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一亩地”致富新路子

零零社区网友  2010-09-28  互联网

山东商河县城关镇小吴家村王大亮,披着棉大衣站在县委大院里等。

见到县委书记时文进,他赶紧上前道出苦衷:自己养了8头牛,因牛舍盖在承包地里,土地部门作出对其处罚4万元的决定。时文进找到有关部门明确表示,农民在自己承包地里搞养殖并不违反政策,应该给予支持。有书记撑腰的王大亮现在在原来的承包地里养了100多头猪,日前刚出栏40多头。他已经尝到了养猪的甜头。

时文进回忆,这是2002年春天的事情。当时,他在全县推行“一亩地致富工程”,怕的就是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所以他要亲自出面解决这个问题。

“一亩地致富工程”是这个农业科班出身的县委书记的独创,并且已经收到显著成效。

商河是个典型的农业县,人均耕地2亩,土地多是这个县的一大特色;全县59万人口,53万是农民,农民多是这个县的又一大特色。

“一亩地工程”就是让每户农民拿出一亩地来搞集约化畜牧养殖,在保证粮食生产的情况下,迅速提高农民收入。

商河县是粮食主产区,户均七八亩地。一亩地里种粮食,一年下来满打满算收入1000元,依靠粮食生产让农民致富可以说是天方夜谭。

为尽快形成养殖规模,2002年,县里为农户提供贴息贷款500多万元并连续使用3年。2003年,成立了县农业发展信用担保中心,县财政出资500万元作为担保基金,为农民担保贷款650万元,协调贷款6200万元。去年以来,县财政又拿出100万元畜牧业专项基金,用于奖励成绩突出的乡镇、村和养殖大户。目前,全县已有10亩以上的畜禽养殖小区387个、大户2万多个,畜禽存栏量分别为大牲畜35万头、羊30万只、生猪80万头、家禽 1000万只,今年人均畜牧业收入有望突破1500元。

实践证明,拿出地来规模集约养殖,亩收入是种植粮食的几倍甚至数十倍,还能生产大量有机肥,改良土壤,降低成本,是实现农业内部有机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好路子。

“一亩地工程”的成功有农民的钱包为证。

近来,郑路镇邹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村,全村一年出栏生猪2000多头,增加收入40多万元。今年32岁的郭佃富那年搞了个大胆的实验,新上肉鸡养殖,鸡粪喂猪,立体养殖。在镇兽医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实验,郭佃富终于完成了自己配料、防疫、消毒的全部环节。这样一来,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提高了养殖效益。在村里的帮助下,郭佃富投资5万元新建了30间标准猪舍和6间鸡舍,一次性上仔猪200头、肉鸡三批2500 只,一年纯收入2.7万元。为实现饲料自给,进行一体化经营,郭佃富聘请省农科院的专家、教授当顾问,投资10万元建起了自己的饲料加工厂,不但实现了自给自足,由于饲料质量过硬,还销到济阳、惠民等地,从而又增加了一笔收入。

郭佃富真的富了,而他只是“一亩地工程”的一个普通代表而已。

贾庄镇前贾村支部书记马振岭和村干部带头,发动全村群众养起了奶牛。村里专门聘请了两名畜牧专业人才长年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并邀请省农科院、潍坊牧校和县畜牧办的奶牛养殖专家,不定期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村里还成立了奶牛合作社,摸索出了“六统一”的奶牛管理模式,即统一购牛、统一防疫、统一冷配、统一购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集中挤奶。这一模式即降低了投资成本和养殖风险,又充分调动了村民的养殖积极性。目前全村奶牛存栏量达320 头,年总收入270万元,人均年增收2700元。今春,村里又新规划了饲养规模达1000头的养殖小区,并与光明、佳宝等乳业集团签定了长期供奶协议。

商河发展畜牧让这方土地越来越肥沃。牛粪、羊粪上庄稼地,地越种越肥,粮囤越来越满;猪粪、鸡粪上果菜地,果菜越种越鲜,畜禽越养越多,农民钱包越来越鼓。据统计,今年1至9月份全县农民畜牧业现金收入达到858元,比重占到27.2%。

据了解,目前商河县每亩粮田平均施用土杂肥达到6方,全县耕地有机质、全氧、全磷含量分别由0.82%、0.02%、0.07%上升到1.02%、0.15%和0.1%。地肥带来粮食丰,今年全县小麦、玉米再获丰收,总产、单产再创历史新高。

粮田喜爱土杂肥,菜地更爱有机肥。为打出无公害精品蔬菜的品牌,商河县引导农民按照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规程,全县20万亩大蒜、 6.2万亩大棚菜、1.5万亩池藕、4万亩果树广施有机肥,少施化肥。该县的“商玉宝”牌大蒜、“商晶”牌彩椒等农产品被省、市有关部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畅销到哈尔滨、北京、上海、南京等20多个省市,有的还经过深加工后飘洋过海,出口到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装进了洋人的菜篮。菜农在种菜过程中也深切感受到,多施猪粪、鸡粪等有机肥,不但病虫害少,而且果菜鲜价高好卖。

商河县实施“一亩地致富工程”,仅今年1至10月份,就使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312元,增长45.7%。

商河在保证粮食丰产的同时,把农民培养成畜牧养殖的专家,坚持集约化养殖,把广大农民带上了致富之路。他们的创举和经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0-09-28/28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