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十个山鸡蛋孵出的生态农业领头雁

零零社区网友  2009-04-14  互联网

                                           ---- 记福建招宝生态农庄董事长蓝招衍


     序 篇

  蓝招衍是福建省永定县湖雷镇人,他家居住于湖雷镇东北部有着数百年传统的畲族村落--蓝屋村。18岁那年,他就以优异的成绩从穷山村脱颖而出,考上了福建中医学院临床医疗系。毕业后当了多年医生,积累了深厚的中医素养。

  1990年的一天,蓝招衍和几位朋友在饭馆吃饭,见老板花45元从一个猎人手里买了只野鸡,这情景让他怦然心动,他想:一只死野鸡就能卖这么好的价钱,如果养野鸡岂不很快可脱贫致富?

  第二天,他与弟弟蓝招宝瞒着父亲将家里仅有的两头大肥猪卖了,又借债凑齐2000元钱,弟弟蓝招宝怀揣这笔钱一路啃馒头去外地学习,10多天后买回10只山鸡蛋,他们用母鸡孵化,小鸡出壳后放在猪舍里饲养,期间雏鸡被老鼠咬死了几只,最后只剩下3只成鸡。一天,一位专门收购各种野生动物的广东人找到了蓝家,想以每只65元的价格买下3只野鸡。经与收购人交谈后,蓝招衍打听到广东那边吃野味的人很多,经营野味的酒家生意非常红火,市场需求量大得惊人。他决定留下这几只山鸡,而且果断想办法贷款1万元,批量购进了野鸡、鹧鸪进行饲养,结果当年产品一出来就被酒家抢购,不但收回了投资,还净赚2万块钱。就这样,蓝氏兄弟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地写下了他们艰苦创业史的第一笔。

  一、创业事迹感动领导

  由于珍禽市场很火爆,效益连年翻番,经过3年的发展,他们已积累了100多万元资金,山下那幢风雨剥蚀的百年老屋和一排排简陋的鸡舍,已无法容下不断扩大的珍禽养殖规模。正在他们对养殖基地的扩大一筹莫展时,政府有关领导及时伸出了援手。由于媒体对蓝氏兄弟养殖珍禽事迹的报道,地方各级领导都了解了情况,他们相继考察了这个在贫穷的小山村中创造出来的奇迹。对蓝氏兄弟的创业精神给与了高度评价。特别是时任龙岩地委书记的黄小晶,在考察蓝氏兄弟珍禽养殖场过程中,认真听取了蓝招衍艰难创业经历的汇报,他立即意识到,这是引导广大农民通过特种养殖走上致富之路的一个极好典型,需要给予大力扶持和宣传。

  于是他不顾工作繁忙,亲自带领有关人员为蓝氏兄弟选择了新的养殖场址--蓝屋村后面的后龙山,在确定新场址时,黄小晶书记要求蓝招衍,要把这里“建成华东最大的珍禽养殖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1999年5月,蓝招衍在后龙山上正式挂牌成立了 “永定县闽西招宝珍禽开发公司”。

  二、人祸的教训,50万买来严格管理

  珍禽养殖场搬上山之初,整个山头除了有些杂草之外满目苍凉,地势高低不平,水、电、路都不通,若是下雨,那粘稠的泥浆连鞋跟都会拔掉。蓝招衍带领家人没日没夜玩命干了半年,在山下打了两口水井;铺设了几千米的输水管;同时架高压电线,购备用的发电机组,还花10多万元铺了条水泥路。同时一边生产一边栽树、种果,巨大的投入终于形成了生态农庄的雏形。

  然而,任何事业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创业的征途也总是那么坎坷。由于市场好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但从家庭作坊式生产成长起来的企业,管理仍然停留在小农户式的模式上。特别是对员工的培训、管理及制度建设与执行上都还没有上轨道,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一次重大事故的发生。1994年的一天,工人在拌药时误将1ppm配成1%,药物浓度增加了一万倍,1万余只野鸡和鹧鸪死于非命,只剩下367只种鸡和部分鸡苗。一夜之间企业面临倒闭,几年的积累付之东流之外,还负债几十万元,员工怕拿不到工资纷纷离去,连2000元高薪聘请的技术员也摇着头走了。

  就在公司风雨飘摇之际,蓝招衍决定辞去医院的职务,担任公司董事长。虽然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可蓝招衍已铁了心。初次接手工作,他首先动员弟弟招宝到福建农业大学学习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接受了这次教训,蓝招衍开始在管理上向科学,他实施海尔的OEC管理模式,从严治企,并贯穿于工作的每一环节。还请来退伍军人当教官,对员工进行军事训练,强化团队精神和凝聚力,这在全国养殖行业还是首家。

  今天,我们看到的招宝生态农庄,员工们都身着白大褂,戴着白帽子,从进大门起有三道消毒区,员工只有先消了毒才能上岗。进入珍禽饲养区,只见两旁绿树环绕,禽舍地面、墙面干净整洁,无垃圾粪便,更无蜘蛛网、青苔和蚊蝇,每一座院落的棚顶爬满葡萄藤和南瓜,禽舍运动场架着的竹竿挂着常青的松枝成一条直线。整个养殖场四季苍翠,空气清新,闻不到一点臭味,管理之严格可见一斑。

  三、天灾凸显了生态效益

  1996年夏天,闽西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洪灾吞噬了众多乡村。因为山体滑坡,招宝农庄通往山下的水泥路被崩塌破坏,电线、水井和输水管以及电话线全都被泥石流冲垮。呼啸的台风将养殖场屋顶的瓦片和梁柱一股脑儿地掀翻了,成千上万只待售的山鸡和鹧鸪,以及正处在产蛋高峰期的各种动物死的死、伤的伤,不死的也远走高飞。面对一片狼藉,员工们泪流满面,蓝招衍的心中陡然涌起难言的沧桑感。

  企业刚摆脱困难,正是蓬勃发展之时,历经几年的心血又被一场无情的台风和洪水毁于一旦。但是,泰山崩裂不折腰的蓝招衍硬是挺起了脊梁。洪灾过后,他吃住在工地,带领员工们日以继夜进行灾后重建,仅3个月时间就恢复了往日的繁荣。生产恢复正常了,他却瘦了一圈。

  由于这次损失远远比1994年要大,达200多万元之巨。一方面要重建栏舍、土建、水、电、路;另一方面还要重购设备、引进动物;就在资金极为短缺时,前几年种的板栗树大丰产,收入几十万元,为养殖场恢复提供了急缺的资金。由此也让蓝招衍领悟了种养结合的优势,从此开始摸索生态种养结合之路,并逐渐建立起一套养殖、种植、加工、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循环模式,解决投资安全、抵抗各种风险,达到高产、高效。这套模式就是此次灾害花200万元“买”来的,并在03年的“非典”、04年的“禽流感”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不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而且依然保持高效益。

  四、生态农业创新高

  早在1994年企业摆脱困境后,蓝招衍就感到要使企业做大、做活,一定要种养结合、综合开发才能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他了解到生态种养是减少生产成本、提高效益,使企业发展壮大的捷径。于是他决心建一个大型的生态农庄。

  一次,农庄员工送珍禽到广州,看到野猪毛重每公斤30元的批发价仍供不应求,且野猪主食的青草、南瓜、红薯在农庄的果树林遍地都是,它的抗病力又比家猪强,于是投资数十万元发展野猪养殖。由于饲养较容易,成本极低,产品又被商家提前订购,当年就收入50多万元。

  1997年以后,蓝招衍在生态园引进了最新的种植品种:美国树莓、台湾大青枣、甜脆桃和墨西哥食用仙人掌,并根据国内外的信息,研究出了一套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减少成本、提高效益的生态循环技术。

  蓝招衍利用农庄大规模养殖珍禽的粪便,经EM生物发酵、杀菌、除臭后喂野猪;野猪粪便及其吃剩的植物做沼气,沼气用作动物饲料加工、幼小动物保温、农庄做饭、照明等,沼液用来作为台湾青枣、甜脆桃、黑树莓、食用仙人掌、板栗的优质有机肥,不但使果树的成本几乎降为零,而且产量特高,口感好,每年各种果类收入就超过百万元。

  农庄的沼渣又可喂鱼,鱼塘上养的水葫芦鲜嫩可口,是野猪爱吃的饲料,塘泥又可种植玉米、红薯,这些又是珍禽、野猪、野兔的饲料。

  这种循环利用的生态模式,延伸了产业链,没有一点废物,融进了食物链技术、EM生物菌技术、产品深加工等技术,其经济效益比单一的种植、养殖提高数倍,实现了高效益、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之路。

  五、新的发展战略

  早在2003年,蓝招衍就瞄准了旅游休闲业的巨大市场和无限商机。他当年投资3000万元,利用农庄的野鸡、野猪、野兔、鹧鸪、孔雀等动物及水果、蔬菜等产品,修建木屋、竹楼、草棚及欧式建筑等特色休闲设施,发展农庄野味馆,专营山珍野味;同时还开展各种动物表演,以及狩猎、烧烤、垂钓、采果等丰富多彩、刺激的参与性节目发展观光旅游,使招宝农庄成为集休闲、旅游、度假、野营、避暑、科学考察、教育、农业生态示范为一体的全国大型生态旅游农庄。

  为了早日发展成为生态农业国际性的大企业,蓝招衍制定了一个逐步向北拓展、进而向全国进军的长期战略规划。更巧的是,2008年底,江西科技出版社暨旗下权威农村科普刊物《农村百事通》计划在南昌建立一家“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并向招宝生态农庄发出邀请希望共同投资,借助招宝农庄的生态循环技术将这个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生态农业科技园”建立起来。这个邀请正好使蓝招衍的北上战略第一步有了着落:经过亲自考察,蓝招衍及时作出投资决定,并于2009年初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经过前期规划和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于今年4月中旬正式动工。

  挺进中原,江西南昌无疑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根据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福建招宝生态农庄,会在上海、南京、武汉、长沙、北京等全国各大城市不断亮相,最终成为与联想、海尔等齐名的国际型公司。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09-04-14/20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