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一棵莴苣“带出”产值上亿元

网友投稿  2010-03-11  互联网

5月下旬,同记者说起种植莴苣带来的甜头,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的农业科技示范户朱昌屯乐得合不拢嘴,他指着家里的房子笑着说:这就是靠种植莴苣盖起来的。

  朱昌屯今年45岁,一家5口人,主要劳动力2人。在他种植莴苣的第二年就取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达3500公斤。

  朱昌屯家共有农田7亩,以前靠的是种水稻为生,一年两季的水稻年收入仅有一万余元,这点收入对于一个5口之家来说是困难的。穷则变,变则通。当了解到其他乡镇种植莴苣具有投资少,需求大的市场行情后,朱昌屯萌发了在“闲季”种植莴苣的念头。第一年,他的年收入从原来的一万元增加到三万多元。

  作为一名科技示范户,朱昌屯把自己艰辛探索出来的“致富经”无私奉献给了乡亲们。到目前为止,全村共种植莴苣600亩,200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25元。全村基本形成了以种植莴苣为主的农业生产基地。通过种植莴苣,农民的腰包明显鼓了许多,村里盖楼房的越来越多。村民们高兴地称盖起的新楼房为“莴苣楼”。

  一棵莴苣带上亿

  永安市最初种植莴苣的村庄是燕北街道的飞桥村。

  据村党支书俞道灿回忆,1999年,以他为首的几十家农户,种下了1300亩的莴苣。从此,以该村为品种基地的莴苣种植规模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带动全村农民种植,还带动了全街、全市农民种植。如今,以“飞桥莴苣”命名的莴苣不仅在永安市的所有街道、乡镇都能觅到芳踪,而且该村的许多农户跨乡镇、跨县区、甚至跨省份租地种起了“飞桥莴苣”。

  要做大飞桥莴苣,关键在于产业化。几年来,永安市、燕北街道和市里的有关部门因势利导,大力支持,于2001年组建飞桥莴苣发展有限公司,并于2003年组建飞桥莴苣产销协会,以此为载体,带动飞桥莴苣产业发展。如今,飞桥莴苣已从1999年的10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6万亩,年产量为13.5万吨,创产值1.05亿元,建成了遍及11个省市和香港地区的产品销售网。带动种植农户18550户,农民营销队伍200多人,每年带动运输业2900多万元,种植农户人均增收1560元。飞桥莴苣产业已成为永安市及周边县市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品牌战略助成长

  飞桥莴苣“有女初长成”,永安市通过实施的品牌战略,更是让飞桥莴苣“茁壮成长”。

  2002年,飞桥莴苣在三明地区首家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飞桥莴苣一号”品种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并注册“飞桥莴苣”商标。2004年,飞桥莴苣产销协会被三明市政府授予“市级先进协会”称号。2005年飞桥莴苣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三明市农业产业化先进合作社”,同时列入省级试点合作社。

  目前“飞桥莴苣”牌莴苣正申报“省名牌产品”,申报工作进展顺利。永安市飞桥莴苣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俞江卫欣喜地告诉记者,等省名优品牌和世界地理产品标志拿到以后,公司将把“飞桥莴苣”打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此外,还要对飞桥莴苣进行深加工,一是做冻干食品,二是加工成香菜心,将飞桥莴苣产业链延伸,提高其附加值。到时,飞桥莴苣产业扩种面积可以达到10万亩,产量达到19.5万吨,产值突破1.5亿元。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0-03-11/20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