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眼镜鸡的秘密

零零社区网友  2007-12-13  互联网

        在湖南省辰溪县,舒远良养的土鸡最特别。远看那些土鸡没什么稀奇,近看你会注意到,这些土鸡竟然戴着眼镜。 

  养鸡户 胡凤家:“鸡戴眼镜我是不敢相信的,不亲自看,见过,我是不相信。” 

  记者:“你相信这个鸡能戴上眼镜吗?” 

  经销商 米协山:“戴上眼镜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 

  要说给鸡戴眼镜,问十个人得有九个人不相信。人戴眼镜是为了保护视力,难道舒远良养的土鸡也需要保护视力吗?再说眼镜又怎能给鸡戴得上去呢? 

  舒远良:“我先给你示范一下,先把这个鸡固定,固定以后,把这个眼镜套起来,套在这里。” 

  记者:“从鼻子这里是吧?” 

  舒远良:“从鼻子里穿过去。” 

  记者:“从鼻子穿过去它不疼吗?” 

  舒远良:“它有一点疼。” 

  尽管有点疼,可是小鸡的反应并不是很强烈,小眼镜戴上去之后,效果出来了,那就是一个字,“酷”.除了酷,小鸡走起路来也变得时髦了。不戴眼镜时,小鸡走路是两条腿平行迈步,戴上眼镜后小鸡走路是两腿交叉前行。对此,舒远良得意的称他家的土鸡走的是猫步。 

  舒远良妻子 何天云:“因为眼镜把前面挡了,只有两边的余光看到,它走的时候只能看见这边,就往这边了,要不然就往右边了,它走之字形。” 

  小鸡戴眼镜这事在湖南省辰溪县传开后,很多人都想见识见识。可亲眼看过的却没有几个人,就是想探听这方面的情况也是很难撬开舒远良家里人的嘴。 

  舒远良的妻子 天云:“因为这个东西呢是我们这么多年研究出来的,就是也花了一点心血,别人这么轻而易举看去,感觉也不怎么好。” 

  大家伙越是看不到戴眼镜的小鸡,这心里头就越发痒痒,而更多的人则想弄明白,那个小眼镜后面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它对小鸡的成长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吗?要弄清这些内幕还得从2003年说起。2003年,舒远良在辰溪县火马冲镇投资10多万元建起了野鸡养殖场,可就在那年,非典的发生把养殖场推向了倒闭的边缘。 

  舒远良:“市场受冲击,没有销路了,我们再养就没有价值了,都是亏了。” 

  经过非典那么一折腾,舒远良的养殖场挺到了2004年,眼看着养殖场空空落落的,半年没个进项。想来想去,舒远良找到了他的老同学张英和夫妻,这夫妻俩10多年来一直经营土鸡孵化场。 

  土鸡孵化场 老板 张英和:“叫他养山鸡,我们辰溪地方喜欢吃辰溪土鸡,就是山鸡,像我们这个山鸡,在我们这个地方很好销的。” 

  张英和妻子 张梅香:“当时他认为土鸡不好喂,我说好喂,同学之间我不会骗你的,他才敢喂。” 

  2004年9月,舒远良从张英和那里进了第一批辰溪土鸡鸡雏。可喂养了一个多月后,他就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舒远良:“养了40几天就开始啄毛了。” 

  记者:“啄得厉害吗?” 

  舒远良:“这个真的就发现第一天第二天就损失一只,两只,到第四五天十几天的时候,一天可以死十几只。” 

  能够活下来的土鸡也都挂了彩,有的土鸡都被叨得差不多光了身子。舒远良细数了一下,掉毛鸡大约占到了八成左右。情急之下,舒远良马上去找张英和求救。 

  土鸡孵化场老板 张英和:“当时我没有办法,再说我们这个土鸡抓毛也是有的,但是放在山上散养,散养抓毛现象不严重。” 

  原来辰溪土鸡生性好斗,在辰溪县以散养在农户家中居多。农户家里最多不过养百十来只鸡,这些鸡还可以到处溜达,碰面的机会少,自然斗的就不凶。可在舒远良这里上千只土鸡挤在一个院落里,低头不见抬头见,土鸡打斗的情况严重多了。

  舒远良的妻子 何天云:“好多鸡尾巴上面的毛被啄掉了,被啄掉后有些还长出新毛,里面还有血流出来,那些鸡就跟着那个红色,看着有红色跟着它追,追着它啄,有些鸡就被啄死了。” 

  如何让土鸡之间少打斗不抓毛呢,舒远良开始咨询一些养鸡专业户,他们给出的意见是土鸡可能缺少营养,至于缺少什么营养,答案可是五花八门了。 

  舒远良:“些人认为缺维生素,有些人认为是缺多维 微量元素,有的认为是缺什么氨基酸。” 

  常言道有病乱投医。舒远良也不清楚自家的土鸡到底缺少什么营养元素,干脆买来多元混合维生素,一股脑给鸡吃了下去。过了一段时间后,舒远良发现土鸡叨毛的现象丝毫没有减轻,于是他又想了个辙。

  舒远良:“是添加沙子,河沙,添加沙子也可以减少啄毛的现象。” 

  记者:“为什么要加沙子呢?” 

  舒远良:“因为就是有利于鸡胃里食物的磨碎,第二个呢,它那个沙子的体积把鸡胃胀大了,鸡就有一种饱食感。” 

  舒远良以为土鸡饱食终日,就该相安无事了。哪想到喂饱了的土鸡打斗起来更起劲。就在舒远良和土鸡抓毛问题一直纠缠不清的时候,四个多月过去了,第一批土鸡到了上市的时候,这时舒远良才彻底地认识到鸡毛的重要性。 

  舒远良:“就是说这一批鸡至少有60%的毛色差一点,它分几个等级,毛色好的价格高,卖11元一斤,毛色差的就卖8元9元一斤,全部没毛的就5元钱一斤。” 

  这样的结果让舒远良傻眼了,原来被吃肉的土鸡到头来还得按毛论价。着急之余,他只得和经销商钟吉荣在价格上较劲了。哪想到钟吉荣根本不吃这一套,一句话,爱卖不卖。 

  经销商 吉荣:“他不愿意卖,他怎么卖掉,不卖他自己吃掉吗,商品的东西要搞好看,要美观,没有毛不好看,别人不要。” 

  钟吉荣也不是故意压价。在辰溪县,消费者都喜欢买活鸡,特别是在过节送礼的时候,鸡毛好的土鸡能增添喜气,让人讨个吉利,因此毛好的土鸡最受欢迎。另外,鸡毛的好坏还是辰溪人判定土鸡是圈养还是散养的标志。 

  经销商 吉荣:“散养的一般不会啄毛,它有一个大的饲养场地,圈养的数量多了就要啄毛。” 

  散养的辰溪土鸡一般是32元一公斤,可舒远良的土鸡缺了毛就跌了身价,最差的鸡只能卖到10元一公斤,市场的考验让他着急了。自从养上土鸡,舒远良每隔20多天就进一批鸡雏,四个月的功夫,鸡场里存栏的土鸡已经突破了5000只。难道这些土鸡最终也是毛少价低的命运吗?看着舒远良着急的样子,他的老同学给他出了最后一个狠招。 

  舒远良的同学 张梅香:“惟一的办法就是要切嘴。” 

  记者:“这是什么?” 

  舒远良:“切嘴机,脚踏式切嘴机,这就是切嘴巴的。” 

  切嘴这招够狠,但也真见效果。切后的土鸡嘴变成平头了,土鸡即使再打斗,可是没了利嘴就再也不能叨掉对方的毛了,舒远良家里的土鸡终于有了一身漂亮的毛。很快,舒远良把这些漂亮的土鸡送上了市。不过经销商钟吉荣照例给他当头一棒,压价。理由是鸡毛虽好,鸡嘴却破损了。 

  经销商 吉荣:“压他价,那个价就没那么高。” 

  记者:“压他价压到什么程度?” 

  经销商 吉荣:“公鸡别人卖6元他卖3元一斤。” 

  记者:“母鸡呢?” 

  经销商 吉荣:“他的母鸡卖八九元一斤。” 

  记者:“比别人一斤少了四五元?” 

  经销商 吉荣:“对。” 

  鸡毛不好被压价,鸡嘴不好也要被压价。舒远良两口子在抱怨市场的同时开始担心起自家土鸡的出路。那段时间,舒远良两口子每天除了喂鸡,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做能让土鸡的毛长得漂亮,还不需要断嘴。一天,舒远良的妻子看舒远良轰赶即将抱窝的老母鸡,想到了过去老人常用的一个土办法。

  舒远良妻子 何天云:“我就想到,我记得我们以前那时候我奶奶那个时候。就那个羽毛,就是那鸡呀,尾巴上面那个宽一点的羽毛,扯一根,就往鼻子里面一穿,一穿就好像那个还有效果。” 

  当妻子把这个老办法告诉舒远良后,舒远良一下来了灵感。他马上想到要是能给鸡戴上一个能遮住眼睛的眼镜,也许就能解决土鸡抓毛的问题,他决定试一试。 

  记者:“当时是用什么剪的?” 

  舒远良的儿子 舒春秋:“是那个塑料片,本来是这样的,剪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对折,把它中间的部分剪掉。” 

  记者:“这就成了?” 

  舒远良的儿子 舒春秋:“然后把这里定型,就成这样了。” 

  舒远良:“2005年六七月份的时候,那时就开始做,手工做,我小孩和侄子到我的养殖场,我让他们晚上和我一起做。” 

  第一批眼镜做得很粗糙,塑料靠涂上红漆来遮光,做出来的眼镜上没有横梁,只能用铁丝来代替。 

  舒远良:“当时的眼镜不那么好放,因为那个铁丝穿过去,很多鸡都被穿伤了,都出血了。” 

  记者:“鸡也不是那么老实的?” 

  舒远良:“对,我们穿的过程中要两个人,一个人固定土鸡,一个人拿铁丝穿。” 

  当这些眼镜给土鸡带上后,舒远良一家人乐坏了,他们发现自己辛苦好多天做出的眼镜真的给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舒远良的儿子 舒春秋:“戴上了之后吃食的时候,看得不太准,没有看准,走路的时候摇摇晃晃的。” 

  舒远良妻子 何天云:“我说这个鸡像个醉汉一样的,看到有时候鸡打架鸡追鸡,有时候鸡在前面,它又看不到了。” 

  土鸡戴上眼镜后打斗抓毛次数大幅减少,慢慢地,舒远良夫妇还发现了土鸡戴眼镜的另一个好处。 

  舒远良妻子 何天云:“它不怎么东跑西跑了,增重就快点。” 

  2005年9月,舒远良带第一批戴过眼镜的土鸡上市了,这时经销商钟吉荣发现舒远良的土鸡非常漂亮,而且还没有断嘴,他再也没理由压舒远良的价了。 

  经销商 吉荣:“他养的鸡跟散养的一样了,我们就方便了,不用去农户家里收。” 

  眼看着眼镜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舒远良找到模具制作厂好好设计了一下,做出了现在这种轻便实用对土鸡还没有伤害的眼镜。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舒远良还把眼镜用在了野鸡身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舒远良:“像我给鸡戴眼镜这个方法,那我的价格就比切嘴巴的方法1000只土鸡多赚一万多元钱。”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07-12-13/21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