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下村前,记者就听说河北省平山县有个“核桃加工专业村”———苏家庄乡下东峪村,村里17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加工核桃,在北京的一些批发市场、超市都能见到他们加工出来的核桃仁,市面上颇受消费者喜爱的核桃露、核桃油等深加工品的原料也有相当大一部分出自这里。 5月25日下午一进村口,记者就看到直径1米左右的由铁条箍成的圆筒型机器散放各处。随行的乡干部告诉记者,那是加工青皮核桃用的搓皮器。走进村子,门楼下、街道边随处可见老乡三五成群地围着剥核桃,不少人家门前都垒着装满核桃或者核桃皮的蛇皮袋子。乡联络人刘志芳说,村里对核桃的加工主要是剥仁、分级,简单包装后卖到批发市场。剥核桃是个手工活,村里地不多,外出打工的人也不多,一般都把核桃加工作为主业。 闫志文是村里的核桃加工大户,这一行他干了近20年,年加工量从起初的七八吨发展到如今的400~500吨。他说,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就帮县外贸局加工核桃仁出口,外贸不畅时,去石家庄摆过地摊,也找商场、小贩代销过,眼见着这些年国内对核桃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行情跟着好起来,村子里的加工摊子也铺大了。大户一般都要雇人来加工核桃,旺季时一户得雇四五十人,因为几乎家家都在干,村里人手不够用。正在他家干活的小孙告诉记者,她干了3年,平均每天能剥20斤核桃仁,加工费随加工季和核桃的质量变化,平均一天能挣二十来块钱。 眼下,让闫志文比较犯愁的是原料核桃不足。他说,虽然平山传统上就是核桃产地,但近年才开始规模发展核桃种植,要3~5年才能形成产量,他们得从云南、新疆、甘肃、山西等地调货。要随时关注各地的核桃长势,判断行情,每年立秋后的一个月,就要南下北上“抢”青皮核桃货源,国庆节前后要将一年的货备齐运回,“时间把握不好,就挣不着钱。”闫志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赶上好年景,除去运费、人工费、损耗等,一斤核桃差不多能赚1元钱。 下东峪村虽然有上百个加工户,但眼下只有两家公司,一家是育英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一家是今年刚刚注册的西柏坡鑫缘贸易有限公司。“育英”是专门从事核桃皮加工的企业,经理闫军红介绍,他们的主导产品是3~200 目(颗粒细度单位)的核桃皮粉,用作油井堵漏剂、机具仪表抛光剂等,产品出口到日本等地,年加工核桃皮1000多吨。“现在还没有商标,都是供给中间商,挣点加工费。”在“鑫缘”的院子里,记者看到12名工人正在分拣碎核桃仁。公司董事长李彦俊说,直接食用的核桃仁要求完整、饱满,破碎、干瘪、颜色太深的核桃仁一般不直接食用,公司专门收购这样的“残次品”,分级后卖给核桃仁深加工厂做核桃露、核桃油以及点心馅料等。 尽管眼下两家公司和不少加工大户们能从核桃初加工上赚取看似不菲的利润,但“鑫缘”的股东闫志刚觉得这种“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不可持续”。“大家都是各干各的,没有组织,尤其是小户,卖核桃仁的时候,批发商说多少钱就多少钱。”他说,更重要的是,这种初加工的附加值太低了,公司不能只停留在给核桃露厂供应原料上,要自己建工厂,生产核桃露、核桃粉,眼下分拣车间正在建设,精深加工厂也在选址,“这样才能把种植户、加工户真正带动起来,大家一起赚钱,把核桃产业发展起来。” 记者了解到,平山县今年筹资500万元,建立了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对规模基地、龙头企业、品牌培育等进行重点扶持,还在酝酿建设一个集核桃加工、物流、储藏、展销为一体的产业园区,设计加工能力达2.5万吨,力争使核桃的吨附加值提高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