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底,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天气已经转凉,玉米的秋收已经结束。田地里除了枯黄的叶子和杂草之外,很难再看到还有什么东西。可是,从各地赶来的货车却不断围拢到了这里,还竞相出抛出高价,非要抢着收购地里东西。车多地少,为了得到所有权,有的车主甚至相互争执了起来。 现场:哎呦,你们俩别打架,拉开,拉开,别打。拉开,拉开,别打。真是我受不起这个气,真是。硬是要把我的货抢了,别的地里有货,就硬是要把我的货抢了,就是不成。别说了,别说了。协调协调不久得了。我们昨天晚上就来了,在旅馆住了一夜。哦,我们都车都走出一站地来了,他非要顶着牛不让过来。 外来的客商争执的不可开交,迫不得已,种植户早早的就插上了已订购的牌子,可即使这样,仍然不起作用,前来排队的大车有增无减。究竟这看似荒凉的地里有什么宝贝,会招来这么多的人在这个时候赶来围场。 马铃薯经销商赵大明:你看他这土豆都这么粗这么长,大。这个土豆皮还薄,和咱们家正常种出来的土豆皮还不一样。它皮嫩,咱家种出来的皮厚,老,长的还小还黑。 原来这些经销商都是奔着一种长相与众不同的马铃薯而来,这种马铃薯为何会如此抢手,那还要从这片地的主人,王福合说起。如今,他自己不但拥有万亩马铃薯基地,年收益超过千万,而且还让当地马铃薯产业发生了一场巨变。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地处河北最北部,由于邻近内蒙浑善达克沙漠,土地沙化,是马铃薯生长的绝佳环境。但是因为信息闭塞,几十年来始终是自产自销。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龙头山乡龙头山村村委会主任康玉琢:过去就是小崽子喂猪,大的人吃。也没人给引进销路,老百姓说难听的话,真是上炕认这双鞋,下地认灶王爷,他都不知道往哪里有销路,也不知道找谁去。 直到洋快餐进入中国大陆的市场,马铃薯作为薯条不可缺少的原料,快餐厅力求在中国直接找到货源。几次考察后,他们看中了围场独特的地理气候,与当地农业局洽谈,希望在这里建立生产基地。可是国内原有的品种却很难符合加工薯条的要求。 围场农业局原副局长王福合:其他品种不是内在质量不行,就是外形不行。你像克新一号是圆的,个也不是很大,这样加工薯条第一长度不够,第二废料太多。你加工薯条边角一去,它出成率就很低。 当时农业局的副局长王福合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一直就希望为围场马铃薯找到销路,如今摆在眼前就是最好的机会。于是他专程从美国引进了一个新品种,它长长的外形和原来传统的马铃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福合:夏波蒂是长的,去皮以后,芽眼又浅,出条率非常高,这是从外观质量,从内在质量,夏波蒂的固有物质在21%左右,19%到21%,这个正好适合油炸薯条的要求。 王福合经过两年多的种植实验,夏波蒂在围场不但适应了气候环境,还有了较高的产量。本以为向农户推广是水到渠成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可他怎么也没想到,种植户却都另有盘算,谁也不肯接受。 龙头山村村民原凤龙:当时长土豆没人认,人们吃着,过去我们这里的人都说是面,就是淀粉含量高,这个品种好像淀粉含量低似的。 御道口村村民闫喜坤:市场卖菜这么大一个,回家一顿吃不了,下顿就白瞎了。这个含淀粉含量还不高好像,不一定太好,我认为。 村民固有传统观念,一下很难改变过来。虽然村委会帮忙,召集大家进行宣传。可是不管谁来游说,看不到效益,谁也不愿意冒这个风险,第一个种植。对这个品种满怀信心的王福合眼看着这样的情况,找到了弟弟和妹妹帮忙,要每家凑出20万元,和自己率先种植,做个表率。 王福合的妹妹王洁:顾虑很大,每个人投资20万元,太多了,当时可以说亲戚朋友都借了,最后还是不够。后来我们几个只能到信用社压房子。 眼看着王福合信心十足,家里人还是都凑足的钱。2000年春天,王福合凑齐了100万元,承包了3000多亩土地,引进了喷灌设施,第一个种植上了夏波蒂。4个月之后,他把地里的马铃薯都卖给了专门为洋快餐加工薯条的厂商,不但一下就收回了投资,还带来了一笔丰厚利润。 王福合的妹妹王洁:我们第一年赚了将近100万元,没想到,那台太惊讶了,当时真的觉得有点接受不了。可以说对我来说没见过那么多钱。 种植马铃薯在当地,一亩地赚个500元已经非常难得,如今,王福合一家种植这个长相怪异的新品种一亩地就能赚到3000元,这可是原先的6倍。农户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了起来。不出一年的功夫,围场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45万亩,成为了中国马铃薯之乡。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文合:我们的产量是65万吨。按照人均一斤算,我们中国人是13亿,平均合中国人一斤土豆,产值按照平均数,一斤按5角钱算,能提供产值6个多亿。应该说马铃薯在围场农业产业上是第一大产业,是当之无愧的。 围场马铃薯品种的改变,吸引了大批生产加工厂商来到围场,专门收购这种适于加工的夏波蒂,不少企业为了降低运输成本,索性直接在这里开办了分厂,制定出了一套标准。 加工商王祥:原则上3两以上,长度是7公分,太长了我们就要从中切一刀,太短了长度不够,像这样10公分左右的就正好合适,擦出条来整齐。 企业的入驻让围场马铃薯的需求量快速增长,2007年,王福合看准了商机,又一次成为了带头的风云人物,他第一个走出围场,在内蒙承包了万亩土地,并与洋快餐的加工商直接签订了收购协议,开始了订单式生产。很快,围场的马铃薯种植大户都纷纷效仿,签订了收购协议。只有完成合同任务之后,剩余的部分才能对外销售。因此,国内其他一些加工企业前来收购时很难拉到这种新产品,很多人都不得不寻找关系才能拿到为数不多的一点。 马铃薯经销商吴盘良:通过朋友的关系才给我一车,太少了,弄不到了是吧,我要的太多了,给不了你那么多,不给我那么多,通过朋友介绍就给我一车。但是我回去不够分,还要找你。还得找你们。 眼看着货源紧俏,今年吃了亏的经销商也都改变了经营策略,从零散收购改成了订单生产。 马铃薯经销商吴盘良:这回今年我可要定下来,不管你种植几千亩,一天保证我3车。 如今,围场人看准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已经在周边几个城市承包了10多万亩土地种植上了这个适于加工的马铃薯,这看似最土的投资,也成为了的最热门开发项目。不仅仅为当地的农民开启了致富的门路,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