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发展特色产业 打造特色家园

网友投稿  2007-10-22  互联网

        不搞“齐步走”和“一刀切”,而是从各村的经济基础、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等实际出发,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家园,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这是新余市渝水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做法。目前全区116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有96个已完成了90%以上的整治施工任务,农村面貌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农民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渝水区引导农民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在全区形成了一批特色张扬、活力迸射的产业基地,以促进农民增收。该区把新余蜜桔作为全区农业的支柱和优势产业来培育,正着力建设罗坊、蒙山、七里山万亩新余蜜桔基地,以三个基地带动全区千家万户发展新余蜜桔产业。全区落实新增面积近3万亩,已开垦待栽2万余亩,力争5年内总面积达到10万亩。壮大葡萄产业是渝水区促进农民增收的又一举措。该区着力打造孔目江十里葡萄产业带,并辐射周边乡镇,已落实增加面积3000亩,引进优良品种10多个。另外,该区还积极引导果农开发葡萄新产品,发展葡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帮助果农增收致富奔小康。同时继续推进棉花、高产油茶林、蒿菜、大蒜、杂交麻绿笋等基地的发展壮大。2006年的冬季农业生产,全区新增无性系高产油茶面积8万亩,蒿菜6000亩,大蒜1万亩,杂交麻绿笋3000亩,优良辣椒1万亩,新增蔬菜专业村38个,兴建蔬菜大棚306个。 

  在发展生产上突出产业特色,在新村建设上也注重彰显个性。渝水区着力打造了五种特色鲜明的家园。一是对青山绿树生态优势明显的村庄,突出本地特色和风光,建好“生态村”。二是对获得过“文明村”称号的地方,在巩固原有的创建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品位,升华“文明村”。三是对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村庄,充分挖掘其文化底蕴,合理开发文化资源,建好“文化村”。四是对旅游资源丰富,或具有景点优势依托的村,以开发休闲度假旅游的“农家乐园”为重点,建好“旅游村”。五是对产业特色鲜明,并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村,突出发展特色经济,建好“专业村”。在资金筹措方面,该区采取“乡镇财政补助一点,企业单位帮扶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项目资金争取一点,群众自愿筹集一点”的办法,灵活多样地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更可喜的是,在新农村建设浓厚氛围的感召下,广大农民自愿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从以前的“要我建”转变为现在的“我要建”。截至目前,全区仅群众自筹新农村建设资金就达301万元,义务投工投劳3万余人次。 

  此外,该区还把培育具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全区对村委干部、村小组长、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成员、种养专业户及无特长人员,进行种养加工等先进实用技术技能的培训,2006年接受培训人数在1.5万以上。通过培训,农民普遍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提高了整体素质,增强了科技致富能力。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07-10-22/20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