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托起山区群众致富梦——沅陵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零零社区网友  2017-04-12  互联网

碣滩茶成沅陵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碣滩茶成沅陵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湖南首届春季乡村旅游节在沅陵县借母溪乡举行

湖南首届春季乡村旅游节在沅陵县借母溪乡举行

易地扶贫搬迁帮助贫困农民建起了新家

易地扶贫搬迁帮助贫困农民建起了新家

华声在线4月10日讯(本网扶贫观察员 李青松 通讯员 金刚)说起脱贫攻坚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沅陵县借母溪乡学宗溪村贫困户吴显林感受颇深。吴显林是村里51户贫困户之一,以前家住在山顶上,没通路之前,每次出门吴显林都会带把砍刀,方便清理路边杂草。如今,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公路通至家门口,他告别了10年深圳打工的生涯,回乡种菜开车当起了老板,还办起了农家乐。他还投入3万多元,与老乡合伙种了15 亩八月瓜。“我这基地离景区近,游客越来越多了,生活会越来越好。”

这是一位普通沅陵农民身上发生的变化。在沅陵广袤的农村大地,这样的变化时刻都在发生。一片片标准茶园、一排排蔬菜大棚、一个个水果基地和一张张淳朴笑脸……伴随着精准扶贫的强力推进,一幅幅人民幸福、全面小康的画卷正在深山大地徐徐铺开,一个个古老的村庄正焕发别样生机。

沅陵县委书记钦代寿说:“脱贫攻坚是沅陵‘十三五时期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我们将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坚定决心,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担当实干,把政治责任扛起来

截至2015 年底,沅陵县贫困村数量达170个,仍有77455人处于贫困线以下,贫困发生率13.1%。

面对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现实,沅陵县委、县政府把精准扶贫列为全县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既作为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大机遇,又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奔小康的重大机遇,建立了“12356111”沅陵扶贫模式(即:1套军令状、2本手册、3个全覆盖、5级台账、6大体系、10大平台、18策、100条政策),从远从深谋划,从高从严要求,从紧从实推进。

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县委副书记以及相关领导为副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结合沅陵经济、资源现状,研究制定18项精准扶贫措施,探索出了借母溪乡旅游扶贫、楠木铺乡特色产业扶贫、官庄镇庄园经济扶贫、沅陵县劳务就业扶贫、沅陵县金融创新扶贫5种扶贫模式。同时筑建党建引领、发展产业服务、易地搬迁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兜底暨民生服务、发展教育暨公共服务、生态补偿暨资源整合服务、金融创新服务、劳务就业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及创业孵化十大平台。

实行最严格的军令状管理考核,县与乡镇、县与县直部门、乡镇与村(居)、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与驻村工作队、县直部门与驻村干部等层层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层层压实责任,强化目标考核,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乡镇、到部门、到村组、到人头,确保每个贫困对象有帮扶责任人,每个脱贫对象有具体的脱贫路径。

主要领导深入一线,用身影指挥,用行动说话。2016年,县委书记钦代寿多次深入联系点牌楼边村指导扶贫工作,走村串户访民情、听民声、聚民智,为脱贫攻坚工作“问诊”、“把脉”。县委副书记、县长周重颜深入岩板铺村面对面与贫困对象谋划脱贫路子,设身处地帮助贫困村干群寻“穷症”、挖“穷根”。

脱贫攻坚,战鼓擂起来,责任压下去。县委、县政府强化调度,压紧压实脱贫攻坚责任。2016年3月,组织召开县、县直部门、乡镇、村居四级的脱贫攻坚动员大会;6月,分片区组织召开内业建设示范点现场会议;7月,落实挂图作战和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工作;8月,分片对各乡镇挂图作战进行了专项检查;10月,开展脱贫攻坚集中督查月“四个一”活动,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内业建设;11月,县委、县政府组织专门脱贫抽查复核领导小组下到23个乡镇对预脱贫的52个村、拟脱贫的7824户全面进行抽查复核工作……

“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超常的举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县委副书记、县长周重颜说。

攻坚有气势,干部有干劲,脱贫有希望。一场轰轰烈烈脱贫攻坚战役正风云激荡,鏖战犹酣,成为沅陵“ 十三五” 最重要的关键词和沅水大地正在奏响的最强音。

产业扶贫,撬动脱贫致富的支点

走在沅陵镇向家界村的山坡上,扑入眼帘的是一望无垠的茶园,青翠欲滴,绿莹莹的茶园成为了村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以前,向家界村因缺乏增收项目,村民靠打零工维持生计。2010年,村党支部书记黄清龙牵头成立了怀化青农农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参股建园、定额扶贫”的方式帮扶贫困户。引导贫困户把国家补助资金在公司进行入股,由公司流转土地统一规划建成现代茶园,实行统一经营管理,产业收益按股份进行分红。

“我家有4口人,3个劳动力,现在管护了100亩茶园,每人每个月收入就有3000元,一年四季可采茶,年底还可以分红。”说起产业扶贫带给生活的变化,村民黄建军脸上漾起了灿烂的笑容。目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3100多亩,后期开发将达到6000多亩,极大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生产发展助力脱贫,是让贫困户不返贫的“定力”之根。沅陵牢固树立产业脱贫理念,将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把“两茶一鱼”、湘西黑猪、林下土鸡、特色水果等特色产业作为富民产业加以培育。

突出茶叶重点产业发展,连续6年来实施了重点开发,力争抢占武陵山片区茶叶产业制高点,建设武陵山片区生态有机茶的生产加工中心、批发交易中心和茶文化展示中心。

“青山”变“金山”,旅游扶贫更给力。沅陵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开办农家乐,实现了就地就业、增收脱贫。

在借母溪景区山脚,从广州过来旅游的黄曼琪带着家人特地过来徒步。对于借母溪这个天然氧吧,她评价其不亚于国内外其他的旅游景点,“徒步、漂流,这简直是户外爱好者的天堂。”

受益于旅游扶贫,借母溪乡学宗溪村建成农家乐达40余家,培养5户以上“五星级农家乐”和旅游服务业带头人,创办星级休闲农庄和家庭农场。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从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中尝到甜头、获得实惠。

富民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在特色产业这艘富民航船的带领下,广大贫困群众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金融扶贫,活水浇灌扶贫之花

马底驿乡毛坪村贫困户张干飞,一直想发展生产脱贫,苦于没有资金。面对“贷款难”“难贷款”,张干飞一筹莫展。

“以前贷款手续比较烦琐,有一些硬指标,我们农民贷款还需要公务员担保,有很多人就被拒之门外了。”

张干飞的困难也是大多数农民所头疼的问题,针对农户所反映的银行门槛高、农户无担保物或抵押物、贷款周期长程序复杂等状况,沅陵大胆出新招,把贷款资格权“下放”,彻底解决了银行对村民家庭情况不熟悉,需要调查的环节,省时省力。

2016年初,张干飞从农村商业银行贷了4万元,养起了30头黑猪,当年10月他已经把本金全部偿还了。“现在贷款方便多了,这在原来不敢想象。”他透露,去年他养的黑猪已经销往深圳、上海等地,今年再准备扩大规模,带动周边的老百姓一起致富。

沅陵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农业资源丰富。为破解农民发展生产的资金难题,沅陵抢抓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和湖南省首批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县的机遇,将农村金融改革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探索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的有效模式。

沅陵对贫困农户进行评级授信,依据ABC三个信用等级,分别给予1至5万元的小额信用贷款。创新农村产业信用协会贷款模式,以农村产业信用协会为依托,会员自愿交纳信用保证金,县财政给予注资,拼盘建立融资担保基金,放大5至8倍杠杆,为会员提供贷款担保。

同时,由农村产业大户发起成立农村金融咨询服务公司,县信用联社授信,为贫困农户提供担保贷款。官庄镇辉煌农村金融咨询服务公司已为贫困农户提供担保贷款198万元,成为建在“农民家门口的担保公司”。

2015年6月,马底驿乡长界村农民舒兵、张卯英,仅凭一张信用证,分别从乡信用社拿到2万元、1万元贷款现金。跟他们一样,这次获授信的还有该村其他177户农民,其中121户拿到了信用证,直接可以到乡信用社办理贷款发展产业。

针对茶叶、油茶、水产产业基础较好的实际,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两茶一鱼”作为重点产业来抓,由县政府与省国开行合作,建立“七大平台”,重点支持“两茶一鱼”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一大批农村新型经济体、专业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带动贫困农户增收。

“干发茶业”老板张干发,2016年初,400万元贷款一个月到位,保证了他开足马力制茶,公司基地的贫困户随之受益。

目前,沅陵已从省国开行获得两批次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贷款845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34家,带动贫困农户2400多户,提供季节性用工5500多人,户均增收6000多元。

农村资金互助,是缓解融资难题的有益探索。凉水井镇王家岭养鸡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126户,其中贫困农户60户。该社发起成立农民创业资金互助部,总股金额为400万元,累计投放互助金300多万元,其中85万元用于扶持贫困户养鸡。2016年,该社总收入5000多万元,户均收入近40万元。

金融支持产业扶贫,为贫困地区农民发展产业脱贫打开一扇门。2016年,全县涉农贷款42.0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易地扶贫搬迁,走出大山天地宽

寒冬的阳光, 把苍翠的青山渲染得格外明亮。沅陵镇月木垭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依山傍水,环境优雅。

“这里水电路讯样样都通了, 做什么都方便, 大家聚在一起居住也热闹。”站在自家精致宽敞的房屋前, 村民孟春华激动地说。

孟春华的老家在岩丁坡组,不通公路,走路去集镇要一个半小时的路程,环境极差。村里启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在镇里统一规划的建房点修建了新房子。

近年来, 沅陵县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号工程”,近万名农村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移出大山, 住进新家, 实现了脱贫。

2016年,沅陵以“建设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管理社区化、服务人性化”为方向,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严格规范建房风格、层数、规模。着力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对各乡镇和施工单位实行了工程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责任状管理。易地扶贫搬迁与发展全域旅游相结合,建房风格因地制宜,符合当地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地域民俗特色。

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去容易,关键是要确保困难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沅陵以特色农业产业为龙头,充分发挥“沅陵碣滩茶”和“沅陵五强溪鱼”两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优势,扶持易地扶贫搬迁户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根据搬迁户的不同搬迁区域,利用借母溪乡村旅游、凤滩电站、酉水画廊、五强溪湿地公园等城乡旅游资源,在建房设计,产业规划上,紧密结合全域旅游产业发展趋势,融合产业发展,真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户稳定增收的目标。

就业安排、产业后扶。为扶持搬迁群众发展生产,沅陵明确工业原料林、油茶新造、油茶低改、茶叶新造、茶叶低改、毛竹新造、毛竹低改、经济果木林、特色蔬菜种植、养殖业10大后续产业发展项目,采取一村一品、因户施策方式将全县4715户16845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全部列入了产业扶持计划。

现在,在沅陵,各种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管理规范,让移民安居乐业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矗立在青山绿水间。一个移民新村就是一个园区,就是一个景点,一道靓丽风景线。

移民住房建设与保障性住房政策相结合,住房宽敞明亮,小区设施完善;移民新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街道院落干净整洁,搬迁移民已经完全转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安置小区建设资金与地质灾害治理、农村危房改造等结合,构建了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型小区……

典雅的墙体、规范的街道、完善的设施,移民不仅能在优美景色中重构自己的新家园,还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7-04-12/26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