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2日,一架满载17840只良种水貂的大型客机,从丹麦哥本哈根降落在青岛机场,我流泪了……我们把卸下来的水貂装了18辆大卡车,浩浩荡荡开到种貂场,又被100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送进貂舍。”近日,山东诸城市密州街道东山社区第十七联建党总支书记孙万红,在向记者讲述当时的情景时,依然感慨万端。
出诸城市区向南10多公里,有一处广阔的丘陵地带。往年这里是靠天吃饭的薄田,如今却成了致富的摇篮―――占地4000亩的大森林特种动物东山养殖基地就坐落在这里。走进社区,举目可见的是一座座宽敞明亮的二层楼房,道路笔直,草坪满地,花木成行,这里老有所养、上慈下孝、邻里和睦,洋溢着幸福安宁的气息。在这里,党员干部带领乡亲们筑起的“水貂王国”画面向我们徐徐展开……
“城乡联建”,发挥女性潜能
诸城正在积极推进的城乡联建给农民带来实惠。城乡联建就是按照组织联建、经济联合、社会联谊、以城带乡和共同发展的思路,引导技术实力强、资源短缺的城区居委会、企业部门党组织,与技术力量薄弱、资源丰富的外围村党支部, 跨区域、跨空间建立联合党支部。2007年,东山社区种养业党支部和十里社区大森林特种动物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成立了第十七联建党总支,把十里社区的产业、资金、技术优势与东山社区的山岭薄地资源结合起来发展特种养殖,拓宽了大森林合作社特种动物养殖的规模和发展空间。
联建党总支的建立,也带动了妇联等群团组织的联建,带动了1500多名妇女参与特种动物养殖,发挥了妇女的潜能。诸城市妇联主席宗素霞告诉记者:“现在水貂养殖户中有98%是妇女。东山社区特种动物养殖基地还建立了‘巾帼养殖示范基地’,设立了‘巾帼文明岗’,年年评选表彰养殖女能手和养殖示范户。去年年终奖给养殖女能手的是电冰柜。”
记者一行来到一户水貂养殖区。这家女主人名叫董金燕,35岁,养水貂有11个年头了,她雇了4个人帮忙。现在一年的水貂出栏量是4000只,一只水貂纯利润是180元,一年纯收入七八十万元。小董在外面也开了一个小厂子,收入不足养貂的十分之一。她看着那一栏一栏油黑水滑的成年母貂说:“干什么也不如养貂好,社里给扶持,一年能挣这些钱,我们这里很多姐妹都开上宝马、Q7啦!”而小董的收入在养殖户中还只算中等的。
目前,该养殖基地可容纳养殖户2500户,年可出栏水貂近600万只,占到全国水貂出栏量的四分之一,户均纯收入达到35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省级新农村示范村。
借智升财,“一家一个大学生”战略
除了从丹麦雇水貂养殖专家驻场指导、聘请青岛农业大学苏振宇等知名专家加强对养殖户技术培训外,大森林特种动物养殖专业合作社还特别提倡“一家一个大学生”战略。
今年合作社从吉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等大学招聘了117名大学生,分配到有需求的农户。一方面让这些妇女养殖户给这些大学生当师傅,一方面这些大学生也在边学边用新技术帮助养殖户解决难题,大大提升了科学养殖水平。特别是那些女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跟妇女养殖户进行沟通和交流。
为留住大学生,社区出台政策:来这里第一年给工资,第二年给20%的红利,第三年给40%红利,第四年给50%,第五年就给他们落户。
刘晓,硕士,28岁。在读研究生的3年,她的研究课题就是“水貂阿留申病基因工程疫苗研制”。她的工作要经常往返种貂场的实验室和养殖基地,如果发现水貂死亡率超过正常范围,就要及时查明病因和给药,把疫情的苗头控制住。她说:“这里适合我,实验室还在一点点完善,对这个产业我有信心。”
孙书记说:“由于这个产业随着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识不了几个大字的农民会越来越不适应产业发展。我们得借智升财,让大学生去发展,做总经理,我们做董事长。”
开拓进取,打造水貂养殖超市
为了使诸城的特种动物养殖业与国际水平接轨,合作社把目光瞄准了世界上水貂养殖强国之一的丹麦,多次到广州和世界五大裘皮行业集团之一的香港奥天奴集团进行协商,吸引他们到合作社投资。去年6月份,合作社成功吸引香港奥天奴集团资金3.6亿元,聘请丹麦水貂养殖专家,三方合股在东山养殖基地建设种貂繁育场、中央饲料厂和裘皮物流公司,进一步挖掘水貂文化底蕴。
种貂繁育场计划用四年时间通过丹麦种貂把种貂场的全部水貂更新换代,换代之后每只水貂纯利润增加200块钱,总计能增收10多个亿。届时,合作社将成为集种貂繁育、饲料供应、集约养殖、裘皮物流的现代化产业基地。进一步拉伸、拓宽产业链条,打破一家一户的养殖模式,将从事养殖业的农民逐步转变为产业工人。
孙书记说:“我们要建立集约化养殖区,也就是水貂养殖超市。一个规划区是300亩,里面全是棚……我们统一管理,养殖户像超市的售货员一样,上班来,下班回。这种生产方式的改变就能自然地使她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