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李佩锦:孔雀价格高,一只值千元

网友投稿  2012-08-31  互联网

  孔雀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是只能在动物园里才能看到的动物。多数人都认为孔雀比较高贵,非常难养。但莒县城阳街道邹家庄子村的养殖户李佩锦却养了300多只孔雀,孔雀开屏成了他养殖场的特色。据李佩锦介绍,他已经养了11年孔雀,孔雀非常好养,而且很少患病。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养殖孔雀的好处,莒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殖孔雀。

  ■探访

  农家院里见到孔雀开屏

  27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莒县城阳街道邹家庄子村,在李佩锦的养殖场内记者见到了他养殖的300多只孔雀。李佩锦告诉记者,现在已经过了观赏孔雀开屏的最佳时间,8月份开始孔雀开始褪毛,现在整个养殖场内只有两只雄性孔雀还保持着比较完整的羽毛,还能开屏。李佩锦告诉记者,他养殖场内的商品孔雀多数都已经卖完了,现在基本上都是自己留着下蛋孵化的孔雀。“最近孔雀价格不断上涨,供不应求了。“李佩锦告诉记者,现在他养殖的孔雀只要长满6个月,达到食用标准就会被抢购一空,前来买孔雀的人必须要提前预定,否则很难买到。虽然孔雀比较高贵,而且也很值钱,但是记者看到李佩锦的养殖场条件很是一般,就是几个简易的大棚,四周用网罩起来,里面除了孔雀和食槽、水槽之外,什么也没有。李佩锦告诉记者,孔雀虽然比较高贵,但是养殖起来非常简单,比鸡都好养,吃得少还不容易生病。

  “当初之所以养孔雀,主要是觉得这东西能赚钱。”李佩锦告诉记者,2001年他下岗后没有找到工作,他去河北廊坊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有人养殖孔雀。当时孔雀比较便宜,小孔雀才50元1个 。“当时觉得这东西长大后就算是当鸡卖,也能赚钱。”李佩锦说,没有任何养殖经验的他就一次性买了200只。

  ■调查

  孔雀价格高,一只能卖千元

  李佩锦告诉记者,2001年他买小孔雀时是50元1只,卖孔雀时是40元1斤。现在小孔雀已经涨到了 200元,而大孔雀每斤的价格是100元。“小孔雀价格基本上一年涨20元,大孔雀肉的价格是近几年才涨起来的,平均每年涨10元。”李佩锦告诉记者,现在一只成年孔雀的重量在10斤左右,所以一只孔雀可以卖1000元左右。今年春天他卖的孔雀平均一只900元,可是前几天卖的时候已经涨到了1200元。现在李佩锦已经不是单纯的卖成年孔雀了,他的养殖场里有300余只孔雀,这些孔雀主要是产蛋孵化小孔雀。一只公孔雀和3只母孔雀可以组成一组,然后每组可产蛋100多枚,然后孵化出小孔雀苗来。现在他主要卖孔雀苗,同时也成年孔雀。而且还可以把孔雀做出标本,这样价格可以上涨5倍。

  记者在李佩锦的养殖场内见到了变异的白孔雀。李佩锦告诉记者,他养殖的孔雀是蓝孔雀,但是每年孵化小孔雀时总会出现变异的白孔雀,白孔雀浑身都是白色,比较稀少。他每年孵化5000余只孔雀最多能出20只白孔雀,这些白孔雀一般都被动物园或者企业老板买去,主要用来观赏,价格是蓝孔雀的3倍。

  ■李佩锦

  孔雀养殖逐渐被接受,期待形成产业链

  27日上午,记者跟李佩锦来到他的养殖场,正好见到了一只正在开屏的蓝孔雀。李佩锦告诉记者,观赏时要非常小心,孔雀开屏时怕见生人,会把羽毛收起来。于是记者小心翼翼的走过去,悄悄的拍了两张照片,可是就在记者想换个角度近一些时,孔雀收到了惊吓,仅用几十秒时间就把自己的羽毛收了起来。李佩锦告诉记者,孔雀开屏主要是为了求偶,在孔雀的大尾屏上,可以看到五色线纹,其中散布着许多近似圆形的“眼状斑”,这种斑纹从内至外是由紫、蓝、褐、黄、红等颜色组成的,非常漂亮。

  李佩锦告诉记者,第一次由于养殖孔雀纯属他一时心血来潮,所以没有养殖场,他只能把孔雀放在楼房的阳台上,结果弄得家里到处都是羽毛。而且夏天太阳暴晒温度非常高,晚上气温又比较低,这对刚孵出的小孔雀而言就是灾难,买回家头两天就死了好几只。看到这种情况后,李佩锦就带着他的孔雀回到了农村的老房子里。距李佩锦介绍,当时家人都不支持他,认为他是胡闹,根本不可能赚到钱,但是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据李佩锦介绍,前几年他养殖的孔雀总是雄性孔雀卖得快,雌孔雀很少有买的。主要原因就是多数买孔雀的都是酒店,主要是食用。现在雌、雄孔雀往外卖的速度差不多一样了,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殖孔雀。很多人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孔雀难养,其实并不是这样,孔雀比鸡还好养,因为孔雀抗病能力强,而且吃食少,一只孔雀一天才吃2两,而且孔雀饲料和鸡饲料差不多。“养孔雀只要注意别让他被大风吹着,被雨淋着,及时注射疫苗就行了。”李佩锦说,现在他的孔雀已经销售到新疆、太原、合肥等地。在他的带动下,莒县也开始有别人养殖,但是这些人主要还是买小苗养大之后再卖,都没有形成完成的产业链,他期待将来莒县孔雀养殖业能够形成一个产业链,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2-08-31/29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