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80后农民刘斌:一边读大学一边养泥鳅

零零社区网友  2015-05-21  互联网

 

  400多平方米的育苗工厂里,18个大水泥池里刚孵化出来的泥鳅苗孑孓般在水中游动。

  5月15日,刘斌定睛看着水里的小生灵,心里就涌动着成就感:“这是用大学学到的知识头回搞工厂化育的泥鳅苗,估计至少有80多万尾,按一亩3至5万尾计算,起码可养20多亩。”

  今年35岁的刘斌,是崇仁乡良种场的80后农民。高中毕业时虽没考上大学,但心里却藏着创业梦想。先在县城学了3年汽车修理,又到深圳一家汽车维修店打了3年工。积累了一些钱后,2003年买了一辆农用车跑运输,同时挖了20亩鱼塘,搞起了水产养殖。“把运输赚的钱,作为养鱼的投资。”刘斌说。

  谁知“吃鱼容易养鱼难”。塘按标准化建了,鱼儿却娇得很,七病八病的,大得也很慢。“原来养鱼仅有水远远不够。”刘斌说,“书上找不到答案的,就去向县水技站老师请教,照着老师的话去做,果然病好了,鱼也大得更快了。可2010年6月19日那场大洪水,却把20亩的鱼全部冲走了。没得鱼利,却亏大了去,当时真想洗手不干!”

  幸亏县乡村干部关心,他们还陪省水产部门领导来看望、鼓励,加上有每亩标准化鱼塘1500元的补助,刘斌咬咬牙,又重建了48亩鱼塘,继续他的淡水养殖业。几年下来,平均每亩鱼塘卖鱼纯收入都在3000多元,年养鱼总纯收入达14.4万多元。2012年下半年,刘斌见市场上的泥鳅经常脱销,每公斤卖到五六十元,稍迟去就卖光了,加上有初步的养鱼经验,就挖了几亩塘试着养泥鳅。

  泥鳅本来就是土生土长的东西,原来田里、田沟里到处都有,只是如今生态受破坏,变得越来越少、越显金贵了。可谁知看似很贱的东西,一旦人工饲养就变成“娇娇婆”了。小苗投下好几万,成活的却不多,原来外有泥蛇、鸟类等天敌,内有烂腮、肠炎等疾病,要赚泥鳅的钱就得有专门学问。2013年,已过而立之年的刘斌报名参加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淡水养殖专业大专函授。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亦有颜如玉。几年的自学和面授,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刘斌几年实践中遇到的难题,都得以一一破解,原来深藏在心里的“带动更多人养泥鳅致富”的“大话”也开始用行动变为“大实话”。刘斌说:“我不只是一名普通农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员就要有担当,就不能一心只为自己赚钱,还要考虑共同致富,共享小康生活。”

  去年,刘斌的“信义养殖家庭农场”正式挂牌,他就读的学院也把这里作为“新型水产养殖职业农民培训基地”。为了心里的梦想,刘斌晚上读书白天搞养殖,去年上半年投了28万元筹建泥鳅育苗厂,今年投入使用。刘斌说:“原来泥鳅养得不顺,除了技术缺乏外,种苗靠贩子从湖北贩来,水土不服也是原因之一。想要大规模养殖,首先得解决种苗问题。所以,要自繁自养,抓本地的泥鳅做亲种,搞工厂化育苗,就是出于这一考虑。”

  今年,刘斌3年大专函授就要毕业了,他的泥鳅自繁自养成功,可算一个合格答卷,养殖成功也可成为周围村民仿效的样板。“这时对眼见为实的村民说,‘你也养几亩吧!种苗我这里有,技术不懂我教,你卖不了,我收购,都70块钱1公斤了,养泥鳅准能赚钱’,也就有人信了。”刘斌说,“说不准,将来良种场就变成个养泥鳅的专业村了。”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5-05-21/22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