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坚韧的“荨麻”――记青海互助乡村致富带头人牛才旦尚

网友投稿  2013-04-12  互联网

 

  荨麻是一种青海土生土长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以其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毅力散布在土乡大地上。土族人用这种“植物玫瑰”制成的独具风味的荨疏饼(也称“背口袋”),享誉四方。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巴扎藏族乡峡塘村的荨麻坑自然村就有这样一位有着荨麻坚韧品格的能人―――牛才旦尚,在艰苦的环境里不仅使自己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而且引领着乡亲们共同奔走在建设小康的道路上。

  现年33岁的牛才旦尚,文化水平并不高,上完小学后便回家帮助父母务农,农闲时节便赶着一大群牛羊穿梭在祁连山的沟沟岔岔里,成了名符其实的“挡牛娃”。

  “靠山吃山,靠海吃水。”在北山这个地大物博的天然园林里,放牧牛羊、采挖冬虫夏草成了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牛才旦尚也过了几年这样的日子,14岁时不安于现状的他跟着部分“来钱快、挣钱好的人”到甘肃等地淘金。可由于年纪小,又无经验,淘了三四年,他的收入并没有使家里的生活得到明显的改善,于是他又乘上南下的列车,背着行囊到四川等地打工。2003年,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牛才旦尚回到了家乡。

  回到家乡后,正好遇到修建学科电站时征用了他家的一块地,他就用这几千块的征地款买了一辆农用车,到电站拉砂料打工。一段时间后,一边打工一边私募着创业的牛才旦尚发现北山在牛羊养殖及存栏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的好牛羊只能卖给外来贩子,群众辛苦劳作的收入并不高。抓住这个致富切入点后,他从2004年起开始尝试着搞起了牛羊贩运。用多年来的积蓄及申请的牛羊养殖贴息贷款,凑了3万元开始了他的创业致富梦。万事开头难,第一趟买卖他不仅没有赚到钱,还赔了4000多元。可他并没就此放弃,而是多方交流寻找失利的原因,发现他在估计羊的重量时还不到位,使他吃了很多哑巴亏。于是他多次向从事牛羊贩运的生意人请教,并在自家的羊圈里反复试验,逐步摸到了门道,掌握了估羊的技术要领。之后,他又收了一车羊,竟赚了600多元。生意渐渐走入正轨的牛才旦尚在两年后不仅还清了贷款,还赚了1万多元。而乡亲们也不用再发愁牛羊卖不出去、卖不上好价钱,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的户均纯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

  2005年,头脑活泛的牛才旦尚利用北山的气候、自然优势,决定开辟第二条发家致富路--苗木种植。当年,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8户人家种植了30多亩的云杉、柏树、丁香、杨树苗。为了管理好苗木,他每天早出晚归,白天在田里侍弄苗木,晚上学习科技知识。同时他四处拜师学艺,订阅了多种种植技术书籍,并通过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各种途径了解最新的资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7年,他们的第一批苗子卖出去了,户均纯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这比种植传统农作物的收入提高了一倍多。至2009年,这几户人家的户均纯收入达到了3.5万元。

  自己富了不算富。于是,牛才旦尚动员更多的村民加入到苗木种植的产业中,并及时为大家提供种苗,进行技术指导,联系销路。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种起了苗木,大家的收入在逐年提高。至2012年,全乡苗木种植已形成规模,他的苗木种植面积也迅速扩大到50亩。

  2007年,牛才旦尚光荣的成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积极响应乡党委、政府提出的“发展特色旅游经济”的思路,结合村委会发展农家乐、茶园带动群众致富的想法在元甫村租了一处农家院开起了茶园。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他的茶园只开了3个月时间就歇业了,可就是这短短的3个月时间让他尝到了甜头,除去人工工资、房租和设施投入,他净赚了1万多元,月均收入4000多元,这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牛才旦尚,这位朴实的藏族汉子,以其荨麻般坚韧的品格,带领乡亲们走上了一条宽广的致富路……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04-12/26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