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龙”果火了 农民富了

网友投稿  2007-10-19  互联网

        305省道两侧,那些迎面飞至、并从左右车窗倏然闪过的一株株落了叶子的刺柏、垂柳、红叶李,都好象在告诉记者:果园里的墨绿,墨绿中的透红以及扑鼻而来、沁人心脾的芬芳,这时已不存在了。  

        然而,走进印台百里果区,到处是热火朝天;走进已收获了希冀和幸福的果农们中间,到处是一张张写满灿烂的笑脸。如今,同这些腰包鼓起、神采飞扬的乡下人攀谈,话题最多的仍是苹果。  

        苹果,在他们的眼里,已远不再是一样呈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们的招待品。他们说,苹果成了“钱串串”、“金蛋蛋”,是个 “美得太”的产业,是条“嘹扎了”的门路!   

        正因为这“美得太”、“嘹扎了”,才使这里——“九州龙”苹果的原产地,不论春夏,还是秋冬,总是“热”浪迭起,走高不下。  

        就说眼下吧,辛辛苦苦了一年的果农们,论理也该好好歇上一阵子了。可是,来年的盼头、奔头,深深地诱惑着他们,并引发出了一股空前的劲头。“那里闲得住!你看看,果园里都成啥样了。”印台乡周陵村的几位正往地里赶的年轻人如是说。  

        随着他们,记者来到一处比较集中的几片园子里。嗬!这里竟云集了几十号人……有覆杆的,有剪枝的、清园的,也有刨坑的、有施肥的,还有一手提桶,一手给树体涂白的。“人手不够啊!我们就雇人。”一位象是主人的老者这样介绍。同他连畔务果的另一园主对记者说,眼下墒情好,蒸发慢,病菌又在潜伏期,人也好雇,这正是施肥、防菌的最好时机。如果错过了,就等于把到手钱撇了。接上话茬的大约是他媳妇,要是真抓不住这一阵子,等到明年二、三月,麻烦事就多了。你想,那时侯一摊子活路都开了,你总不能撇下不管!咱是笨鸟,就得先飞!  

        不断袭来的寒风,使记者不禁连连打颤。可他们呢,热得把却外套挂在树枝上。  

        踏上红土镇北塬,记者看到的仍是热气腾腾。随行的包村干部在一旁解释,眼下倒不是最忙的时候,因为好多农户动手早。他们从下果的时候,就穿插着清园。特别在果子卖完后,就突击刨坑、施肥,现在给树体涂白差不多要搞完了。甘草塬村的一位务果大户深有感触地说,果园让咱农民一年都忙,而最忙的是春、秋。前多年的"干半年,歇半年"恐怕是永远没有了。他进一步地强调,春季为啥最忙?就是套袋!你想想,几十万只袋子,要一只一只地套,这还不算要打药,要一一过手疏花、疏果。为啥秋季最忙?套上去的袋子你得卸呀!其实还没等袋子卸完,一浪高过一浪的销售潮就来了,这就逼得你赶紧卸果、拉运、分级、装箱(袋)和销售。说到这“忙”,北神沟、肖家堡、冯家塬,还有阿庄镇的西沟岭和北塬一带的果农也深有同感,可他们到最后总是把话头一转,说村上没有一个人不情愿“忙”,因为这是在“忙”钱哩,值得!  

        如果说,“忙”是印台果区一年的最大特点,记者认为是不全面的,因为这忽略了另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亮点”,那就是“火”!下面,且听广阳镇、高楼河乡几个苹果主产村的果农是怎样诠释果区"火"的场面——“305线的贯通,不光方便了大伙的出行,更重要地是让我们上马村平时象过集会那样热闹。”围在一旁的几位村组干部几乎是异口同声。从他们的叙述中,记者得知:就是这个封闭了人老几辈的小山村,正是由于省道穿村而过,所以特别一到深秋,外边那些拉苹果的车辆都开进来了。这时候,村上倒象一处繁华的集市,一下子“火”起来。那些大户把卸下来的果子,要么拉回家,要么堆在麦场里,有的干脆放在园子里的树行间……不管在哪,都象小山似的,都是红彤彤的一大片。看到这些,那些操着南方口音的老板们,当然是乐得合不拢嘴巴。一些脑壳转的快、会挣钱的人,就把眼光盯在这些老板们身上,搞起短途运输和装车、洗车的生意来。  

        在西固和任家塬以及高楼河乡的郗家塬,人们不光务苹果,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把苹果拉出去到南方市场去直销!他们说,把自家的、邻里的、亲戚的、朋友的果子集中起来,通过电话、网络等传媒以及近几年同客商建立起来的各种关系,拉苹果走出去闯市场,这要比在家门前卖效益好得多! 井家塬,是广阳镇北塬的一个因果扬名的小山村。这里的果农销果方式挺省事:他们不象别村的果农,简单地把果子卖给撵上门的贩子和客商,而是早早就同外地果行的老板们取得联系,然后按商定好的事项签“单子”。更激动地是,他们卖果子是不论斤,而是按个!有人说,井家塬的苹果早就这么卖,今年一个要卖到一块五、六!  

        苹果,让印台农民富了。在该区果业信息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了一张调查表,上面列举了井家塬村果农井双胜2001---2006年5亩富士园的效益:2001年,他家苹果的亩产是1500公斤,减去当年投入,实现人均纯收入5950元;2002年亩产1900公斤,纯收6700元;2003年亩产2100公斤,纯收7500元;2004年亩产3380公斤,纯收8900元;去年是“小年”,亩产为1780公斤,纯收8151元;而今年亩产3800公斤;纯收一下子达到23900元,其投入、收入比竟由2001年的1:3.8变为今年的 1:5.1!记者还进一步了解到,井家塬全村现有挂果面积400亩,今年苹果总收入177.1万元,人均纯收3582元。在98户果农中,收入超过10000元的有78户,而被列为省级示范园的31户就有29户超过10000元。在广阳镇北塬,象段章文、路文元、路世文、井公田、路麦荣等100余户,亩均收入超过了6000元。而全镇的情况是,有6427亩挂果,总产达到1.6万吨,亩均纯收3566元,以全镇11160人计,农民靠苹果一项获纯收1934元,比去年增长23.9%。  

        在广阳镇北塬的东边,便是高楼河乡郗家塬和贾家塬。郗、贾两塬也是靠果而兴、靠果而富的山村。这里的村容村貌,完全是如下顺口溜所说的那样:庄前庄后园连园,油路铺到村中间。四处可见平板房,雪白瓷砖耀双眼…… 走了几户农家,记者所看到的,也应了上边顺口溜的后几句:大彩电、洗衣机,摩托、手机、席梦思,男女老少笑满脸,日子过的赛神仙。  

        区果业局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全区现有果园17.5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1万亩。2006年“四大关键技术”覆盖率可达95%,应用到位率可达85%以上。苹果实施套袋6.5亿只,优果率达到75%,总产11.16万吨,可实现产值18414万元 ,减去各项费用,农民人均可实现苹果纯收1139元。   

        苹果,在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同时,还让有栽植苹果60多年历史的印台区真正走“红”。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外销直销窗口在粤、浙、闽、苏、沪等沿海省市的设立,让这些地区没有人不知道“九州龙”果的原产地在印台。据说,有位国外苹果专家见到印台又红又大的苹果时,不禁捧在手中瞪大眼睛一看再看,随后一边翘起大拇指,一边连连叫道“ok!ok!”从上世纪70年代初首次选送苹果参加国家和省上质量鉴评至今,印台苹果有15个品种先后48次获省、部优质农产品奖,并屡屡进京被国务院选为国宴及招待外宾用果,再加上频频的展销活动,更使印台名扬天下。  

        如今,在很多外地人眼里,郭秀明、“党员三兄弟”、“九州龙”苹果已经同印台区紧紧地连在一起了。为什么会是这样?阿庄镇西沟岭村的一位果农如是解释:这些年,不断“火”了的苹果,让印台人富了,也让印台区“红”了。而区委书记闫旭想得更多,看得更远:“今后5年,我们要大力实施‘果业立区’发展战略,一手放手发动群众,实现量的进一步扩张;一手运用科技手段,不断实现质的飞跃,目的是让‘火’了的'九州龙'苹果更‘火’,让印台这块宝地更‘红’,让印台10万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好!”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07-10-19/2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