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来到清新县龙颈镇。得知该镇新引进了一个生态农业重点项目,其投资者还是“全国科技星火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记者立即与镇政府工作人员一同前往兴农珍稀菇果产业生产基地采访。
“不好意思,老板昨天刚离开,回浙江了。”接待我们的李师傅抱歉地说。虽然没有采访到“老板”,但记者在基地遇到了一批来自禾云镇西社村委会的客人。村干部刘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是第二次来基地参观了,这次来主要是想和基地经营者研究合作问题。
“利润空间大,投入1元就有2元利润。”刘先生坦言,是可观的利润打动了他们,目前村委会打算先投资种植十亩,如果收益高再向村民推广,希望能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这里种的是什么菇啊?”“杂交木耳一年能收多少次?”……一走进食用菌大棚,刘先生和同事就迫不及待地向李师傅“取经”。“杂交木耳对菌棒的要求较高,一定要新菌棒,所以种植一年后就要换。但旧的菌棒还能培育鸡腿菇之类的食用菌。”李师傅介绍说,地上一根根长45厘米、宽15厘米的圆柱型物体就是菌棒,菌棒里面填充的是含有菌种的木糠。菌棒能够重复使用,只要懂得各种食用菌的生长习性,就可以在大大节约成本的同时增加生产利润。
李师傅告诉记者,一亩地大概能育8000多条菌棒,加上搭建简易棚,一亩成本需要3万元。尽管各种食用菌一年能收获的次数不同,少的只有两三次,多的有四五次,但一年下来平均每亩纯利润都有五六万元。
“周边已经有十几名村民对我们的项目感兴趣了。目前我们也计划让他们在基地工作,教他们熟识种植技术后再让他们回去种植,基地负责技术指导和回收食用菌。”李师傅笑着说,老板的投资宗旨就是把发展高科技农业带到龙颈镇,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丰富“菜篮子”工程作出贡献。
据了解,清新县兴农珍稀菇果产业生产基地是清新县龙颈镇政府招商引资及国家扶贫开发的生态农业重点项目,由清新兴农珍稀菇果专业合作社投资。基地预计总投资600万元,第一期开发食用菌、红果两个大新兴产业,总投资300万元,并逐步扩大项目规模,以示范基地为基础,通过技术示范、培训,辐射推广栽培食用菌1000万袋,种植蔬菜500亩,种植红果1000亩。
项目投资者梅小平是高级农艺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科技星火带头人、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为民好书记、浙江省第十二届党代表、浙江省云和县人大常委会常委。
目前基地共种植了冬菇、猴头菇、金富菇、鸡腿菇、木耳等十多种食用菌,主要销往清远和广州,一年利润大概有四五十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