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致富经:“蚂蚁”成功挑战“大象”

零零社区网友  2013-07-24  互联网

 

致富经:“蚂蚁”成功挑战“大象”(图:1)

  这里是河南省浚县的杨堤村,2007年1月在这里发生的一件事成了至今还藏在村民心里的一个谜团。那一年,村里的第一家企业――一个生意红得发紫的饲料加工厂――没有任何征兆就突然关掉了。

  村民 李文臣:因为同行业都在干这个呢,都在加班加点地干着呢,至少说有钱不捡,有钱不捡的那种感觉,感觉有点脑瓜进水了。

  村民:非常气愤,非常不理解,不理解他。

  村民 李惠民:过去有句话,搞饲料就叫扫杨叶、搂杨叶。

  记者:叫什么?

  村民 李惠民:搂杨叶,就是那树上掉下来的叶子,就是那钱哗哗地赚。

  李国民就是村民眼里那个有钱不捡的人,那一年他28岁。就在几年前,他的家还是村里最穷的一户,那个饲料厂是他们一大家七八口人的收入来源。直到今天,对于为什么突然关掉那个饲料厂,他一直不想多做解释。

  李国民:你怎么停了呢?怎么卖了呢?现在生意多好啊。我也没跟他们多说,我就说我想转行。

  不是生意不好,要转行也就是个借口,就是到了现在,为什么关掉那个饲料厂还是一个谜。而接下来,一个接着一个的谜团发生在了李国民的身上。

  朋友 李君晓:刚开始不太了解他的时候,不去研究他的时候,他的胆识对我来说大得像个谜。

  记者:原来他是你偶像?

  李国民:对,从小就是我学习的榜样。

  朋友 李庆林:现在他能力、胆量要比我大得多,我估计不能用倍数来乘,一百倍是有了。

  2007年到2013年,28岁到34岁,这个曾经穷得被认为娶不上媳妇的李国民,财富像滚雪球一样地增长。六年的时间,他在三个完全不相关也是完全陌生的领域建起了三个企业,一年的销售额超过了五个亿。

  朋友 牛国文:短短几年时间,他不是一种慢慢地前进,而是一种突然之间地爆发。

  因为家里人口多,除了种地没有别的收入,李国民的家曾是这个村里最穷的一户。1995年,身高不到一米六的他便一个人出门打工赚钱,可年龄太小,个子又矮,几乎找不到什么活,有一次他竟然差点饿死在湖南衡阳的火车站。

  李国民:一闭眼就睡着了,一睁开眼就又闭上了,一点力气都没有了。

  记者:饿得吗?

  李国民:又饿又累吧。

  记者:多长时间没吃饭了?

  李国民:一天将近两天都没吃东西了。有一个小伙子,他在衡阳上大学,然后去火车站送人,然后看见我以后,给我买了一盒方便面。

  就是这个被一盒方便面救了命的李国民,之后开始了传奇的财富之路。

  李国民:就树立一个信念,树立一个信心,我就要做改变家族命运的人。

  李庆林和李国民是同乡,出去闯荡十几年后赚了不少的钱。

  1996年,李庆林在黑龙江开了一家饲料加工厂,拉了村里十几个年轻人到那里打工,李国民就是其中之一。而这一去,让李国民彻底翻了身。

  朋友 李庆林:从小他有一双宁死不屈的眼睛。

  记者:什么意思啊?

  李庆林:这个事情我干不成,我是绝对不罢休的,干不好我是不罢休的,不服输。

  村民 李文臣:回来之后,人家干得确实特别好,一下成功了。当时感觉到,都把人搞蒙了,好像在村里老百姓来讲,就是变了一个人,一下成为我们村里边最有钱的人了。

  村民 赵树杰:当时去了十三四个人,最有脑子,比较灵活,这是李总,其他人还该打工打工,该干啥干啥。

  怎么去了十几号人,偏偏只有李国民发了财?带着李国民出去打工的李庆林,在这个蒸煮饲料原料的锅炉前,给我们回忆了一些细节。

  朋友 李庆林:里面糊锅,糊的锅有4毫米到6毫米厚,人得进去以后把嘎巴铲掉,基本这个活都他进去干。

  记者:怎么进去?

  李庆林:就从这进去。

  李国民:钻进去,但里面温度还很高,最少有四五十度。现在不钻了,太热。

  李庆林:从那以后,我对他印象就很深,我说这小子将来一定有出息。

  就是这个直径只有一米多的锅炉,无论冬夏都要穿着厚棉鞋和单衣才能在里面呆得住,而且蜷着身子一干就要几个小时。到外面收鸡毛,洗鸡毛,很多其他人不愿意干的活,几乎都被李国民包了。

  李国民:这个不能吃。

  记者:我就闻闻,不吃。

  憨厚能干的李国民得到了李庆林的器重,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从一个工人不断地被提到了班长、车间主任、销售和采购的负责人。

致富经:“蚂蚁”成功挑战“大象”(图:2)

  李国民:我就是想通过在别人的企业,然后借鉴别人成功的方法,然后我去运用到将来以后自己创办的企业里。

  那个时候,蛋白质饲料刚刚走俏,市场特别好。了解到了这个行情,也学到了饲料厂如何经营,李国民在黑龙江只干了一年,就回到了河南老家。1997年,18岁的他拿着攒下的四千多元钱,在自家院子的这个角落里,带着一家人做起了饲料加工的生意。2002年,又由家里的作坊发展到身后的这个大厂,等待拿货的车排满了工厂周边的这两条路。

  李国民:到沈阳发一车货,净利润都在一万多块钱。

  记者:多长时间能发一车货?

  李国民:一般两三天就能发一车。

  就在全村人都对李国民竖起了大拇指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李文臣是李国民一个本家的叔叔,有一天他给李国民带来了几句话,让李国民感觉像是被抽了几个耳光。

  这是一家已经停产的饲料厂,加工的饲料和李国民当年生产的饲料一样。

  李庆林:臭,肉骨粉原料。

  记者:这饲料厂,哎呦,好呛。

  叔叔李文臣找到李国民,就是因为这个臭味。

  村民:我说老百姓嫌你这个肉骨粉厂味大,人家现在都是老少爷们,咋跟你说啊。

  李国民:开始就是做混合饲料,没有用蒸汽炉去蒸鸡毛,所以说当初的味不大。一开始蒸以后,那个味道大了。

  李国民硬着头皮回到了村里,想跟乡亲们道个歉,老乡们的态度却让他想都没想到。

  村民 李文彬:那办厂不容易,那家贫困,都是贷款,能容易吗,办个事业,就是那个意思。

  村民 王文平:人家办个厂也确实真不容易,他臭吧,对人身体也没多大危害,感觉是那个情况。

  听到这些话,李国民心里一酸。

 

致富经:“蚂蚁”成功挑战“大象”(图:3)

  李国民:我们的街坊太朴实了,如果说他们找上门来给我要一些条件,就是说他们闻到气味了,要一些条件,我心里也没有这种压力。我感觉,如果咱自己去为了赚钱,让别人来承受这些痛苦,我感觉这钱挣得心里很难受。这个饲料厂一天都不能干了。

  之后,李国民关掉了饲料厂,这让他扔了两天就能净赚上万元的生意。可就是因为有了饲料厂这个教训,让李国民在之后把握住了一个商机。这个商机,用李国民自己的话讲,现在一天就能让他赚到一辆奥迪车。而能把握住这个机会,要从一个人的两句话讲起。

  李国民:这就是我从小崇拜的偶像。

  这位老人叫申广亮,是李国民一个村的街坊,原来就在邻县的一个国有企业当厂长。2007年,李国民听说村里的很多人在那个企业里打工,企业很赚钱。隐隐感到商机的李国民就找到了申广亮,而申广亮回忆,当初他其实只对李国民说了两句话。

  河南省鹤壁市某化工厂原厂长 申广亮:汽车只要跑,这个橡胶助剂就要用,主要是用于轮胎。再一个,这个产品可以说多少年市场都很稳定。

  橡胶促进剂听着陌生,其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李国民:这个就叫橡胶促进剂,只要是做橡胶用的,必须用这个产品添加进去。

  记者:必须用它?

  李国民:对,不然没办法成型。除橡胶以外,还用于农药和医药。一条轮胎,普通的轿车轮胎,用量都在1.8公斤左右,需求量非常大。

  除了轮胎,还有胶鞋、胶皮手套,只要是橡胶的东西,就都需要它。这样的固体原料橡胶,只有加入这种粉末状的橡胶促进剂,才能软化,然后塑型成各种橡胶制品。因为技术含量比较高,2007年前后,在全国,大大小小加起来也只有不到二十家生产橡胶促进剂的企业。

  员工 罗成伟:当时,奥运会之前,一天一个价,那是非常非常赚钱的。

  李国民判断,这个生意有戏。可这事怎么下手呢?整个过程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就在同行业无论大小企业都大把赚钱的时候,李国民却从千万富翁一年迅速负债三百多万。

  朋友 牛国文:那时候,我也感觉到他很疯狂。别人都在挣钱,他一下子投入一千多万,将近两千来万好像是。

  员工 罗成伟:对他来讲基本上是倾家荡产,倾其所有来做这个事情。

  李国民坚决不按套路出牌。还是这个生意,2008年9月开始了迅速反弹,今天,一天就可以让李国民净赚四十多万。

  朋友 牛国文:现在我感觉到了,他是超前了,已经超前把这个所有的事情安排好。

  员工 罗成伟:2008年一直到现在,头一年翻了五番,然后之后是一年两番、一年两番的速度在递增。

  这两个人――罗成伟和马海斌――是在橡胶促进剂领域里干了二十几年的专家,被李国民请来助阵。可两个人一来,就被李国民难住了。

  李国民:我只是一个做梦的,他们是帮我圆梦的人。给他们提明天,咱们绝对能怎样去做,我得哄他们,我容易吗?

  当时,如果沿用传统的生产工艺,会有废水排出。但那个时候的污水处理成本并不高,当年投产,当年就可以回收全部成本,赚钱很容易。可李国民却提了一个要求:生产过程不能产生废水。

  员工 罗成伟:猛地这么一说以后,鉴于现在的基础,就感觉到很茫然,不知道从哪下手。

  员工 马海斌:它这个工艺全部都得改变,全部改动,需要投资很大。

  李国民:起初做饲料厂的时候,还是在做生意,这次我要来一个生意向事业的转变。生意就是挣钱,事业是为了以后长远的发展。

  改进工艺的试验进行了十一个月,始终存在缺陷,不能投入生产。但一个让人吃惊的数字,已经摆在李国民的面前。

  李国民:预计投入个七八百万就可以投入生产了,但是越投心里越没底,越投心里越没底。投入到1200万左右的时候,我心里边都开始打鼓了。

  那时,只有28岁的李国民已经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1200万,那是他17岁开始出门打工,一分一分积攒了十年的全部积蓄。那段时间,每天晚上他都悄悄地做着一件事。采访时,他说出了这件从未向别人提起的事情。

  李国民:晚上睡不着觉,就担心。然后我就自己下定决心,必须要把这个事做成。然后我就写了这五十个“我受够了”。

  受够了想创业时连出门打工的路费都没有,受够了好不容易创业很多人背后的嘲笑。连续十五天,李国民都会在这里回忆他不想回到的过去。而在第十五天,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李国民:我要把所有的焦点和能量放在这个目标上。

  之后,李国民又从亲戚那借到了三百多万元,并且请来了新的技术人员改进技术缺陷。2008年9月,新的生产工艺终于实验成功。而随着排污处理的成本越来越高,按照原有工艺生产橡胶促进剂,已经根本没钱赚,三分之二的企业已经被淘汰。因为采用了新的工艺,李国民现在每吨还能净赚三千元。

  2010年春天,李国民在清华读EMBA,几个搞房地产的同学们对他说,现在新农村建设很火,建筑型材很缺。之后,偶然间他又看到了一条新闻:鹤壁当地引进了一个煤化工企业,生产的产品正是做型材的原材料。李国民决定试一试,这一试又让他演了一场蚂蚁绊倒大象的传奇故事。

  2010年7月,李国民拿出一千万,在鹤壁市建起了一家建筑型材厂。在当时,国内比较大的型材厂生产线都超过两百条,而他只有七条。

  李国民:开始生产的时候,其实咱们的企业跟人家大企业来比,其实就是一只蚂蚁,人家可以比喻成是大象了。

  就是这只小蚂蚁,规模小,没有名气,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经销商,又是被李国民抓住了一个机会,七个月,上演了一场蚂蚁绊倒大象的大逆转。

致富经:“蚂蚁”成功挑战“大象”(图:4)

  李国民:起初做饲料厂的时候,还是在做生意,这次我要来一个生意向事业的转变。生意就是挣钱,事业是为了以后长远的发展。

  改进工艺的试验进行了十一个月,始终存在缺陷,不能投入生产。但一个让人吃惊的数字,已经摆在李国民的面前。

  李国民:预计投入个七八百万就可以投入生产了,但是越投心里越没底,越投心里越没底。投入到1200万左右的时候,我心里边都开始打鼓了。

  那时,只有28岁的李国民已经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1200万,那是他17岁开始出门打工,一分一分积攒了十年的全部积蓄。那段时间,每天晚上他都悄悄地做着一件事。采访时,他说出了这件从未向别人提起的事情。

  李国民:晚上睡不着觉,就担心。然后我就自己下定决心,必须要把这个事做成。然后我就写了这五十个“我受够了”。

  受够了想创业时连出门打工的路费都没有,受够了好不容易创业很多人背后的嘲笑。连续十五天,李国民都会在这里回忆他不想回到的过去。而在第十五天,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李国民:我要把所有的焦点和能量放在这个目标上。

  之后,李国民又从亲戚那借到了三百多万元,并且请来了新的技术人员改进技术缺陷。2008年9月,新的生产工艺终于实验成功。而随着排污处理的成本越来越高,按照原有工艺生产橡胶促进剂,已经根本没钱赚,三分之二的企业已经被淘汰。因为采用了新的工艺,李国民现在每吨还能净赚三千元。

  2010年春天,李国民在清华读EMBA,几个搞房地产的同学们对他说,现在新农村建设很火,建筑型材很缺。之后,偶然间他又看到了一条新闻:鹤壁当地引进了一个煤化工企业,生产的产品正是做型材的原材料。李国民决定试一试,这一试又让他演了一场蚂蚁绊倒大象的传奇故事。

  2010年7月,李国民拿出一千万,在鹤壁市建起了一家建筑型材厂。在当时,国内比较大的型材厂生产线都超过两百条,而他只有七条。

  李国民:开始生产的时候,其实咱们的企业跟人家大企业来比,其实就是一只蚂蚁,人家可以比喻成是大象了。

  就是这只小蚂蚁,规模小,没有名气,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经销商,又是被李国民抓住了一个机会,七个月,上演了一场蚂蚁绊倒大象的大逆转。

  员工 贾玉军:当时我都没想到,一下子为什么来了那么多经销商,而且咱们既没有做广告宣传,也没有派很多的业务员去做市场。

  型材经销商 李现云:其实那个时候是最困难的时候,它也是个起点的时候。那个时候公司做那个决策是最好了。

  李国民:有的时候,大象是压不死蚂蚁的,只要咱们会躲。

  2010年7月,李国民的型材厂刚刚建起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波动,我国各市县,生产型材的原材料每吨疯长了两千多元,于是每出厂一吨成品型材就要赔掉一千多元。这个厂的生产进度是由厂长贾玉军来控制,越干越赔钱,贾厂长就做了一个决定。

  员工 贾玉军:当时,一吨货就要赔两三百块钱,所以说赔得人心里难受得受不了。再这样做下去的话,公司肯定要完了。我说,干脆咱们先停了吧,把车间先停了。

  如果把生产出的型材卖出去,一天就要赔两三万。偏偏这个时候建厂,大家都觉得这李国民还是太年轻。可出差回来的李国民发现生产线已经停了几天,却急了。

  员工 贾玉军:他打电话让我去他办公室――那时候,我就感觉到声音不对――狠狠地把我批了一顿,你为什么要把车间停了?

  李国民:我就是个蚂蚁,人家是大象,如果硬去拼的话,咱们肯定拼不过人家,咱只有利用这个机会,利用这个机遇,切入到市场当中去。

  之后,李国民在门口立上了大牌匾,沿街的墙上也刷上了大字广告:欢迎光临。越赔钱他越要卖。同时,他让所有的生产线全部开工。大家都搞不懂,这个一天要赔掉三万元的买卖,到底做着为了什么?

  李国民:当时每天也是像这样一车一车地往外推,但是我心里清楚,推一车就是赔一车的钱,推一车就是赔一车的钱。但是我感觉这个时间不会太长,所以说我就准备了三百到五百万的资金往里边赔。

  老总要冒险,手下人可没有理由一起冒这个险。因为担心工资发不出来,一百个工人走了三十多个,车间里缺人手,李国民最后都客串了两个多月搬运工。2010年12月,一件让工厂上下都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了。

  员工 贾玉军:当时我没想到,一下子为什么来了那么多经销商。

  型材经销商 郝立军:有很多经销商过来在这住着拿货,货供不应求那时候。

  刚刚开工几个月,一点名气都没有的小厂,怎么突然有经销商来抢货了?

  原来,从2010年夏天开始,生产一吨这样的型材要赔一千多,一半的型材厂赔钱赔得干脆关了门,没关门的也都减产断了货。

  型材经销商 李现云:在其它品牌发货很困难的情况下,这边发货了,你随便要,要啥有啥,这个后劲挺大的。

  2011年2月,生产型材的原材料价格又恢复了原来的六千多元一吨,做型材又变成了赚钱的生意。而这时的李国民已经吸引了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八个省上百位经销商。

  型材经销商 郝立军:别人不做了,他做下来了,他拿他的产品代替别人的产品了,对吧?以后市场行情好了,别人再想挤进来,不好挤了。

  李国民: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都风雨同舟了,所以说现在经销商就是我们的可以说是铁杆吧。所以说,我现在很佩服我的决策啊。

  2011年4月,李国民将生产线由七条增加到了五十条,在河南省名列前茅。

  2007年3月建立橡胶促进剂厂,2010年7月成立建筑型材厂,而在2012年2月,李国民又收购了鹤壁市一家有两百年历史的中药厂。已经是三家企业的老总,34岁的李国民看起来还是有着孩子气,对未来充满梦想。

  李国民:以前,我的梦想是要改变家族的命运;现在,我的梦想是让所有和我有关系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07-24/27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