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巴彦淖尔绿色食品专业合作社蘑菇大棚致富不一样

零零社区网友  2013-03-05  互联网

  随着农民种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致富观念的进步,“大棚经济”已经逐步成为河套平原上越来越受追捧的“热词”。近日记者在深入到巴西彦淖尔市旗县的农家大棚走访发现,不少种植大棚作物的农民朋友通过引进高收益的经济作物、建设大棚配套生产设施等措施,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依靠大棚经济致富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条不寻常的小康路。

巴彦淖尔绿色食品专业合作社蘑菇大棚致富不一样

采蘑菇的白大姐采得很乐呵

  白大姐:种蘑菇苦,但种蘑菇能赚更多钱

  走进杭后康尔徕绿色食品专业合作社承包户白大姐家的蘑菇大棚,明显比种植其他蔬菜的大棚温度更高的热气扑面而来。一排排堆垛整齐的菌棒上错落生长着大簇叶朵肥厚的蘑菇,白大姐一家和雇佣的工人正在利索地从菌棒上掰下蘑菇,装入箱筐。据白大姐介绍,她家已经承包了多年蔬菜大棚,一直以来都是种植乳瓜、柿子等常见的大棚蔬菜,2012年开始改造大棚,开始尝试种植大棚蘑菇。

  “蘑菇的收获期比其它蔬菜长,产量高,卖价也好,能给家里多挣点钱。”白大姐告诉记者,往年她家这个占地不到一亩的蔬菜大棚交替种两到三茬的彩椒、柿子和礼品瓜,年收入大约是4万元;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改种蘑菇到现在不到半年时间,已经收入近3万元,保守说整个蘑菇大棚一年能赚5万多元,净增收1万多。“我这才开始种,没啥经验,据说种蘑菇的好手还能赚更多呢。”白大姐笑呵呵地说。说起蘑菇大棚和常见蔬菜大棚之间的区别,白大姐告诉记者:“蘑菇虽然也是一年种两季,可收获不像其它蔬菜,紧着干几天就差不多都能收回来。蘑菇是一茬一茬长的,今天把这垛收完,过不了几天就又长出新的,收获的时间要长得多。”白大姐坦言种蘑菇比种其它蔬菜大棚辛苦,不过看着蘑菇一簇簇的冒出来,还是打心眼儿里高兴:“咱们种啥也都是图个好收成么!”

  康尔徕专业合作社基地部负责人白粉娥告诉记者,基地承包大棚的农户正在逐渐转变观念,尝试种植经济效益更高、市场前景更好的经济作物。合作社也将继续加强对技术员的全面培训,为农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服务。

  村主任:“家家有大棚”远不够,要让每个大棚周围都是一个生态园

  记者来到临河区八一乡联丰村时,这里的大棚都处在高温闷棚的阶段,没有人在其间劳作。可在这里记者看到的大棚却与其它地方的不太一样:紧连大棚的不是面积狭小、装修简单的平房,而是一座座正在建设中的、在农村颇为考究的小二楼。两排整齐划一的小楼看起来像是城镇的小区,可与之紧紧相连的蔬菜大棚却提醒着记者这是在农村的田地里。

  联丰村村委会主任刘胜带记者参观了这些在建的小楼。据他介绍,联丰村正在全村推广这种“住户连接大棚”的建筑模式。联丰村是典型的“家家有大棚”的村落,现有大棚种植户500多户。住所和大棚如果相距太远不仅给农户日常劳作带来不便,在遇到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时也会给大棚的抢救工作带来困难。传统的连接大棚的小平房虽然可以暂时解决以上问题,可小平房的住宿条件非常简陋,也不能够让农户全家在此生活。联丰村推行住所和大棚连接的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难题。“不仅仅是解决照顾大棚的问题,”刘胜指着大棚侧面挖出的大坑给记者看:“我们计划在每座大棚旁边再修建一个配套的沼气池和牲畜棚圈,形成四位一体的‘大棚自循环系统’,就像现在说的生态园似的,一座大棚周围就是一个生态园!”刘胜自豪地向记者描绘着联丰村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言语间溢满着憧憬与自豪之情。

  想要富,才能富

  很欣喜在这两个故事中,没有看到一点点河套农民“小富即安”的影子。

  小富即安,似乎已经是河套农民的一个沉疴。穷的时候,想富,为了富,可以吃苦受罪想办法,但等到日子稍有好转,便会忽然间心满意足,认为自己已经可以了,开始不想动脑筋、不想吃苦受罪、觉得自己到了坐吃收成的时候了。

  多年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对此恨铁不成钢,很多时候,满腔热情地为农民跑项目出主意,但已经小富起来的农民对于进一步致富似乎并没有多大的热情,最好直接就能领到钱,如果说需要付出成本承担风险,那么宁可维持“过得去”的现状而懒得进步。

  记得有一位老领导无奈地说过:巴彦淖尔有很多小老板,却没有真正的资本家;有很多小地主,却没有真正的产业带头人。

  原因很简单:尽管资金和政策的帮扶很重要,但在农民致富这件事中,最关键的还是农民有“更富”的愿望,只有农民自己不满足自己的小富,国家政府的一切资金和政策才能落到实处、发挥作用。如果农民自己都不愿意富,那么,再好的资金政策和想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见过一个农民能人,种地、养牛、农机、种树、修路……农村里凡是能够挣钱的项目他都不放过,全能但是粗放。市领导提出建议让他专业发展养牛,往大了做、往精了做,往规模化和规范化做,给他提出了很好的前景规划,该能人却默不吱声,最后被领导追问得没办法了,冒出一句:“我现在一年挣六七十万,已经够富了!”

  可以说,种大棚的也有这样充分的理由小富即安。一个大棚一年赚4万,已经远远超过了全市农民的收入水平,完全用不着再思谋着改变什么了。然而这两个故事中,一个人,一个村子,却并不满足已有的富足,还在挖空心思地琢磨怎么做能够赚更多钱,怎么搞能够更富。为了富,不怕苦,也不怕投入,不得不让人欣喜。

  尽管他们现在还只是小富,但有这种心思,总有一天会实现大富。如果小富的农民个个都有这种心思,那么也总有一天,我们的农民中也会有真正的产业带头人。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03-05/2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