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鲜花产业
葡萄酒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枸杞产业链不断延伸
鲜花、长枣、葡萄、枸杞,这些是我们身边的平常物,而其后若加上产业二字,它们能带来的就是,农民20万元的年薪,1亿元、10亿元的年产值,让人们不禁感叹小产业也能做出大文章。
A花卉:成就西北最大鲜切花销售地
种植规模7年长3倍、年产值1.1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0.5%、75%外地销售、3198名农民参与,这一连串的数字说的都是兴庆区花卉产业。花卉产业包括3个方面,即鲜切花、盆栽植物和观赏苗木。7年间,兴庆区鲜切花经历了从村民探索种植,到确立为产业大规模推广;从农民“单打独斗”上门推销,到“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式销售;从市内“消化”,到区外供不应求,目前,兴庆区已成为西北五省区最大的鲜切花种植和销售地,产品远销北京、上海、连云港、乌鲁木齐等地。
“兴庆区鲜切花是从销售做到生产上的。”兴庆区农牧局高级农艺师胡海英说,如果不是企业的加入,兴庆区鲜切花做不了这么大。胡海英2007年开始接触鲜切花,这年,花卉成为兴庆区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2193.7亩。据胡海英回忆,2006年兴庆区鲜切花面积只有649亩,以非洲菊、剑兰、百合为主,年产400万枝。这个量,只是2008年我市测算的鲜花销售量2308万枝的零头。所以,当时我市的鲜花主要依靠外地。2007年下半年,企业开始收购农户种植的花,并建起配送中心、冷库等基础设施,而这些加上企业的销售渠道,让花卉远销、大批量销售成为可能。
前不久,记者在大新镇新渠稍花卉园区配送中心(以下简称配送中心)看到,前来交花的农民络绎不绝,这些花在配送车间经过包装、打冷后,将运往各地。新渠稍村民陈学芳是配送中心包花工人,花棚年纯收入8万多元。“人到采花时可高兴了,头往棚里一探,眼里都是花。”然而,陈学芳能种花,各项政策扶持起了大作用。不仅政府在花棚、花苗、基质、肥等方面都有补贴,而且与企业签订不赔本的保底价。宁夏睿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柴发平也认为各项政策扶持对其帮助很大,据他介绍,每年获得的各级各项政策扶持资金近200万元。
B长枣:年产值已过亿元
还是去年12月23日,记者走进灵武市临河镇上桥村枣农徐文祥家。徐文祥高兴地对记者说,他种了14亩枣树,当年挂果的8亩让他挣了20万元。1992年,徐文祥在院子里种了20多棵长红枣,为了绿化,同时贴补家用。2003年,大规模种植8亩,长红枣开始给徐文祥带来经济效益,收入隔一年翻一番。2011年,徐文祥家买了车,还在灵武市买了房子。
徐文祥的经历是灵武长枣发展的一个缩影。灵武种枣的历史有1300多年,2002年以前,灵武全市有2万棵老枣树,种在农户房前屋后以及田埂上。“枣是从树上敲下来的,一斤一块钱,那时叫长红枣。”灵武市林业局技术员郭迎华说。
据灵武市果树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杨学鹏介绍,由于全国著名枣树专家陈怡金在品尝了灵武长红枣后,认为其属鲜食枣上品,2002年,灵武市开始规模推广长红枣种植。2003年,在探索中灵武市陆续制定了有关苗木繁育、标准化栽培等地方管理标准,长红枣种植逐渐从粗放型转向精细化,灵武种植的长红枣也改名为灵武长枣。2006年,灵武市举办首届中国灵武长枣节,灵武长枣被更多人了解,当年其市场价为每斤5元。为拉长上市时间,增加效益,2008年灵武市试种两棚设施温棚枣,结果提前一个月上市,每斤卖到七八十元,比普通种植的枣价格涨了十几倍。2013年,灵武设施温棚枣提前两个多月上市,以农超对接的方式,在深圳、上海等地销售,灵武长枣卖出的最高价为每斤98元。
目前,灵武长枣种植面积14.2万亩,其中设施长枣1528亩,年产量达912万多公斤,产值过亿元,枣收入达农民人均收入的36.4%。15%~20%的残次枣,让企业看到了商机,于是枣酒、枣醋、枣饮料等深加工问世,灵武长枣产业链不断延伸。
为了推广灵武长枣种植,把农民传统观念里种在房前屋后的树变成收入经济增长点,灵武市先后出台政策,从良种培育、规模种植、科技支撑、风险保障机制等9个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作用有多大?以科技支撑为例,徐文祥一句话就能给出答案,“三分栽七分管,在同样价格下,没经过技术员技术指导的树,一棵树的枣能卖50元,技术指导的树一棵能卖300元左右。”
C葡萄酒:3年获得百余项大奖
2013年12月13日,中法建交50周年庆典仪式在法国波尔多举行,西夏王是我国唯一应邀参加文化交流的葡萄酒行业品牌企业。庆典上,西夏王外交使节酒被授予中法建交50周年指定用酒,轩尼诗酿酒总顾问Je-romeMatteoli先生、人头马酿酒师Jean-MarcKoch先生给予西夏王酒很高的评价,认为其达到世界顶级葡萄酒水平。西夏王是我国唯一一家外交使节酒葡萄酒生产企业。据了解,从2011年至今,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已获得百余项国际、国内葡萄酒大奖。
上世纪80年代,宁夏农垦在永宁县玉泉营农场种下第一棵酿酒葡萄,酿出了宁夏第一瓶干红葡萄酒。2003年,贺兰山东麓获“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认证,成为继河北昌黎、山东烟台后第三个获得葡萄酒原产地保护认证的产区。2011年,我区提出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及文化长廊,而作为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建设的核心区域,银川市“十二五”期间将葡萄酒酿造和酿酒葡萄分别列为重点发展的工业“一强四优五新”和农业“两强四优四新”产业。为全力促进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2011年6月,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发展局成立,银川是继烟台后第二家成立此机构的城市。
据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发展局葡萄酒综合科科长李强介绍,3年间,我市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增加10万亩,达到18.9万亩;葡萄酒企业增加了25家,达到32家,带动农户3万多户,直接参与基地种植的农民有1万户以上;葡萄酒产量达到8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
我市先后引进法国路易威登酩悦轩尼诗集团和保乐立加集团两家国际知名企业,张裕、长城等国内知名葡萄酒企业在我市建成葡萄酒庄,还培育出了加贝兰、法赛特、银色高地、类人首等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同时,积极开展葡萄酒人才培养,在宁夏大学成立了葡萄酒学院,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葡萄酒人才培养基地,银川职教中心还开展了侍酒营销师等人才的培训。“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地位和声誉得到不断提升,成为国际、国内公认的中国最有发展潜力的优质葡萄酒产区之一。”
采访中,西夏王实业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马恩元说,“随着产区地位的提升,出现一个现象,原来做法国、智利等国进口酒的国内经销商,现在转向寻找宁夏的优质酒,在国内做市场代理或市场推广。”
据李强介绍,我市设立了葡萄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11年起,每年市财政预算约500万元。除此之外,自治区也出台扶持政策,从葡萄良种苗木繁育等各个环节给予政策扶持补贴。从2011年起,西夏王葡萄种植面积从9万亩扩大到13.2万亩,销售额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3年共获得16个国际、国内金奖,成为全国排名第三的葡萄酒品牌。
D枸杞:深加工里造商机
宁夏有着得天独厚的枸杞种植优势,要提高枸杞的附加值,深加工无疑是途径之一,而在银川德胜工业园区,有两家企业已把枸杞深加工产品推向了全国。
百瑞源是一家全产业链高科技民营企业,生产产品包括枸杞保健食品系列等5大类7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在全国开设了100多家连锁店,2012年销售额达2亿多元。据百瑞源董事长郝向峰介绍,所谓的全产业链模式,就是枸杞通过研发、基地标准化种植、加工、储藏、运输、市场终端到消费者手中,各个环节都是可控的,能够保证产品的品质。
百瑞源在打造全产业链的同时,还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华枸杞文化,2011年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内容展示最丰富的中国枸杞馆,该馆的建成,将枸杞文化与特色产业、旅游产业相连接。“中国枸杞馆2011年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被命名为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由于文化释放出巨大的影响力,百瑞源2012年荣膺中国驰名商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凸显。”郝向峰说。据他介绍,百瑞源创立十年来,受到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扶持,这些对其发展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
日前,记者采访宁夏厚生记有限公司董事长阮世忠时,金华、杭州、大连的经销商正在洽谈二次订购事宜。2013年10月中旬,杞动力饮料生产线投产运行,这是我国第一条枸杞饮料生产线,产品销往浙江、福建等7个省份。“现在预计每年能消耗1万吨枸杞鲜果,将来能达到5万吨,预计年产值15亿元。”阮世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