厚的一沓材料,都是介绍县里食用菌发展情况的。材料内容很丰富,有今年9月份刚刚结束的首届中华菌文化节的,有平泉食用菌产业30年发展情况纪实的……
当然这些材料对于我们初次来平泉的人来说,是了解情况的入门。晚上在住处,我逐一翻阅着这些材料,从内心感叹着“食用菌”这个曾经让平泉农民感到陌生的词汇,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却成了农民们的“致富宝”。经过三十几个春秋,平泉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从安家落户到异军突起,演绎了“小蘑菇大产业”的精彩,成为真正的富民兴县的产业。目前,平泉食用菌生产基地遍布全县19个乡镇,291个行政村,6万余户农民参与食用菌生产,占全县农户的一半以上,年产鲜品量达26万吨,产值经营额26亿多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增加农民收入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多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成为富民第一支柱产业。
农户实际走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既然是走基层,我们一定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文字材料上,第二天一早在商量采访方案时,我提出一定要到农户家、产业园实际去看一看,而且要先农户再到产业园。
在平泉宣传部同志的带领下,我们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了柳溪满族乡石虎村。刚一进村就看到四五名妇女围坐在村里路边的空地处分拣着成堆的蘑菇,这让我们年轻的记者们啧啧赞叹。停下车来,随便走进路边的一家农户我们直接采访起来。这家的女主人于希苹向我们介绍起她家的情况来,家里6口人,5亩地,目前只种了不到半亩地的滑子菇,大约1300盘,每年能产两季,收入将近2万块钱。以下是我与于希苹的问答,虽简短,但最能说明问题。
问:“剩余的地都种了什么”。
答:“主要是玉米”。
问:“收入呢?”
答:“一亩地最多一千块钱吧”。
问:“你在村里种蘑菇算多的还是少的?”
答:“少的”。
问:“今年蘑菇行情怎么样?”
答:“还可以,一斤晾干的滑子菇26块钱左右,高的时候30块钱左右每斤”。
问:“明年有什么打算?”
答:“扩大种植面积,种到大概3000到4000盘”。
这就意味着,于希苹家明年蘑菇的种植数量至少要翻一番,一家人的平均收入光蘑菇种植一项就可达到七千元左右。
相比石虎村的于希苹,薛杖子村的于辉莲则算得上蘑菇种植的“大户”。她家拥有3个标准蘑菇大棚,每个棚的蘑菇种植量达到2000至3000盘。她说,一般都是冬、春季节开始为蘑菇种植做准备,平时不用过多安排人手照看,每年最忙的时候也就是7、8月份,忙这两个月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这让我们赞叹不已,同行的年轻记者还开玩笑说,原来种蘑菇赚钱这么容易,干脆到农村种蘑菇好了。
通过两个村子的走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食用菌产业在平泉县基层农户发展的情况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方面起到的有力推动作用。
返程路上我们还参观了平泉百家蘑菇庄园,这也是平泉食用菌连篇发开项目区,当看到上百亩的食用菌大棚接连成片的壮观场面时,我们更加体会到了平泉“中国食用菌之乡”的称号实在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