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四川巴中通江县:小银耳带出大产业

网友投稿  2014-10-15  互联网

 

  今年6月,省委书记王东明在调研县域经济发展时指出,县域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特色经济,必须走特色发展的路子。四川食品饮料产业优势明显,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潜力巨大,关键是要把品牌优势用足,把特色文章做够,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

  红色革命老区巴中市通江县深入贯彻学习王东明有关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讲话精神,积极探寻特色发展路子,坚持把小小的银耳作为重要抓手,走出了小银耳大产业的富民强县可喜之路。

  在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底部崛起的实践中,小产品大产业的“通江样本”十分值得关注与借鉴。

  “4000瓶菌种,产了1600多斤耳子,可净赚近20万元。”近日,通江县陈河乡银耳种植大户任卓映在耳堂里盘算今年银耳账时倍为高兴。

  而通江山霸王野生食品公司董事长牟桄亿与种植户们一样高兴:“把银耳装进罐里卖的首款公司罐装产品,一上市就一炮走红,陕、湘、渝、浙等地客户时常一大早就来厂排队装货。”

  秋收时节,在中国银耳之乡通江,从基地到企业、到特产门市,处处散发着阵阵浓郁的“银耳之香”。同时,也蕴育着一个特色县域产业的大发展之势。

  通江县委书记赵万先告诉记者:“转型升级发展中,通江围绕当今最为时尚的绿色消费需求,聚力打造以银耳优势资源为核心的特色食用菌产业。今年全县种植食用菌达4亿袋,总产值有望突破20亿元。未来,通江将聚力把其打造成百亿产业。”

  小银耳撑起大产业,这是通江产业转型的点睛之笔。

  倍增计划 牵引产业转型升级

  通江银耳,自古素有“皇帝女儿不愁嫁”之称。

  然而,面对近年来全国各地银耳业崛起、食用菌消费市场变化、自身精深度开发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等“新行情”,通江决策者很快意识到危机——必须抢占先机,加快转型升级。

  能否化危为机?

  通江,拥有银耳及食用菌生长的独特自然环境,且还是我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通江产的银耳,有机、纯天然、营养丰富,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中的四分之三都能提供;市场对通江银耳需求量不断增加,通江食用菌产业种植、加工、销售、研发体系日益完善。经过调研、咨询、论证,目前已形成产量大、品质高之优势,全国无出其右。系列调研中,通江决策者更坚定了发展信心。

  打开新视野,机遇就在眼前。今年2月,在对县情与市场充分把脉后,通江县委、县政府启动一个令业界惊叹的产业发展谋略,即银耳倍增计划:通过银耳单产、生产规模、行业产值、农民收入和产业形象五个倍增及三次产业互动发展,实现银耳产业“百亿”目标。

  通江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军解释说,倍增计划以“文化提升,科技先行,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龙头带动”的发展战略为引领,以产业集群为轴心,着力通过延伸产业链、做强深加工、科技创新、品牌创新,推动这一传统优势产业迈向高端化与全产业链式发展。

  在政府、市场双力牵引下,通江以银耳为核心的食用菌产业风生水起。

  在环境优化中,从政府到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中介机构等,聚力构筑起了产业腾飞的“绿色航道”。在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的指导下,建起多个业内一流的高标准产业基地,现建有食用菌基地乡(镇)27个、专业村75个。在“倍增计划”带动下,裕德源、光泰科技、山霸王等龙头企业纷纷在跑步中强抓管理、技改、研发等,绘写着转型升级发展的生动实践。围绕产业园区化发展,斥巨资打造的占地面积2400亩的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园正加速形成,园内不仅设有生产区、精深加工区、物流区、商务休闲区,还设有银耳博物馆、四川食用菌检测中心、银耳交易市场、银耳主题公园等多种高端配套。

  品牌创新 打造中国银耳第一品牌

  “第三届中国通江银耳节将于10月17日在通江举行,热烈欢迎各位朋友来通江作客,来通江品银耳。”9月中旬,通江县副县长张莉新专程到北京就通江银耳节进行了专题推介。

  而银耳节,只是通江决策者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打出的“品牌助推产业提速发展牌”的一个缩影。

  通江是中国银耳的发祥地,迄今已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早在清代,通江银耳就已成为宫廷贡品,备受慈禧太后的青睐。2004年,通江银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5年,被全国食用菌协会定为名牌产品;2011年,搭乘“神八”进行太空育种试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赋予通江银耳独特的品牌价值。

  如何让品牌价值加速转化成为市场竞争力?

  通江的策略是:以文化为魂,持续深度创新品牌实践,全力打造中国银耳第一品牌。

  对此,省工商局商标分局局长周广平很是称赞:“杜邦、海尔等世界名企实践证明,优秀的品牌都是不断创新的品牌。持续不断的创新不仅能让通江银耳品牌焕发生机、永葆活力,还能为产业提速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创新品牌与市场推广,通江不断持续发力。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聚合力量,共下“一盘棋”——以文化为核,整合通江“三乡”文化(银耳之乡、红军之乡、溶洞之乡),走“内练品质、外树名牌、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路子,深度探索品牌宣传推广创新;积极着手申请中国驰名商标,全面加强品牌保护和提升美誉度;积极融入“巴食巴适”品牌体系。

  系列创新组合拳带动下,“通江银耳”、“通江食用菌”不断声名鹊起——以其原生态、原产地的绿色之韵和健康之美不断洞开新市场,成为大中城市的美食新宠。

  通江县委宣传部一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通江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增大宣传力度,全面提升品牌对产业的助推力。”

  科技孵化

  开启产业发展“黄金期”

  今年8月,印记着“通江造”的首款罐装银耳汤产品一上市就深受多地消费者青睐。北京一外企员工王华女士品后倍为感叹:“银耳营养价值的确很高,但加工过程极为麻烦,这让很多人倍为遗憾。而今有了这个罐装银耳汤真是安逸!”

  “罐装银耳汤产品诞生,是通江银耳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结晶。同时,也标志着主打初级产品的产业格局正式突破。”通江县经信局一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该产业精深加工产品几乎微弱得没有声音,很多时候是在用麻袋卖世界级的“高级原材料”。

  迈出用麻袋装着卖的传统思维,探寻从微弱迈强势之路中,通江决策者始终坚持打好“科技催化牌”,全程创新科技孵化。

  该县积极帮助产业企业申报科研项目,申请国家专利;积极加强与知名科研院所的合作,借助其人才、技术优势,全面加强从种植、生产、研发、销售等全产业科技创新。科技孵化中,山霸王公司等企业积极与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先后开发出通江银耳八宝茶、通江银耳羹、银耳醇等银耳系列产品4大类20多个新品。

  实践中,科技释放出的强劲动力。银耳汤、银耳茶、银耳胶囊、银耳酒、银耳面膜……如今,通江银耳业已从单纯论斤卖初级产品跨入到主打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时代。牟桄亿告诉记者,新开发的罐装产品不仅好销,而且产值还翻了好几个番。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向精深加工、高端产品进军,走新特色经济兴县富民发展之路。”王军表示,通江正着力将这一理念变成现实。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4-10-15/18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