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福建延平:百合住进了智能温控大棚

网友投稿  2014-03-03  互联网

 

  “百合的生长温度不能低于12℃,普通大棚一般冬天都只能维持在7-8℃,百合都休眠了,如今用上智能温控大棚,效果好多了。”28日,在延平区樟湖镇坂头街大王墩,百合种植户王商勇一见到记者就高兴地介绍起他的智能温控大棚。

  延平百合采取反季节种植,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不适宜种植,而智能温控大棚可以进行恒温控制,在智能温控大棚里一年四季都能种百合花。

  记者跟随王商勇走进智能温控大棚,领略一下他的高科技设施农业。这四个棚最大的有4200平方米,最小的也有1500平方米。大棚身穿白色“外衣”,头顶“大帽”,一进里头全身顿觉清凉。“棚顶是遮阳网,外白内黑,向阳面为白色,底面为黑色,能反射85%的太阳,棚身再覆盖一层厚膜,也是外白内黑。”王商勇说,遮阳网可以通过按钮自动控制,冬季卷起来让太阳照射进来,提高温度,夏季把它放下来可以降温。

  在一个大棚内,记者看到大棚左边摆着8台大风机、右边放着一排水帘设备。“这正是大棚降温的关键所在。”王商勇介绍,普通大棚只能冬天保温,他的智能温控大棚不仅可以保温也可以在温度过高时降温。需要降温时,开启水帘和大风机,水帘与棚外水池相连,通过水泵将水输送至水帘,产生水汽,风机则将棚内热空气抽出去,将水汽带进来。

  “今年时间不够,才试种了两个棚的百合,效益很不错。”王商勇向记者算起一笔账来,一个风机每小时耗电1度,8个风机连续工作8小时,就是64度电。如果用空调来降温,达到同样的效果,需要用电640度,“少用电90%,成本自然就降低不少。”

  王商勇告诉记者,他已从农民手里流转土地20亩,投入300多万元,建起4个智能温控大棚。“目前所有的百合都已经采摘完毕,正在进行内部土地整理,今年准备种植一些其他品种的百合花,争取早日销售到市场。”他满怀期待。4个大棚全部投入使用后,年产百合40万枝,年产值280万元。

  目前,卢柳余、李成芳等百合花种植大户也在着手建设智能温控大棚。“如果这个大棚建成了,我们就不要看老天爷的眼色吃饭了。我准备两年时间全面实现大棚装备机械化。

  卢柳余告诉记者,建立智能温控大棚的想法还要从去年5月他前往荷兰考察说起。他说,荷兰的百合都是在音乐声中生长的,花期完全由人掌控,从采摘到分级再到包箱全机械化,整个过程只需十多分钟,人工也少。在卢柳余那,这个过程短则一两个小时,长则一两天。而且,他的大棚设施也跟不上,仍是靠天吃饭,无法做到人工调温、补光。这亏,他没少吃。2011年第四季度,受气温影响,他每卖一支百合,平均要亏1.5元,30多万支,亏了50多万元。

  “农民不能只顾埋头干活,一定要多走出去看看,长长见识,才能找出差距。”这是荷兰之行给卢柳余最深的触动,他很羡慕荷兰的百合种植方式,但也明白,一口吃不出个胖子,他目前最希望的是能尽快实现大棚温度人工调控。

  延平区花卉办副主任刘经榜告诉记者,延平地处中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地肥沃,土质富含各种花卉生长所需的多种养分,这里最适宜栽培百合花。我国有原产百合46种、18个变种,占世界百合总数一半以上。延平就坐拥其中16种。

  刘经榜说:“延平区结合水口库区人多地少的现状和库区后扶生产优惠政策,在樟湖镇建设智能温控大棚,作为该区百合花栽培示范园,发挥百合花种植的示范带动效应,提升该区百合花种植档次,力争用3年时间在水口库区建成千亩百合花种植示范基地。”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4-03-03/21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