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陕西宁陕:大鲵养殖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产业

零零社区网友  2012-10-08  互联网

  “养娃娃鱼既不要多大的场地,又不费多少劳力,跟城里人养金鱼差不多。我两年养了100条,公司以每斤700元的价格回收商品鱼 79条,净赚41000多元。”宁陕县城关镇龙泉村村民曹林宏坐在堂屋里一边和笔者聊,一边给塑料箱里的大鲵投食。如今,在秦岭腹地的宁陕县,像曹林宏一样的商品大鲵养殖户已达1500余户。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具有较高的生物学、经济和科研价值。地处秦岭腹地的宁陕县水资源极为丰富,河水多年平均水温11.9℃,泉水平均水温12℃,全年适宜鱼类生长期6个月,是绝佳的大鲵适生区域。从2007年起,宁陕县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水资源优势,按照 “保护中求发展、发展中求保护”的原则,把大鲵养殖作为全民创业和“一村一品”的重点产业来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大鲵养殖产业过程中,该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采取“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商品化养殖模式,促进大鲵养殖产业逐渐形成规模。 “作为大鲵养殖产业的龙头企业龙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非常注重科技创新,”龙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匡南学介绍说,公司在龙泉大鲵繁育基地内建立了省、市带科技专家大院,先后攻克了大鲵养殖的参繁率低、受精率低、孵化率低、幼苗成活率低和“苗、饵、疾”方面的关键技术难题。建立大鲵种质资源库,基本建成了全国首家大鲵原种基地。

  随着大鲵人工繁殖技术的逐步成熟,形成了全人工、原生态和仿生态等3种大鲵繁育技术模式。让广大农户敢养,养得起,能赚钱,成了该县在发展这项新产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大鲵驯养繁殖的政策准入条件相对较严这一实际,对不具备办证条件的小规模养殖,由养殖户申请县、市水利局先行备案,办理《特种水产养殖登记证》,采用由已办证养殖场“大带小”,设立分场的方式,待养殖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后,再按程序申请办证的方式进行管理。

  以龙泉养殖场为中心,在东河流域建立了大鲵养殖产业园区,采用每养殖一尾大鲵种苗政府补助200元,繁育企业补助200元,农户自筹200元的方式,实行“基地+企业+农户”的新型养殖模式,由企业负责养殖技术指导、病害防治、保底价收购。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户的风险,群众从事大鲵商品化养殖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目前,园区内现有仿生态大鲵繁殖场38家,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从事商品大鲵养殖农户682户,繁种鲵4500尾,后备种鲵12000尾,年繁育种苗6万尾。

  对缺乏资金的农户,该县专门制定完善了一套对农户发展特色水产养殖,给予县财政贴息贷款扶持的优惠政策。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特色养殖的相关项目资金。几年来,宁陕县财政扶持专业合作社农户商品大鲵养殖苗种补助款200万元,财政贴息贷款400万元。

  对于进一步要扩大规模的养殖户,需要征占土地的。及时出台灵活的特种水产养殖项目占地政策,采用租赁承包等土地流转方式解决特种水产养殖业用地问题。以陕西省龙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的宁陕东河大鲵养殖园区自规划以来,目前正在建设大鲵养殖园区1个,涉及城关镇、筒车湾镇的23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园区规划面积4000亩,目前园区已建成面积达2800亩,其中土地征用86亩,土地流转432亩,土地租赁2282亩

  “对于农村来讲,养娃娃鱼实在是个好项目,从出苗到养成商品鱼一般是3年时间,象这种全人工(也叫散养)模式投入比较小,适合于大多数农户养。”宁陕县城关镇龙泉村商品大鲵养殖户王明强介绍说,按最低市场价格700元1市斤计算,种苗和饵料投入在1000元左右,如果养到3斤左右,每条娃娃鱼的纯利润在1000元左右。

  为了使大鲵资源真正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按照“放一卖二”的原则给予养殖企业批准经营利用额度。成立了东河大鲵自然保护区,以利于开展大鲵保护和救助活动,做到“保护中求发展、发展中求保护”。 2008以来,先后向野外人工增值放流大鲵1850尾,有力地促进了水生野生大鲵种群保护和增殖。

  “以大鲵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已经成为宁陕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宁陕县水利局长袁琳隆介绍说,截止目前全县仿生态大鲵繁育场达93家,具有繁育能力的规模化大鲵养殖场达到80家,商品大鲵养殖户达1500余户,养殖规模11.5万尾,全县大鲵养殖存量达到13万尾。2011年,全县实现大鲵产量371.6吨,实现渔业产值1.2亿元,全县农民仅大鲵养殖业一项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2-10-08/23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