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8日安徽省庐江县黄陂湖
记者到黄陂湖采访时,这里的大闸蟹已经进入成熟期,何昌林每天都要带着工人,早晚各捕捞一次,但他这么做并不是要马上销售。
何昌林:“不捕捞的话回头它就跑掉了。”
记者:“为什么会跑掉?”
何昌林:“蟹成熟它就会跑。”
记者:“你如果不捕捞上来会出现什么情况。”
何昌林:“那整个一湖蟹全跑光了。”
原来,大闸蟹具有“洄游”的习性,成熟后会集体爬回海里产卵,如果不及时分开,公母暂养,过不了几天,湖里的大闸蟹就跑光了。尽管现在的大闸蟹已经成熟,可是,由于今年庐江的秋天偏暖,大闸蟹活动量很大,肉质没有完全饱满,这些捞上来的大闸蟹,人工分开公母后,要再投放到湖中的暂养网里。
何昌林:“你捏捏看,饱满还没有饱满。”
记者:“对,还有一点空,大概还要多久。”
何昌林:“估计还要10天左右吧。”
记者:“10天?”
何昌林:“对。”
记者:“那你怎么给它增肥?”
何昌林:“喂点小鱼、玉米。”
在黄陂湖,像何昌林这种达到出口品质的大闸蟹,早在几个月前就被香港客户预订了,当然价格也比内地市场要高一倍左右。如今黄陂湖大闸蟹养殖面积6万多亩,年产值6000多万元,其中大闸蟹出口量占到全省出口总量的20%。而在2001年,黄陂湖的大闸蟹每斤售价从上百元跌到了一二十元,养殖户们连年亏本。
黄陂湖与长江相连,自然资源丰富,适合大闸蟹生长。早在1995年,大闸蟹刚开始在市场走俏时,黄陂湖一带的农户便搞起了养殖。
何昌林:“95年96年的话,那时候价格也高,就在我这个地方卖统货,也卖过180元、190元。”
当时大闸蟹在市场上求大于供,即便不区分大小和公母,按统一价格出售,每斤纯利润也在售价的一半以上。可是好景不长,2001年池塘、稻田里养殖的大闸蟹逐渐出现,导致大闸蟹市场鱼龙混杂,品质参差不齐,黄陂湖大闸蟹的价格一跌再跌。
安徽庐江县城关镇大闸蟹养殖户夏著芳:“我们以前就十几块钱一斤,几块钱一斤的价格都卖过的。”
何昌林是黄陂湖一带最早的大闸蟹养殖户,由于他家水面处在黄陂湖末梢,水位便于控制,养出的大闸蟹规格一直是当地最大的。因此何昌林的大闸蟹成了抢手货。
何昌林:“到我这个地方卖蟹的话,都要排队,今天这几个人带几个人,明天那几个人带几个人,后来没办法,就给他画上名,你来了就是第一他来了就是第二。”
尽管何昌林不必为大闸蟹的销路发愁,但挣到手里的钱却越来越少。为此他决定自己直接去市场销售。可没过多久他便发现,市场上的大闸蟹并没有想象中好销,而且价格也不比经销商的收购价高,那么经销商为何要大量收购自己的大闸蟹呢?
何昌林:“当地经销商都来卖的话,他肯定有利润。”
何昌林四处打听,还是不知道大闸蟹如何销售更赚钱,就在他感到心灰意冷时,总算有位打过多年交道的经销商向他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何昌林:“他讲,我在你家把这个螃蟹搞回去以后,回家分类,大的打外贸,小的就在本地市场销售,但是他赚的就是外贸市场的。”
原来,经销商按统货收购大闸蟹后,挑出平均规格在4两左右的大闸蟹出口到香港、澳门等地,价格至少比内地销售高出一两倍。2001年,何昌林开始调整养殖结构,提高大规格大闸蟹的产量,为日后能与香港、澳门等地的客户直接联系做准备。
何昌林:“养规格小的大闸蟹,赚钱是很困难的,必须要养大规格的大闸蟹。”
为了提高大闸蟹规格,何昌林不仅大量种植水草、投放螺丝、喂食新鲜鱼虾,同时,摸索出适合自己水面养殖的蟹苗投放数量,成了他最急待解决的问题。
何昌林:“就是苗种放多了,肯定长不好、喂不好、养不好。”
3年来,何昌林不断下调蟹苗投放数量,在2004年,他养殖的大闸蟹均摊重量达到了4两以上,90%出口到了香港市场,从中获利近百万元。
何昌林:“投入100万只蟹苗,回捕率是40%,2.5两一只的,十万斤,我放60万只均摊四两一只的话,也9.6万斤,那它的价格是它的3倍了。”
何昌林的成功,让黄陂湖所有的养殖户都开始尝试提高养殖规格,但是两年过去了,养殖户们的大闸蟹依旧没能达到何昌林的出口规格。
安徽庐江县泥河镇大闸蟹养殖户夏著芳:“试过的,试过几次都失败了。”
安徽庐江县城关镇大闸蟹养殖户王久兵:“那一开始就亏了10多万,以后就是不服这个气,为了养大规格的螃蟹,又增加投入,扩大养殖,好一点,但是总体来讲还是没有利润。”
陈厚华承包了4300亩水面养殖大闸蟹,是黄陂湖最大的养殖户。他利用与何昌林养殖场相邻的便利条件,经常上门取经,参考何昌林的喂食方法、管理技术等环节。然而2年过后,陈厚华的大闸蟹规格并没有明显提高。
陈厚华:“他们那个场主要是自然资源好,底子好,他的水草很丰盛。”
何昌林:“我给他分析不外乎这么几个原因,一个是他那个地方的水面、水位谈控制不好,第二个他苗种投放量可能大了,第三个里面还放了一点鱼。”
不同的水面,由于生态环境存在差异,并不是都能养出大规格的大闸蟹,陈厚华渐渐对出口失去了信心。
陈厚华:“我认为人家不要小的,到香港肯定是大蟹。”
陈厚华按照出口标准养殖大闸蟹,成本比以前提高了三分之一。可是继续在内地市场销售的话,价格很难比以前高,陈厚华感到入不敷出。
陈厚华:“出口蟹要求很高的,无论从它的颜色等等,肯定要投入,我要在国内卖的话,我肯定划不来。”
2007年,陈厚华的大闸蟹生意到了做不下去的境地,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由于自己的水面处在黄陂湖中心,运输大闸蟹必须从何昌林的养殖场上岸,有一次何昌林的香港客户恰巧碰到了他。
陈厚华:“因为何场长那边不是客户来了,看见我天天在那边发螃蟹,发螃蟹一种巧合啊,他看见我的螃蟹很好。”
何昌林:“我们是和走一条路的,后来客商看到了,说你们这里有小蟹的话,我们也要。“
这次意外的邂逅,让陈厚华绝处逢生,原来他这两年一直按照何昌林的出口标准养殖大闸蟹,尽管规格没有提高,可是大部分大闸蟹的品质已经达了出口标准。
陈厚华:“我以为我的蟹出口不了,都是大蟹出口,但是我没有考虑大闸蟹的品质。“
经销商黄代广:“光有一只4两多5两多的没用,消费群体不一样,消费群体有高档有低档的。”
这件事让黄陂湖的养殖户们恍然大悟,原来大闸蟹能否出口,并不仅仅取决于规格大小,品质才是关键。
安徽庐江县城关镇大闸蟹养殖户王久兵:“现在养螃蟹要求精,要养的好,养出品质。”
何昌林:“现在客户来我们这里几乎大中小比例都搭配好了。”
如今,黄陂湖成立了大闸蟹养殖协会,针对不同水面养殖不同规格的大闸蟹,把握出口市场对不同规格的需求,协调农户养殖高品质大闸蟹。2007年,黄陂湖大闸蟹出口量占到全省出口总量的20%以上。随着,品质的提升,黄陂湖大闸蟹在内地市场的价格也逐渐提高。
安徽省庐江县水产管理办公室主任吴成甫:“平均一只规格在3.4两到3.6两,公蟹一只也在4两多以上,是出口比较好的规格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