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村民柳编出十一亿大产业

零零社区网友  2010-04-08  互联网

 6月初,百里蒙洼蓄洪区骄阳似火,这里的小麦刚刚收割完毕。蒙洼分洪道两侧低洼地的杞柳一如往年,绿油油一片,充满生机。整个蓄洪区呈现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蒙洼蓄洪区地方虽小,名声却很大。蓄洪区内有18万亩良田,住着近16万人,是淮河上第一座蓄洪库。而比蒙洼更有名的,就是王家坝闸 ——蒙洼蓄洪区的控制进洪闸,它的开启对有效削减淮河洪峰、减轻淮河中游防洪压力起到关键的作用,也是淮河的“防汛晴雨表”、“灾情风向标”。

  多年来,随着淮河洪水多次泛滥,使蒙洼蓄洪区和王家坝闸在中国“声名鹊起”,但它们所在地——安徽省阜南县,人们却知之甚少。提及起蒙洼蓄洪区和王家坝闸,人们更多联想起的,就是滔滔泛滥的淮河洪水吞噬着庄稼和房屋、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命与财产,整个蒙洼一片汪洋,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

  因而,在人们的印象中,蒙洼蓄洪区、阜南县是贫穷而落后的地方,经常吃国家的救济粮和各种补贴。然而,近年来,随着“蒙洼柳编”的崛起,人们在悄然地改变着这种“印象”。

  灾后自救 柳条变“金条”

  孙传金今年35岁,手中已拥有一家产值上千万的柳编加工贸易公司,他的家乡黄岗镇紧临蒙洼蓄洪区。淮河岸边长大的孙传金,自小就多次亲眼目睹了蒙洼蓄洪的场景。

  每当淮河洪流退去,整个蒙洼蓄洪区已被洪流浸泡了十天或半个月,庄稼颗粒无收。那时,孙传金看到只有浸泡在水中的杞柳生机勃勃、昂扬向上。

  据倪建胜介绍,阜南县依托蒙洼蓄洪区,充分利用沿淮河、洪河、陶孜河低洼地,积极引导当地农民扦插杞柳,着力实施了“东柳西进、南柳北移”战略,把杞柳基地从沿河洼地向北部岗区转移,逐步扩大基地规模。

  2001 年,阜南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2003 年,阜南县柳编工艺品协会跻身于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百强龙头企业。

  “每当洪水袭来时,蒙洼蓄洪区搬迁的人们,家具可以不要,但杞柳条是必须要随身搬迁的,因为小小柳条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灾后自救的‘金条 '。”孙传金风趣地告诉记者,每亩杞柳年产鲜条5000公斤,收入在3000元左右。所以,当地人有顺口溜说得好:“一亩柳、五亩田,编成工艺品挣洋钱”,“只种不编,每亩三千,既种又编,收入翻番”。

  从“养家糊口”到“柳编之乡”

  事实上,孙传金早在十二三岁的少年时期就和杞柳结下了不解之缘。孙传金的父亲孙明贵,就是当地较为有名的民间柳编艺人。

  据孙传金介绍,当地民众很早就开始种植大量耐淹的杞柳,纷纷“编筐打篓、养家糊口”,以应对淮河“十年九淹”的自然灾害,代代相传下来了一手精湛的编织工艺。

  孙传金自刚记事的孩童时起,就天天看父辈们“编筐打篓”;十二三岁开始,和姐姐一起跟随父亲学习“编筐打篓”。

  据了解,目前,阜南县已有近10万人从事柳编生产经营,现有柳编企业70多家,其中取得自营出口权的企业23家。阜南柳编工艺品已发展到数十个系列数万个品种,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商品包装、家庭装饰、艺术观赏等各个方面,产品90%以上直接或间接出口,远销北美、西欧、东亚、东南亚及港、澳、台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

  2008年,阜南县柳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1.2亿元,直接出口创汇2295万美元。今年一季度出口创汇达408万美元,同比增长15.3%。

  阜南县与河南省固始县、湖北省襄樊县、山东省的临沭县和临沂县等地一起,成为我国柳编制品主要出口基地。

  洪水冲不跨的“蒙洼柳编”

  5月8日,在阜南县首届“柳编艺术节”开幕式上,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王山,代表工艺美协正式授予阜南县“中国柳编之乡”的牌匾。

  在艺术节上,同时进行了柳编艺术品的集中展示。一排排货架及架前地面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柳编产品。大,可达一人许,需两人托举,端庄大方;小,仅在方寸之间,可在手中把玩,秀气精美,令人爱不释手。

  据黄岗镇委书记刘耀辉介绍,阜南柳制品起兴于明末清初,柳编历史较为悠久。清初,民间编织的柳箱、筐、篮、升、斗、簸箕、筐萝等,编织技术精巧,产品样式考究大方、结实耐用,产品远销苏、浙等大商埠。

  上世纪80年代初,阜南当地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开始不甘落后,下决心要将柳编产品推出农村、走向城市乃至走向世界,以期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

  他们依托当地特有的杞柳资源,利用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优势,使柳编制品开始了从传统手工制品向着现代工艺品方向转型,变成了观赏性、实用性兼具的工艺制品,契合了现代人讲究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卖出了乡下人从来没敢想过的“大价钱”。

  将建“柳编产业功能区”

  作为新一代“柳编艺人”的孙传金,已不再满足于“编筐打篓”。头脑灵活的他,很快成为柳编的经纪人,在帮助培训农民的同时,积极组织农民生产。不仅从柳编加工中获得收入,还能通过组织生产获取不菲的中介费用。

  随后,熟悉柳编生产、加工、贸易流程,有着一定积蓄和人脉资源的孙传金,迈出创业之旅,正式组建了柳编生产企业——阜南县金源柳木工艺品有限公司。

  2006年,他开始依托生意伙伴,来到广交会推介自家企业的产品,开始了与外商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通过广交会,孙传金直接从外商那里获取了国际订单,减少了中间环节,结果利润大幅攀升。

  初尝“甜头”的孙传金,回到公司后立刻申请自营出口权。在各级领导的关照下,他很快如愿以偿。而获得了自营出口权的金源柳木工艺品有限公司,从此也“踏平坎坷”,走向“金光大道”。

  据孙传金介绍,通过每年春秋两季的“广交会”等渠道,公司广泛与外地客商取得业务联系,获取订单。按照合同要求,公司首先组织技术人员编织符合要求的柳编样品。然后,公司将样品交给数十个放货组长(经纪人)。

  放货组长则根据生产任务和产品标准与农户签约生产,并承担培训的任务,每个放货组长联系百余家农户进行生产。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农户利用自家种植的杞柳,按照放货组长的要求进行编织,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公司提供合格产品。

  表面上看来,这个年产值上千万元的公司只有数十名正式人员。实际上,有数千户“产业农民”和他们共同操作,逐步开始了柳编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阜南柳编工艺品已成为安徽省主要出口产品之一。仅在2007年,柳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县GDP的6.4%,每年柳编加工为农民增加收入2.34亿元以上。

  为推动产业集聚、做强做大柳编生产出口基地,阜南县在柳编企业较为集中的黄岗镇着手建立“柳编产业功能区”。同时,通过骨干企业的优势资源重组,统一争取国外订单,避免恶性竞争,并利用沿淮河、洪河、陶子河、谷河等20多万亩河滩低洼地,扩大杞柳种植面积,满足原料需求。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0-04-08/20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