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成功了!”
10月7日,这发自内心的欢呼冲出大别山深处的灵山茶厂,也让“全国十佳农民”、罗山县灵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钱晓玲紧缩多日的眉头舒展开来。
“你看这颜色多漂亮,香味多纯正!”在灵山茶厂茶花茶炒制现场,钱晓玲捧起一把带着热气的茶花茶,递到了记者的面前,一股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
这个“十一”长假,钱晓玲一天也没有闲着。她和她的研发团队根据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一遍遍地进行着茶花茶的炒制试验。
“将这漫山遍野的茶花炒制成茶,不但能够变废为宝,进一步拉长茶产业的生产链条,填补信阳茶产业的空白,也必将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钱晓玲指着窗外数万亩茶山上正含苞吐蕊、芬芳四溢的茶花,激动地告诉记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这正是钱晓玲多年来孜孜以求的夙愿。这条坎坷的路,钱晓玲越走越宽……
从“创业明星”到一贫如洗
她战胜命运誓将荒山变茶园
钱晓玲是个有故事的女人。
幼年时,因为姥爷被打成右派,她跟随母亲下放到罗山县周党镇朱楼村。初中一毕业,兄妹5人排行老大的她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站过柜台、做过工人,26岁白手起家,创办罗山县金羚制衣厂。
制衣厂在她的苦心经营下红红火火。钱晓玲也因一次性为罗山县贫困小学生捐赠3000套校服、为养老院捐赠10多万元现金而被人们所熟知,年纪轻轻的她就成为“罗山县创业明星”“信阳市三八红旗手”“河南省政协委员”。
上天似乎给了她特别的眷顾,却又让她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变故。1998年,正当事业顺风顺水之际,她却不幸罹患严重的胰腺炎,在三次大手术中与死神擦肩而过。
命是保住了,却花光了积蓄,出院时8万元的医疗费还是乡里乡亲凑出来的。昔日红火的制衣公司一片荒芜,钱晓玲又回到了多年前一穷二白的境地。
有故事的女人总是有着不一样的韧劲,鬼门关里走一遭的钱晓玲自然不会向命运妥协。壮志未酬的不甘,命悬一线时父老乡亲的关切,让她雄心勃勃又出发。时值2000年春夏之交,第九届信阳茶叶节开幕在即,全市上下喜迎茶叶节的浓厚氛围给了钱晓玲一个让她血脉贲张的大灵感--进军茶产业,开创新天地!
虽然没有半亩茶园,从种植、生产到销售,都是“门外汉”,但钱晓玲底气十足。产于灵山秀水间的茶叶是大自然给予信阳人弥足珍贵的无私馈赠,唐代茶圣陆羽把信阳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发出“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千古咏叹,茶产业无疑是潜力无穷的朝阳产业。
在钱晓玲心底,还有一个响亮的声音让她欲罢不能:她生于斯长于斯的周党镇,有着连绵不绝的荒山,荒山世世代代荒芜着,犹如山里的日子一样一成不变。何不把荒山变茶园,让乡亲们多点营生?
然而,荒山荒着,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但要流转过来,荒山似乎就成了宝贝,很多人不理解、不支持。踏破铁鞋,磨破嘴皮子,钱晓玲走村串户,不厌其烦地向乡亲们描绘着荒山变茶园的美好蓝图,用她的坚定和真诚消除了大家的疑虑。
2001年3月,钱晓玲的罗山县灵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她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买断了周党镇杨柳村6000亩荒山70年的使用权!
“荒山真的能种茶?”钱晓玲很快拉直了这个问号,给了世人一个大大的惊叹!荆棘密布的山间没有路,那就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新路!乱石丛生的山上土质贫瘠,那就剔出杂石,整理梯田,深埋农家肥,不信它长不出“金疙瘩”!上山下山,误时误工,那就在山上支起大锅,安营扎寨,夜以继日,带头吃住在山上!
就这样,她和大家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一锹一锄,开山辟地。没白没黑的重体力农活让她的双脚肿得变了形,平时35码的鞋子都嫌大,后来42码的拖鞋还套不上脚。她就先用毛巾把脚包裹起来,再用绳子将脚绑在拖鞋上。一个多月不下山,儿子打来电话: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她说明天。再打来电话,还是明天。年幼的儿子不解地问:“妈妈,你有几个明天?”
儿子的疑问曾让坚强的妈妈落泪。多年以后,在全国十佳农民的颁奖现场,钱晓玲曾动情地说:“我很亏欠儿子,没送他上过一次学,没给他开过一次家长会。儿子,你听着,如果有来世,我还做你的妈妈,我再送你去上学!”
非同寻常的付出,赢得的是非同寻常的收获。6000亩茶园一举建成并于当年试种成功,乡亲们把赞许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第一个吃螃蟹”的钱晓玲。
周党镇桃园村的王宽在外发展多年,多次拒绝了灵山茶业的流转协议。两年后的春节,王宽回乡过年,看到茶山的巨大变化,找到钱晓玲,感慨万分:“钱大姐,你是真正为山里老百姓办实事儿、办好事儿,山地交给你,我放心!”
和王宽一样,看到荒山长出了“摇钱树”,十里八村的群众给予了灵山茶业以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当初的不解和质疑被理解和拥护所代替,公司流转荒山荒坡的步伐越来越顺当。截至目前,灵山茶业已拥有茶园基地8万亩,可采摘的茶园面积达5万余亩,主要分布在罗山县周党镇朱楼、杨柳、吊桥、桃园等村,并延伸辐射至罗山县潘新、莽张、山店、定远等乡镇以及新县、光山的部分乡镇。
15年前,大病初愈的钱晓玲站在山脚下,想象着荒山野岭间长出了碧波连绵、畦垄整齐的万亩茶园,蜿蜒的盘山公路犹如一条白色的巨龙直达山顶,首尾相连。这样的想象曾让她激动不已,这样的想象如今已变成了现实!
让15年前的钱晓玲没有想到的是,荒山蜕变的茶园里,还竖起了一个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全国巾帼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国家级标准化茶园示范区”“博士后研发基地”“河南省农业厅生态高效茶产业试验示范基地”……
这挂满“金”字招牌的茶山,多年来始终是钱晓玲的灵魂皈依之地。遇到困难时,茶山能给她迎刃而解的灵感。遭遇病痛时,茶山就是医疗的良方。记不清有多少次,挂着吊瓶的她来到茶山,“病就好了一半”。做过5次手术,每次都在鬼门关前“徘徊”的钱晓玲,把生死看得很淡,却把茶山看得很重很重……
从“门外汉”到“巾帼茶王”
她倾力推进茶产业的多元化经营
灵山茶业的员工都知道,他们的董事长钱晓玲是茶产业的行家里手。采起茶来,她巧手翻飞,不输快手。炒茶制茶,她同样技艺娴熟,公司里每一项新技术、每一个新工艺,她总是最早掌握。她还是品茶高手,在十数种茶水中,仅凭汤色和香气,她就能辨别出自家的产品。
有人惊叹,有人感喟,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公司成立之初,钱晓玲并不懂茶。当时有个客户订购了几万斤信阳毛尖,钱晓玲带着员工紧赶慢赶,炒制完毕却不知道放到冷库里保存。等到最后一批发货时,茶叶颜色有点跑。有人建议,弄点没跑颜色的兑一下就行,看不出来。但钱晓玲却不答应,在她的眼里,诚信打不得半点折扣,哪怕因此损失上百万元也在所不惜。这件事给了她惨痛的教训,也让她深深地懂得,做大做强“仙灵”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凡事最怕认真二字,何况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矢志不移的钱晓玲!茶园基地的标准化建设,茶园管理的生物化防控,她样样做到细致入微,只用了三年,就让她的“仙灵”牌绿茶在第十二届信阳茶文化节上一鸣惊人,获得“特级信阳毛尖”金奖。2007年,“仙灵”牌绿茶再攀高峰,在当年的世界绿茶大会(日本)绿茶评比和2008年河南省“盛弘杯”名优绿茶评比中双双荣获金奖,并通过了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成为河南省著名商标。
千百年来,信阳只产绿茶,农民只采春茶,夏秋茶都丢掉了,茶叶利用率不足50%。这个困扰信阳茶人的“哥德巴赫猜想”,也让钱晓玲寝食难安。为了求解,她遍访专家,多方试验。2008年,她登门拜访我国茶多酚研究第一人、有着“茶多酚之父”美称的浙江大学茶学系博士生导师杨贤强教授,学习提取茶多酚技术,开始了茶叶副产品深加工,迈开了工厂化茶多酚提取的步伐,开创了信阳茶产业的先河。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0年,信阳掀起“信阳红”红茶风暴,给夏秋茶找到了出路,让钱晓玲惊喜万分。她再次带技术人员赴浙大学习,并多次派员亲临多家红茶生产企业参观学习,还与杭州著名红茶生产企业强强联手,当年就成功研制出“仙灵牌”信阳红茶,在2010年第四届中国(郑州)茶业博览会上获得“茶王”“金奖”两项最高荣誉,2011年再登“茶王”宝座。从此,“巾帼茶王”也就成了钱晓玲的代名词。
从此,一红一绿,相得益彰。2015年,“仙灵”牌绿茶、红茶被评为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2016年“仙灵”牌信阳毛尖、信阳红茶入选《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但钱晓玲拉长茶产业链条的探索从来不曾停止。
在杨贤强教授的指导下,钱晓玲认识到要做大做强茶产业,必须改良品种。为此,她从2012年开始,通过无性系种植,引进乌牛早、龙井43、信阳10号等优良品种。其中乌牛早等早熟品种比传统品种早熟40天,农历正月二十就能采摘,大大提高了茶叶的利用率。
引进无性系种植,钱晓玲同样交了昂贵的“学费”。由于没有充分掌握无性系种植技术,首次栽种的2000多亩茶苗,全部死掉了。痛定思痛,她再次请教专家,找准死苗的症结所在,连续奋战几天几夜,大功率的手电筒就买了130多个,连夜种植,3辆喷灌车随时浇透水,保证了茶苗的成活率。如今,钱晓玲的茶园里,已有3万多亩完成了品种改良。
不破不立。当前,大多消费者仍然习惯性地认为信阳毛尖越小越好,但从科学角度讲,芽头没有长成叶之时,茶叶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等多种微量元素含量都较低。为转变传统观念,钱晓玲积极倡导“惟芽长为上品”的生产理念,并取材一芽二叶至一芽三叶鲜叶为原料,研制成功了信阳“仙灵”香茶。2014年10月20日,“仙灵”香茶惊艳亮相第十一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暨中国茶发展大会,其“做老百姓喝得起的高端好香茶”的发展定位,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
一步一个脚印,“仙灵”牌大家庭的成员越来越多,信阳毛尖、信阳红茶、信阳香茶、金荞麦绿茶、茶粉、茶多酚、信阳红茶酒等七大系列八十多个品种的茶产品竞相媲美,并获得20余项国家专利和省市科技成果。
就这样,那一片神奇的叶子,在钱晓玲的手里,只因加工的方法不同,就变身为各类产品。有人对此颇有微词。但钱晓玲不以为然:面只能做馍吗,不能包饺子吗,不可以做油条吗?多元化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是信阳茶走出市场瓶颈的有效途径。今年,灵山茶业仅香茶就加工30多万斤,市场销路之好让钱晓玲始料未及。
从强公司到富万家
她不遗余力带领乡亲共筑小康路
毫无疑问,面既能做馍,又能包饺子,还能做油条。所以,今年“十一”长假,当钱晓玲将目光瞄向万亩茶山上一望无际的花海时,当她嗅着刚刚摘下的茶花清香、看着加工后黄澄澄的茶花茶时,她的激动与喜悦无以言表。她的激情翻涌的内心深处,在算着一笔账,在描绘着一幅美好的蓝图:
流转了8万亩荒山荒坡,成千上万的农户有了租金收入;
探索“公司+农户+基地+协会+专业合作社+科研院所”的管理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2200多农户成为社员,年增收超过600万元;
从除草、排剪到采茶、制茶,从炒制信阳毛尖、信阳红茶、信阳香茶,到酿制红茶酒,再到正在进行炒制试验的茶花茶,成百上千的老百姓在家门口一年四季有活干、有收入;
茶园自成风景,带来了难以计量的生态和旅游效应。将来有一天,这里一定会成为乡村游的好去处,她的大山、她的茶园一定会越来越美丽,她的家乡、她的父老乡亲一定会越来越富有……
钱晓玲习惯做着这样的计量和规划。从公司成立的那一天起,茶山开到哪里,她就将公路修到哪里,水库开挖、整修到哪里。多年来,公司先后修建改造公路28公里、整修小型水库11座、水塘40余口,既为标准化茶园建设积蓄了水资源,又解决了附近的村组的农田灌溉问题。
茶园内修路,路过农民家附近时,差个三米五米、十米八米,钱晓玲总会想方设法把路修到农民家门口。少则几千元,多则数万元,对公司来说,这无疑是一笔额外的开支。公司有人提出异议,但在钱晓玲她眼里,农民都是自家兄弟,修路架桥都是做好事儿,与死神多次遭遇的她不愿意放过任何一次泽被乡邻、积德行善的机会。
2014年夏季,信阳大旱,周党镇杨柳村不少田里都裂了口子。钱晓玲把茶园里4口塘的水全部放掉给老百姓救秧。几千斤鱼都死了,白花花的。钱晓玲却说,值,毕竟乡亲们的秧苗救活了。
在茶园里干活的农民,大多是老人或留守妇女。钱晓玲常常叮嘱身边的员工,他们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给他们足够的尊重和关心,要以诚待人,以心换心。她说,咱做不了大事做小事,要将小事做到极致。
山路不好走,公司就专门派出四辆车,来回接送十里八村前来干活的乡亲。中午做好饭送到山上,用来盛饭的桶就有十多个、汤盆几十个,饭碗七百多个。送上去一顿饭,需要半头猪,后来为了节省时间,就做蛋炒饭,配上汤,大家照样吃得欢欢喜喜。
这两年,钱晓玲又总是给大家买衣服。因为她发现在山上干活的很多人,自己挣钱自己却舍不得花,留给晚辈花。夏天的长裤长褂、冬天的羽绒袄,她一买就是几百件。看着大家精神地穿上新衣,她心里也乐开了花。不但买衣服,逢年过节,每年她都要给大家送上茶叶、茶具,让大家都喝上自家产的好茶。
在高端茶叶遇冷的今天,大众消费市场需求不降反升。钱晓玲就因势而为,生产中低端茶,并把产品价格在利润范围内一压再压。在她看来,价格实惠并不代表茶叶不好,茶叶卖出去了也是一种扶贫,茶叶卖出去了,老百姓在家门口就有活干,就能脱贫致富。
灵山茶园覆盖了罗山县的6个乡镇20个行政村,其中10个为贫困村,钱晓玲在想方设法对这些贫困村的荒山荒坡进行整村流转的同时,引导3000多家农户积极参与茶叶种植加工,每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不少人还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彻底告别了贫困。
朱楼村的黄义超就是其中一个。过去家里穷得“没有吃油的钱”。
改变从钱晓玲带动大家发展茶园开始。老黄对茶有灵性,公司派到浙大深造的技术员,只有他被杨贤强教授留了下来。如今的他不但拿到了浙大茶学系的毕业证书,还到美国镀了金,成为公司的炒茶骨干。公司还为他解决了一套住房。去年他爱人不幸罹患子宫癌,钱晓玲忙前忙后,帮忙找医生,帮忙筹钱。
“董事长帮我们捞回了一条命!”感念钱晓玲的恩情,老黄在拼命工作的同时,还在实实在在地帮扶其他贫困户。
周党镇街村的罗伟也是多年的贫困户。爱人无业,公婆有病,全家人就指望她在街上做点小生意度日。2009年,偶然的机会,得知罗伟家的困境,钱晓玲主动请她到公司上班。如今她也是单位里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不但每月有个固定收入,还享受了“三金”待遇,成了实实在在的公家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公司里近百名员工,多半是乡里乡亲。朱楼村69岁的孤寡老人朱明清一个人生活,钱晓玲就特意把他请到公司务工,“在公司里吃住有人管,生活有着了不是?”
10多年来,钱晓玲积极救助贫困学生、特困户、孤寡老人,向地震灾区捐款、义务修路架桥,公益投入达千万余元。很多老百姓都念她的好,可是她却觉得是应该的。她说:“我已经做了五次大手术了,老天能让我活到今天,我要用我最后的生命,全心全意为父老乡亲服务!”
10月7日,带着茶花茶初步炒制成功的喜悦,钱晓玲又一次登上了茶山山顶。远山如黛,几十个上了岁数的农民这里一簇,那里一组,正在栽种油茶树。茶园梯带好,套种油茶,将土地效益充分发挥,是钱晓玲的又一创举。她想象着这30多万棵油茶树在几年以后丰收的情景,想着想着,兀自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