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福建宁德笕下村:葡萄架下敲开致富门

网友投稿  2013-09-27  互联网

 

福建宁德笕下村:葡萄架下敲开致富门

  “我希望父母能吃饱穿暖,弟弟妹妹有学上,再盖一座宽敞明亮的房子!”家住霞浦县崇儒乡笕下村溪乾楼自然村的钟成永从小有个“梦”:一家10口不用挤在两间土坯房里,每年不用担心粮食不够吃,不靠政府救济,凭自己的双手致富。

  笕下村是崇儒乡最偏远的少数民族老区行政村,全村12个自然村,115户503人,其中少数民族376人占总人口的76%。2009年人均收入只有1900元,村民靠种地谋生,房子都是清一色的土坯房,一到刮风下雨,瓦片满天飞,房柱“嘎嘎”响,院子里全是泥水,进出房间都要穿雨鞋。

  2011年1月的一天,村民们喜笑颜开,互相奔走相告。

  他们村被列入市扶贫重点村,今后致富有了门路,从此告别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肩挑背扛的苦日子。

  告别低矮破旧的土坯房

  住进宽敞明亮的水泥房

  9月22日,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绕着圈“爬”到了笕下村,沿途山峦耸立,处处可见原始森林。

  一座座砖混新房整洁亮丽,老人和孩子们悠闲地坐在榕树下享受着夏日的清凉;田野上,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忙着给葡萄修剪……

  当日,记者走进钟成永的家里,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器一一俱全,两层水泥房矗立在路边,交通方便。“我现在住的是村里的造福工程,每户只要出1.5万元就可以入住。”钟成永告诉记者,2011年,他从溪乾楼自然村搬到造福工程所在地碑坑村,告别了刮风下雨瓦片满天飞的土坯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水泥房。

  笕下村村支书雷清寿告诉记者,该村12个自然村坐落于偏远地带,村和村之间通常要走上半天。去镇上赶集都是天蒙蒙亮出发,而且还要翻山越岭,回来时已是披星戴月。

  “有的村只有1户人家,建在山沟沟里,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据笕下村村主任池奶银介绍,这样的村子在笕下村不算少数。为了改变这种分散居住的现状,当地村委经过研究决定,把8个小村变成4个村,造福工程集中建在公路沿线。

  “2010年,我们村用争取到的扶贫款建造福工程53溜,目前已搬迁8个村共53户。”雷清寿告诉记者,在挂钩帮扶单位的支助下,该村拓宽公路4.5公里,建成4个村安全饮水工程等民生公益项目。

  致富有了“领头雁”

  村民收入“节节高”

  “我们村能致富,是因为我们有个好‘带头人’。”笕下村碑坑自然村村民池奶诠正在自家的猪栏里喂着百头猪,他是第一批加入该村葡萄专业合作社的成员。2011年,他靠种葡萄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办起了养猪场,并在自家地里开垦了5亩葡萄园,年收入从2010年的1800元到现在的上万元,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能手。

  池奶诠口里的“带头人”就是笕下村的村支书雷清寿和村主任池奶银。他们曾经因为家乡没有致富路,背井离乡出门闯荡。在外面做了几十年生意,他们自己富了,可家乡的父老乡亲还未脱贫。

  “看到别村的人都有发展门路,自己村的乡亲还在锄头出扁担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水平始终没有提高,我们俩合计着该为乡亲做点事。”2009年,雷清寿和池奶银回到家乡带领村民致富,他们的举动得到了村民的欢迎,在村民的推举下,两人分别当选村支书和村主任。

  经过实地考察和试验,雷清寿和池奶银发现笕下村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种植晚熟巨峰葡萄。2010年,他俩发动村民种植晚熟巨峰葡萄,挨家挨户宣传发动,没想到满腔的热情遭遇了村民的冷遇。

  “村民们习惯了种地,突然让他们改种葡萄,一时接受不了。”发现此情况后,两人决定成立笕下村葡萄专业合作社,替村民分摊风险。第一批试点种植40多亩晚熟巨峰葡萄,资金由他们两人出,村民出地出工入股,赚了,村民按股分成,亏了,由他俩承担。首批入股的6户村民第二年就收回了成本,尝到甜头后,村民纷纷入股,合作社越做越大,并且有了自己的品牌“笕山红”。

  “我们村以前底子薄,村财收入为零,想扩大葡萄种植,却没有后续资金。”笕下村缺发展资金的状况2011年得到了改变。经过雷清寿和池奶银的不懈努力,2011年,笕下村被列入市扶贫重点村,由市财政局、市农行、福宁高速公路公司、市妇联、市外侨办等5个单位挂钩帮扶。

  笕下村乘坐扶贫这艘大船,争取上级扶贫款和项目,村民有了盼头,积极性就上来了。市农行每年向该村发放惠农贷款110万元,妇女创业贷款44万元,帮助村民发展经济项目。

  “这几年,笕下村村民的收入增长很快,出去打工的年轻人陆续被吸引回来。”下派第一书记黄建生告诉记者,笕下村利用扶贫款种植晚熟巨峰葡萄300亩、高产油茶200亩、栽种雷竹80亩、养猪400多头。

  项目发展起来,收入也“水涨船高”。2012年,村民的人均收入比2009年增长1倍多,达到4000元。“前4年笕下村是在打基础,今后3年将迎来厚积薄发期。2015年,力争村民人均收入达万元以上。”黄建生说道。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3-09-27/21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