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农科城:科技助力农民迈过致富“最后一道坎”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4-11  互联网

  清明一过,西安市阎良区关山镇的农民冯朝阳就开始忙活了。自家承包的2座大棚里的甜瓜到了坐果的关键时期,他和妻子需要日夜在瓜棚边照看。以往这个季节是他最揪心的时候,而如今,有了甜瓜示范站,他心里踏实了很多。

  “以前种瓜都是群众自己摸索,走了不少弯路,现在都是专家在示范站里试验好了才给农民推广,农民直接得到了实惠。”在瓜棚里,冯朝阳乐呵呵地说。冯朝阳所说的专家,是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里的推广教授。这些来自中国唯一的农科城--陕西杨凌的农学专家,因为推广示范站的建立,把科研场所从校园搬到田间。平日里,他们吃住在大棚边,工作在田间地头,和农民结对子,打通了产学研之间的通道,用科技帮农民迈过致富的“最后一道坎”。

  走出杨凌把示范站设在田间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里,9座日光温室一字排开,分别承担了育苗、肥料、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试验任务。示范站的围墙外,农民的甜瓜大棚随处可见,初春时节,大棚内外尽是瓜农劳作的身影。这座建立于2006年的示范站,如今已经成为科研人员和农民之间交流的桥梁,不时有周边的农民来站里参观,学技术、学经验,把专家的科研成果带回自家的田头。

  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的副研究员李省印,已经在这个示范站工作了六个年头。用他的话说,自己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从办公室出来就是试验基地,我们去基地里做科研,转身回办公室写论文,和生产关系不大。”而现在,“则是在推广过程中,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和农业生产一线真正结合起来了”。

  传统的农业科研体系,科研和推广分别由研究人员和推广人员承担,但在实践中却时常出现“两张皮”现象,农业科技成果成了专家学者实验室里的展品、论文上高深的专有名词,曲高和寡,科研并没有直接应用于生产。科技成果“走不出杨凌”“走不出校园”,一度成为“农业硅谷”杨凌的尴尬。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周耀生表示,发展现代农业,农民必须是主体。按照这一思路,近年来,杨凌逐步探索出一条“政府推动下以农业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面向区域主导产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产业中心地带建立集试验科研、示范推广、实习实践和信息检测服务等为一体的农业试验示范站和农村科技示范基地,把杨凌的农业科技推广到田间地头。截至目前,白水苹果、眉县猕猴桃、西乡茶叶、安康水产、阎良蔬菜瓜果等9个试验示范站已经建立,遍布关中、陕南、陕北,逐步形成了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快捷通道。

  “务瓜技术有了靠山”

  “西农建了甜瓜站,咱农民在务瓜技术上有了靠山!”西安市临潼区何寨镇皂张村的村民米宁笑着对记者说。7日上午,自家的两个大棚里的瓜蔓有些打蔫,他给示范站的专家打了个电话,下午专家就来了。一番“会诊”后,米宁才知道是因为用药不当,把瓜蔓“烧”蔫了。“农村没有专业技术不行啊!”米宁颇有感触地说。

  44岁的阎良区农民冯朝阳种了8年甜瓜,科技推广让他尝到了甜头。“骄雪六号”甜瓜品种、穴盘基质育苗配套技术等,都是他从示范站里“淘”到的新宝贝、新技术。由于采用了专家推广的四膜覆盖技术,他的甜瓜上市时间比以往提前了十多天。冯朝阳说,从前每亩瓜收入在4000元左右,2007年达到了8600元,去年每亩收入更是达到10300元,收入像瓜蔓似的“节节高”。

  而这仅仅是科技助力农民发家致富的一个缩影。在最早建立示范站的渭南市白水县,苹果早期落叶病、腐烂病曾长期困扰当地果农,优果率不高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2005年,白水苹果试验站建立后,汇聚了西农大果树育种、栽培、植保、土肥、贮藏、加工、营销等相关学科20多名专家,他们每年在农业生产一线的时间超过180天,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不仅有效控制了病害,还对这个县194个行政村的苹果技术骨干逐环节进行了系统培训,使先进适用的苹果栽培技术到村到组,有机苹果生产基本知识家喻户晓。

  据统计,白水县的苹果产量从2005年的42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50万吨,苹果栽种面积达到52万亩,实现了乡乡都有示范园,村村都有示范户。优果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产值达到10亿元,果农人均收入超过3500 元,苹果收入占到这个县农民人均收入的70%以上,成了农民增收的“金果子”。

  在陕南的商洛市山阳县,2007年首批建立的500多亩核桃高接示范园,嫁接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一举改变了当地多年嫁接成活率不到10%的局面。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农民群众络绎不绝,带动了商洛市2009 年高接改良核桃树33万株。山阳县县长杨萌高兴地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山阳建立核桃板栗试验站,群众欢迎,周边县区羡慕,我们引进了农业科技的品牌。”

  把杨凌经验推向干旱、半干旱地区

  为建设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支持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样板,是国家赋予农科城杨凌的根本任务之一。近年来,杨凌对外示范推广效应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新格局。

  “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到国土总面积的56%,三北地区绝大多数都是如此。其共同特点是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杨凌科研单位的学科主要面向的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果杨凌成为中国北方旱区农业有效的、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能够迅速而有效地把技术推广扩散到北方旱区,那么对于推动整个国家农业现代化非常有意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张光强说。

  在杨凌,目前已经形成了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等示范新区,并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推广模式,在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新建了一批科技示范推广基地。2007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在河南、安徽、江苏等黄淮小麦主产区建立优质小麦新品种展示园20个,油菜新品种展示园8个。2008年,仅“小偃22”和“西农979”两个品种,在陕西省内外的种植面积就超过1000万亩。

  张光强表示,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使科技成果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真正实现了学校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的直接对接,架起了科技与农民之间的桥梁,解决了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1-04-11/22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