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河北迁西:富民产业在"变"中提速

网友投稿  2010-03-25  互联网

迁西县是个典型的“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纯山区县,勤劳质朴的迁西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打响了林牧富民攻坚战,变山区劣势为发展优势,做好“山、水、田、园”富民文章,林果、畜牧、旅游、花卉等产业竞相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加快,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48元。

  荒山变金山——小产品创出大品牌

  迁西山场广阔,面积达158万亩,人均5亩有余,而耕地则不足1亩。在铁矿开发以前,“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花钱靠借款,吃粮靠返销”,“迁西县大瓦房,白薯面当细粮,鸡屁股做银行”,便是当时迁西农村、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北部山区农民的生活更是艰辛,“有女不嫁山里郎,提起吃穿愁断肠”,“一年忙到完,还愁吃和穿”。作为唐山地区惟一的纯山区县,山是迁西农民生产生活的资源,也是致富发展的出路。县委、县政府确立林果富民战略,带领全县人民吹响了进军荒山的冲锋号,把群众的生产生活同生态建设紧密有机结合起来,在全国首创“围山转”治山植果模式,总结实施了顶坡沟、多树种、农林牧、乔灌草、长中短、水电路“六结合”治山模式,致力实现山绿民富,全县宜林荒山80%得到开发治理,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昔日的荒山成为了百鸟翔集的“花果山”、农民增收致富的“藏金山”。2009年,全县板栗栽培面积已达65万亩、3700万株,年产量4.5万吨,产值3.8亿元,全县农民人均板栗收入超过千元。为促进板栗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在全县推行板栗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基地化建设、品牌化经营,“迁西板栗”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为使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品牌、从卖原品到卖精品的转变,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全国率先建成板栗研发中心,加快板栗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建设,板栗企业达到15家,其中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唐山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家,迁西板栗国内销售城市130余个,销售网点800多家, 20多家板栗专业合作社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入社成员达到3000多户,帮助栗农增收8000多万元,迁西板栗真正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国际,鼓起了农民的腰包,板栗树真正成为了北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小板栗闯出了大市场,创出了大品牌。

  山场变牧场——小养殖培育大老板

  迁西县具有广阔的山场资源,山地牧场达9.7万亩,年产饲草6.5亿公斤,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迁西山区农民有散养、放养牛羊的传统,但经济效益低下,破坏生态严重。特别是随着家庭联产责任制的落实,山场逐步细分确权到户,可供遍地散养和放养的山场逐渐变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餐桌上的饮食越来越挑剔,要求天然、生态、绿色、无污染、营养丰富,散养的畜禽产品正适合了城乡群众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和广阔市场的需要。县委、县政府将发展畜禽散养业作为富民的优势产业紧抓不放,因势利导,借势而上,充分利用广阔的山场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以山场资源入股,大力发展合作股份制养殖,将闲置的山场变成致富的牧场、比拼的赛场,在丘陵、山沟发展柴鸡、野猪、生猪、梅花鹿等投资小、周期短、利润大的高效养殖。与以往养殖方式不同,用铁丝网或栅栏将一定范围的山场围起来,让畜禽在一定范围内活动,既节省了人工成本,又增加了畜禽活动量。在山场散养的禽畜,一年四季以草籽、昆虫为食物,活动时间多,日照时间长,蛋畜肉质佳,受到市场青睐,价格比同类圈养产品高出2—3倍,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项目。柴鸡养殖业龙头企业——龙顺养殖合作社注册的“栗乡牌”柴鸡蛋和河东寨养鸡协会注册的“山沟沟”柴鸡蛋在唐山华盛、瑞莎等大型超市销售良好,产品供不应求。2009年,迁西县龙腾养殖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建设2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现一期工程已完工,2010年,预计年出栏生猪5万头。目前,全县柴鸡饲养量达到50万只,千头以上生猪养殖场达到32个,其中5000头以上猪场达到3个,生猪饲养量达到20万头,特种野猪、梅花鹿分别达到1000头、350头,全县从事柴鸡、生猪养殖人员已达到1000多人,带动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培育出赵仲元、刘为等养殖状元。依托丰富的山场,给一大批能人搭建了创业致富的舞台,不但个人致了富,带动辐射周边群众增了收。

  水库变宝库——小网箱致富大移民

  迁西境内水资源丰富,除潘家口、大黑汀两座大型水库外,有中小水库86座和滦河、洒河、长河、清河、还乡河等主要河流,可利用水面6万亩,水质良好,加之优越的气候条件,是发展淡水养殖的天然良所。由于修建潘家口、大黑汀两座国家级大型水库,库区淹没了大量良田,库区周边群众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地树。虽然国家对库区移民给予了扶持政策,移民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仍然落后于全县平均水平。网箱养鱼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科技养殖项目,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特点,有0.1公顷网箱养鱼等于10公顷池塘或100公顷水库之说。县委、县政府将改善移民村群众生产生活放在首位,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积极引导库区群众依托丰富的水面资源,大力发展网箱养鱼,从水中捞“金”,让水里生“金”,把“水库”变成“宝库”,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争取国家资金扶持,引导民营资本投入,成立养鱼专业合作社,将渔民变成富民,网箱养鱼规模不断壮大,全县渔业养殖专业村达到10余个,产量达到3.2万吨,连续多年保持河北省淡水养殖第一大县的位次。为保护潘、大水库水质,县委、县政府引导群众有计划地减少了草、鲤等传统养殖品种,扶持养殖滤食性、草食性黄颡鱼、鲟鱼、武昌鱼(8.84,0.00,0.00%)等名优新品种,同时不断加大中小水库开发,推广精养、半精养、立体养殖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2009年,县畜牧水产技术服务中心成功争取天津市发改委项目——迁西县潘大水库滤食性鱼类增殖放流替代吃食性鱼类网箱养殖保护水质项目和省水产局渔业资源增殖保护项目资金59万元,在县内潘大水库成功放流鲢鳙鱼苗种8.83万公斤。预计一年后,潘大水库可捕捞鲢鳙鱼2200吨,实现产值1320万元。旧城乡巴家山峪村是有名的网箱养鱼村,全村有一半以上人家从事网箱养鱼,重点发展无公害养殖1200多箱,箱均年创效益5000多元,人均增收4000元。依托水资源优势,这县特色垂钓园起步良好,已建成精品垂钓园2个,成为库区渔民致富新的增长点。

  民房变客房——小旅游实现大收入

  

  迁西山川秀美,森林茂盛,风光旖旎,气候温和,被联合国列为自然环境“环球五百佳”候选单位;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在境内绵延87公里,青山关古城堡保存完好,水下长城奇观绝无仅有;京东名岫景忠山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名山”;三屯营蓟镇总兵府为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府驻地;潘家口、大黑汀两大水库坐落境内;36.7亿年的太平寨古岩为世界古岩瑰宝。经过多年发展,迁西拥有景忠山、青山关两个国家级4A景区,逐步形成了以“青山、秀水、古长城”为特色,以古长城旅游线、滦河旅游线和景忠山宗教文化旅游区、喜峰口山水风光旅游区、大黑汀休闲度假旅游区、太平寨—西寨科学考古旅游区、烈马峪-杨家峪栗乡风情旅游区为重点的古文化、生态旅游格局。怡人的风景,引来大批游客休闲观光,2009年接待游客10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在深度开发重点景区的同时,这县出台关于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发展“农家乐”,将乡村游作为富民产业来打造。按照“因村制宜、突显特色”的原则,规划实施了“徐庄子村赏梨花、杨家峪村拾栗果、小黑汀村品鱼虾、青山口村游长城、至山庄村登名山、石梯子村觅大刀、太阳峪村醉风情”等7大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成为京津唐周末、假期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汉儿庄乡太阳峪村山清水秀,满族风情浓郁,这村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旅游经济相结合,先后投资600余万元,不断完善水、暖、厨、卫等配套设施,建起满族三合院和“农家乐”旅馆22家,昔日农家民房变成了游客休闲度假的客房,成为远近闻名的集休闲、娱乐、餐饮、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大批游客慕名而来,纷沓而至,2009年户均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目前,这县已累计完成投资1800多万元,创建了太阳峪等15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农家乐”经营户达到170多户,从业人员达到5000余人,乡村旅游直接收入突破2000万元,小小乡村游为迁西旅游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乐了农家,富了农民,强了农村。

  田园变花园——小骨朵做成大产业

  面对人多地少的现状,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变“土里刨食”为“土里生金”,适应市场需求,依托优越的土地、气候、水等条件,大力发展花卉产业。2009年以来,以钢铁业为主的迁西经济遭受到持久的“寒冬”,许多在铁矿采选企业打工的农民纷纷“打道回府”,“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树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新思路、新产业提速富民进程”,在充分调研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迁西找到了发展现代花卉产业的新路子,政府强力推动、农民主动参与,花卉产业迅速扩容,逆势飘红,迁西巧把“小骨朵”做成了大产业。面对一系列制约难题,迁西从解放农民思想,转变农民观念入手,先帮助农民算好经济账,引导他们不满足于只让土地上长庄稼。这县先后5批次组织花卉试点村“两委”干部和花卉大户到凌源花卉基地参观学习,通过技术入股形式,聘请荷兰花卉专家,采用先进栽培技术进行科学生产,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质量。良好的气候、水源、土质,使迁西的剑兰、非洲菊、百合、郁金香等花卉一投放市场,就以其颜色鲜艳、芳香持久赢得客户青睐,每株市场售价达到8元,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是种植普通农作物收益的150倍以上,花卉产业已真正成为迁西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秆”产业。从“单兵作战”到“遍地开花”。这县采取“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模式,打破了“单兵作战”小农桎梏。组建犇腾花卉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祥瑞花卉专业合作社,群众以土地入股,在保证每亩年收入800元的基础上,年底还可分红,农民集约发展花卉积极性空前高涨。从“一花独放”到“百花齐放”,东荒峪、太平寨、新集、兴城、三屯营等乡镇迅速调整结构,发展花卉产业,全县花卉种植面积已达2600亩,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00多人,直接带动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0-03-25/2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