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也讲品牌。超市里散装葡萄上十元一斤,而黄梅县宛习平的小宛葡萄,比超市还要贵出一倍。即便如此,他的1000多亩葡萄还未成熟,就已被预订了过半。
22年前,这个昔日建筑工地上的小工,搬一天砖赚的钱不够买一斤葡萄。如今,他投资1000多万元在武汉和黄梅种植了两三千亩的葡萄园,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去年他的江夏葡萄园首次挂果后,就引来了航空公司,高铁集团的批量采购,让葡萄登上飞机、坐上高铁外销了。
第一次受刺激
搬一天砖不够买一斤葡萄
“小时候不知道钱是什么样子,因为没用过钱。”宛习平走上创业之路,纯属迫不得已。
父亲丧失劳动能力,母亲脚疾无法下地走路,哥哥是智障,这样的家庭,注定只能由他挑起养家的担子。
宛习平跨入社会的第一站,是到中国草莓之乡——浙江金华市金东区打工。上世纪90年代初,年少的他在建筑工地上当小工,管吃管住,一天工钱是4元。
当地居民因种植草莓和葡萄,早就成了当时国内先富裕起来的那一部分,家家户户都住着三四层的楼房,出行小车代步,手持大哥大的到处都是。
1992年盛夏的一天,18岁的宛习平被彻底刺激了。
那天,搬了一天砖头的他,傍晚随工友到附近转悠。看到路边有人挑着一担葡萄在卖,工友凑上前去问价钱。听说要5元钱一斤时,工友掉头就走。背后传来一句奚落:“买不起问个什么价?”
搬一天砖都不够买一斤葡萄的现实,让宛习平第一次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思考:靠打工一辈子无法出头,养活自己都够呛,更不用说让家人过上好日子。“都靠种两亩地,别人能靠种植致富,我为什么不行?”他在问自己,草莓容易烂,而且老家吃的人少,葡萄虽然也种一些,但是上规模种植的还没有。于是,他果断辞掉工地的工作,“潜伏”进一家葡萄园,当起了种植工人。
什么时候浇水,巡视果园的频率、时间,病害果的处理方式……“别有用心”的宛习平,留意着同事们的每一个细小举动。
1994年春,黄梅县独山镇的乡亲们看着宛习平扛着几大袋子树苗回来后,纷纷赶来看热闹。
得知他要在稻田里种葡萄,大伙都觉得他有毛病,因为葡萄要两到三年才挂果,等于白白损失好几季的庄稼。
第一次规模种植
一场大雨3万斤葡萄全烂了
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宛习平开始干上了,家里的2亩地,成了他创业的首个战场。
第二年葡萄花繁叶茂,村民们想着他赶上了丰收年,可以赚一笔。宛习平却用一把剪刀将大部分花穗剪去,村民们看不懂,其实这是为了控制产量以增强葡萄品质。
让大家看不懂的事还有很多。比方说开花时,他一天到晚盯着花朵看;好好的葡萄,他摘下来后埋进土里。其实,这是为了预防灰霉病和炭疽病。一串葡萄只结稀疏几粒,灰霉病就是祸首。炭疽病让葡萄表面长出斑斑点点,不摘掉的话相互接触容易感染……
精心打理得到回报,这一年,宛习平的葡萄上市,价格比普通货高出不少,但吃过后的人都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宛习平还真有两把刷子,他的葡萄不仅看相好,口感也好。他的名声传开了。
但他也发现了问题,由于村子离镇中心还有六七里路,交通只能靠摩托车和麻木。很多批发商和市民想去购买,最后又不得不放弃。不解决交通问题恐难有大作为。1997年,宛习平借了16万元,在105国道边上,包下16亩地,做起了规模种植。
1999年夏,眼看果子成熟,早就找好销路、跟人谈妥价格的宛习平,就等着时机一到采摘交货。宛习平盘算着能打个漂亮的翻身仗,欠款还清不说,还能赚不少。
人算不如天算。采摘前几天,突然下起了暴雨。等雨停了,发现20%果子出现裂口,他只得忍痛把裂果剪掉。如期交货后,还没等他松口气,客户电话就追了过来,说他的葡萄全部裂口了。宛习平不相信,赶紧跑去一看:一箱箱的果子张牙咧嘴嘲笑着他。
这是怎么回事?请教专家后,他才知道:由于之前无雨干渴,突然暴雨后,葡萄水分变化太大,皮都裂开了。虽然剪掉了20%,剩下的看起来完整,其实只是发作期推迟了而已。
煮熟的鸭子就这么飞了。这一年,3万多斤葡萄全烂在了地里。
靠天收不靠谱。湖北气候梅雨季节雨水多,夏天光照又太强。唯一的办法是学习江浙模式,搞大棚避雨栽培,同时地膜覆盖,微滴灌溉,使全年光照雨水均衡。
亲友都劝宛习平放弃,他却咬咬牙贷款五六十万元搞起了新型种植,还跑到中国农业大学[微博]学习果树栽培。“如果改行做别的,我赚到的钱会更快更多,但我就是不信邪。”宛习平不甘心。
第一次打品牌
葡萄打上“小宛”标签
2004年是个转折。这一年,他的葡萄园终于开始盈利。之后,宛习平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2009年,他投资500万元建成300亩地的富源葡萄生态园,随着周边村民加入合作社,总种植面积达1000亩,成为黄冈市最大的葡萄种植基地,武汉等地的水果批发商也慕名前去订购,年产值上千万元。
可是,宛习平的葡萄在超市里却买不到。当时,黄冈地区最大的超市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定向采购。每个门店每天250公斤,13家门店加起来,每天可供货3000多斤。
每天都忙着供货的宛习平,很少逛超市。一天下午,口渴不已的他想去买瓶水喝,刚好就进到了供货的超市,他拿完水下意识地来到了水果区。
说来也巧,他正打算离开时,听到一名中年妇女嘀咕:“怎么这葡萄这么酸啊,上次吃的味道还蛮好呢。还卖这么贵。”宛习平停下脚步仔细观察后,也揪一颗品尝,立即发现口感不对。再尝几颗,还是一样。
为免打草惊蛇,第二天上午他偷偷观察,发现他的货到超市后,不到半天就卖完了,接下来让他吃惊的一幕出现了:超市方将原来摆在旁边的另一种售价便宜的葡萄倒进了他的那堆。价格没变,葡萄却给换了。
如果停止供货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宛习平琢磨了好久,终于想出了办法:“给他弄个标签——注册商标。”
于是,小宛葡萄应运而生。同时,他对经营策略也进行了调整:统一定价,只接受上门采摘或直接订购。
第一次来汉创业
千亩葡萄坐高铁乘飞机外销
在黄冈已经打下根基,是不是该走出来了?
正在犹豫不决时,一件事促使宛习平落定了进军武汉的棋子。
2011年,他作为湖北省农村青年创富大赛优秀选手,参加了全国性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年会。在会上,还有一名种葡萄的致富能手——重庆吴小平葡萄园主吴小平,二人相见恨晚。应吴之邀,他跑到重庆参观考察。
在重庆,公交车身上硕大的广告语引人注目:“吴小平葡萄熟了。”而在通往吴小平葡萄园的上山通道中,排队上山采摘的市民队伍长达几公里,交警不得不临时划出单行道,以保障交通安全。在园区,银行工作人员摆开了桌子,带着点款设备帮忙收货款。15天的葡萄集中采摘期,已经演变为重庆人民休闲娱乐的盛大节日。一斤葡萄60元的价格,更是让宛习平啧啧惊叹。
回到黄梅的宛习平坐不住了。重庆葡萄园的盛况在他脑中挥之不去,而黄冈市场毕竟有限,必须走出去。
2011年,他来到武汉。投入1000万元,在武汉江夏区郑店街劳七村的凡华生[微博]态农业园拿下200亩地种植葡萄。江夏法泗街,1500余亩的葡萄苗正茁壮成长,期待着明年的丰收年景。
同时,葡萄园与对面的薰衣草园展开合作,形成集采摘、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复合产业。
有了黄梅10年的耕耘,在武汉复制模式就要简单得多。去年葡萄园首次挂果后,立即引来了武汉市民前往尝鲜。高铁集团、航空公司的批量采购,让小宛葡萄登上了高铁列车,坐上了飞机外销。
而本月1日正式开园的小宛葡萄园,还未开园,葡萄就已被订购一大半,预计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已经成为种植高手的宛习平,现在也像明星一样有出场费。要知道,对各个葡萄园的技术指导费一年就达12万元。“未来我要将单一的葡萄园打造成多种时令水果蔬菜集聚的百果园。”被太阳晒得黝黑的宛习平,憨笑中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记者手记
贫穷是一笔财富
宛习平很节约。衣着朴素,行事低调。即使做到如今两三千亩的种植规模、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只要在外面吃饭,都会将剩下的饭菜打包。
2000年,遭遇致命打击后的那年除夕,他是奔跑在送钱的路上度过的。他用借来的钱,一家家地给工人补发工资。用他的话说:“人家帮我做事不容易,我不能让他们过不好年。”
这,是一位乡村农民的本色。只有经历过寒冷的人,才能感受太阳的温暖。
贫穷,于这个从小连饭都吃不饱的汉子而言,是他创业路上,最可贵的财富。
对话
楚天金报:当初为什么选择种葡萄作为创业项目,而不是其他养殖业?
宛习平(下简称宛):其实最开始也想过鸡、鸭等养殖业,但对我来说风险太大,首先是启动资金不够,另外一旦钱跟不上,粮食断了,鸡鸭断炊就不好办。而种葡萄不一样,今年不行,明年还有机会。
楚天金报:既然这个行业来钱,为什么跟风的不多?
宛:第一,技术问题。如果没有技术就毫无价值。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自己家明明种着葡萄还要在外面买着吃的原因。第二,产出周期长。一亩地需要4万元资金投入,收回成本要5年,很多人没有这个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