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四川什邡市湔氐镇:特色产业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零零社区网友  2015-02-24  互联网

 

四川什邡市湔氐镇:特色产业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羊年新春的脚步越来越近,忙碌了一年,农民的收成如何?生活过得怎么样?日前,记者来到什邡市湔氐镇农村采访,见证了当地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成功之路。

  耳农走上致富路

  说到湔氐镇的特色农业产业,首当其冲的当然是黄背木耳。有着“黄背木耳之乡”美誉的湔氐是全国最大的黄背木耳种植基地。它快速带动了该镇群众脱贫致富,由此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致富木耳”。

  “去年我种了42000袋木耳,卖了22万元,除去生产成本、人工费,净赚15万。”今年51岁的陈大祥是湔氐镇桐林村人,他告诉记者,“以前种普通农作物,一年忙到头,最多也就图个温饱!上世纪90年代初,看到镇里有人开始种黄背木耳赚到了钱,也就开始跟着种,并且一种就是18年。”

  如今的陈大祥已经熟练掌握了黄背木耳的栽培技术。“木耳种植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经过备料、制种、搭架、制袋、培养、上架、开口、出耳管理、采收、晾晒等工序。” 陈大祥说,“虽然是麻烦了点,但是占地却不多,我种的42000袋木耳只占用了1.3亩地,而且完全不愁销售,每年都会有人来我们家里收购。”

  陈大祥告诉记者,为了方便耳农种植,2014年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湔氐镇98%的食用菌种植户还对食用菌棚架进行了改造,并安装了微喷,与过去用人工喷灌相比,不但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还确保喷灌均匀,提高食用菌产量。“我们家就我和老伴两个人,种木耳又不需要多大的体力,赚钱又多,日子好过得很嘛。现在叫我们去城里生活我还不干呢。”陈大祥笑得合不拢嘴。

  据了解,2014年,湔氐镇黄背木耳种植达1.025亿袋,产优质木耳1.8万吨,平均每公斤销售价格26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5亿余元,较2013年增长1亿元以上,实现人均增收3000余元。

  猕猴桃甜进果农心

  湔氐镇于1997年开始引进猕猴桃种植,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绝佳的自然条件,湔氐镇沿山一带成为了猕猴桃的最佳产区。尤其是产自下院村的红心猕猴桃,近年来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畅销产品。

  下院村的杨昌志大爷今年已经67岁了,家里3亩地的猕猴桃可是杨大爷的“宝贝”。“每天我都要来地里逛逛,修剪枝桠,看看树苗长势,照顾得巴适!”杨大爷年轻的时候就一直栽种果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时候,我还会专门到周边去考察,看到有新的品种,我就买回来试种或者嫁接。”杨大爷带着记者到他的猕猴桃园中转了一圈,这一片树种是什么时候种下的、那一行又是什么新品种,大爷都如数家珍。

  杨大爷没事儿的时候还会转到周围乡亲们的猕猴桃地里看看,若是发现果树出了问题,他会主动告知;大家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也都来向他讨教,杨大爷每次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这些都是小事情,邻里乡亲的,能帮就帮。”

  “我们的猕猴桃受欢迎得很,每年挂果的时候,全省各地都有人专门来收来买。价格最高的一年卖20元一斤都有人抢着要。”杨大爷告诉记者,自从2013年湔氐镇启动世外桃源旅游周后,前来买猕猴桃的旅客更是络绎不绝。“2014年我的3亩猕猴桃树有2亩都挂了果,大约有3000多斤猕猴桃,赚了4万多元,这还不算我卖出果树苗的钱。”说到这里,杨大爷开起了玩笑:“我这个年龄要是去外面打工,别说赚这么多钱,哪个老板会请我嘛?”

  2014年,湔氐镇继续加强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提高田间技术管理水平,提高产量促农增收。截至目前,该镇有猕猴桃3500余亩,主要分布在下院村、先锋村、双流村、龙居寺村,其中有2000余亩已达到丰产期,预计总产值达3000万元。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5-02-24/18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