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义乌坞灶:葡萄架下敲开致富门

零零社区网友  2010-09-21  互联网

  过去,人们一说起坞灶村,提到的定是村里那棵年长粗壮的“葡萄王”;如今,人们再说起坞灶村,更多的是它独特的休闲风情和地道的农家菜。到坞灶村吃饭去!因为价格便宜、菜肴可口、环境宜人,每天都有3000余人驾车来坞灶村吃吃农家菜,看看村美景,进村的汽车几乎从村头停到村尾。来到这里,就算带着一身的疲倦,也会被这里清新的空气涤荡洗净,恍如化身为“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悠然间也见到了一座座连绵秀丽的青山。

  风景秀丽的坞灶村

  后宅街道坞灶村,位于义乌市西北部,北靠杭金衢高速公路,南连义乌火车站,西靠德胜岩风景旅游区,三面环山,风景秀丽。有村民95户,共208人,村区域面积0.65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3亩,年人均收入9269元。

  坞灶村于2006年启动环境整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坞灶村村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四年来,坞灶村先后完成了全村路面硬化、池塘改造、沟渠溪改造及休闲广场打造;注重民生工程建设,先后完成了自来水改造工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村庄绿化。坞灶村先后被评为“金华市生态示范村”、“义乌市乡风文明村”、“义乌市文化示范村”和“后宅街道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共建新农村建设工程10余项,累计投入资金280余万元。

  如今村内道路整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村四周树木茂盛,培育起的6家农家餐馆生意红红火火。这里再也不是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一个经济发展繁荣、教育科技普及、居住环境舒适、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已初步形成。

  土葡萄引来八方客村民收入翻起“筋斗云”

  坞灶村的村民,都喜欢在房前屋后种上葡萄,村民种植葡萄的历史也颇为悠久。盛夏时节,家家屋前都挂满了一串串白色微透的葡萄。这些葡萄虽然个小,但味道甜美,余味无穷。据专家鉴定,这是土生土长的野葡萄,俗称“白葡萄”,堪称稀有品种。

  多年以前,这些葡萄多是村民自己享用或是送给亲朋好友,很少作为商品出售。如今,一块木牌立在村口显眼处,这是通往葡萄长廊的入口,土葡萄作为坞灶村的特色,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采摘品尝,也成了坞灶村发展农家菜的金字招牌。

  35岁的张辉,经营的“葡萄王庄头农庄”是坞灶村第一家农家乐。在张辉家门前的露台上,4棵葡萄在屋前缠出了逾百平方米的葡萄架,宛如一个天然屋棚,凉爽惬意。著名的“葡萄王”就扎根在这里,初次来到这里的人,都要亲手摸一摸这棵历史悠久的“葡萄王”。

  “葡萄王”是张辉的爷爷种下的。50年前,一向喜欢种些水果的张辉爷爷,把一棵在自留地里种了10余年的野葡萄移栽到自家门口。50年来,祖孙三代人精心呵护着这棵葡萄树,并将它剪枝嫁接繁衍。即使在不结葡萄的季节,独特的景观也吸引了不少人进村观赏。

  2005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他们多次上门劝说,鼓励张家为村民办农家饭店致富带个好头,打出品牌。2005年6月,老张的农家饭店开张,马上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人,慕名前来观光旅游。他们在游玩了山村后吃农家饭菜,回去时又可摘些葡萄带走。开业不到3个月,饭店每天的营业额超过了2000元,纯利润有500多元。

  本地农家餐馆生意的兴隆,让村民对发展农家乐有了信心。农户主动开起了农家餐馆,到如今,经营3年的瑶铭山庄也已有了名气,被外人称为“花果山仙境”。

  39岁的傅红松是瑶铭山庄的老板。站在山庄门口看,这里并不显山露水,但只要你肯移步前去,就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后山上果树枝繁叶茂,樱桃、枇杷、杏子、杨梅、桃子、李子,应有尽有。等这些水果过季了,4株生长了20多年的土葡萄也成熟了。吃完了葡萄,还有马枣、石榴、橘子、胡柚,等着你来采摘,一年四季,水果不断。游客不仅可以选择在山下包厢吃饭,也可以到山上树丛下、木屋内、瀑布旁吃饭休闲。这是他父亲傅加良10余年来起早摸黑开荒种地的结晶。品茶、垂钓、吃饭、采果、烧烤、爬山、荡秋千,游人在此吃得开心、玩得尽兴,主人家的荷包自然也鼓了起来。

  “从18岁开始,我就到城里谋生,在市区经营的一家电子配件店已经上了轨道,生意也很不错。”傅红松看着一拨拨来山庄吃饭的游人笑了,“以前,我父亲教育我们,有本事就要到外面闯,待在穷山村里没出息。可几年前,看着村里的几家农家乐都办得有声有色,老父亲却把我从城里叫回来了。”

  如今,坞灶村的农家菜已经大名远扬,日接待游客3000余人。到了周末,吃饭的游人排起长队。一到节假日,单间农家乐的营业额能达到8万余元。

  创亮点升品位农家效益更上层楼

  “农家乐绝不仅仅是随便吃一餐农家饭那么简单,菜不地道、环境不好、不懂得包装宣传,这样的农家乐只会是昙花一现,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坞灶村村委主任傅小培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忠民都已经60岁了,自从村里办起了农家乐,两位老人经常到村民家里走访,听听经营户的困难和其他村民的意见。

  2006年,傅小培根据坞灶村的实际情况,借鉴安吉横山坞村的污水处理模式,对村庄进行改造,加上近年来登革热防治工作的开展,坞灶村人居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2007年,坞灶村投入14余万元启动自来水改造工程,村民的饮用水质量得到了保证;2009年,坞灶村开展外墙粉刷工程,51户赤膊房逐一完成 “穿衣戴帽”;2010年,坞灶村又进行了村容美化,对外墙进行勾线,农家氛围扑面而来。

  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口,与当地自然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相结合,吸引游客到后宅休闲、旅游、观光、消费,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是后宅街道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特色。如今,后宅街道的新农村建设已进入了第二阶段,今年的重点是提高新农村建设的品位、品质,创立新亮点,并通过这些亮点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此,坞灶村两委时常聚在一起,探讨如何让本村农家乐上档次。

  坞灶村农家乐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效益丰厚,如何才能创亮点、可持续发展,这些都要求村两委要有长远的眼光,经营户要有进取精神。

  瑶铭山庄的傅红松就放弃了家庭式的管理模式,聘请了经理、主管、领班,搭建好员工发展的平台,自己转而到各地酒店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虽然酒店与农家乐是完全不同的模式,但傅红松相信,酒店先进的理念必然能为农家乐上档次提速。

  员工培训、厨艺交流、外出考察、研发新菜、积极参与评优评星和媒体宣传,瑶铭山庄在傅红松的经营下有声有色,短短几年就成了坞灶村生意最好的农家乐之一。

  坞灶村农家乐的发展,离不开街道重视以及村两委的努力协调。“统一规划,以公共资源公平享受为原则,在不影响其他村民利益的情况下,村里的公共停车场可以让农家乐经营户优先使用。”2009年,坞灶村的农家乐发展得已经有相当规模,解决好游客的停车问题成了发展瓶颈。通过村两委与各部门及村民的协调沟通,通过田地改造,规划开辟出两处停车场,并划出停车位,减少农家乐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安全隐患、环境噪音等问题。

  打造农家乐基地让更多的村民尝甜头

  2009年,后宅街道结合“义乌市旅游总体发展规划”,推出了“打造城市休闲地带,构建义乌城市花园”的概念性初步规划设想,其中,坞灶村的农家菜品也被列入开发之列。

  经过“小五化”,坞灶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独特的区位优势加上街道重视,坞灶村正值发展农家乐的机遇期。农家乐上档次,也要成规模。如何让村民来分享农家乐这块蛋糕,让更多的人尝到农家乐的甜头,成为村两委工作重中之重。

  2009年,村两委决定抓住时机,鼓励村民规模化发展农家乐时,村民却认为自己没有“葡萄王”“花果山”这样的资源,办起来的农家乐没有竞争力。于是,村两委又重走“长征路”,组织“一户一村民”,到杭州梅家坞、磐安管头村等发展农家乐有规模上档次的地方考察。考察结束后,村两委多次召集全村村民到操场上开会,尽管如此,对于规模化发展农家乐能否成功,村民心里依然没有底。

  就在打造农家乐基地的规划陷入僵局时,后宅街道下发了一纸振奋人心的文件——《关于实施农家乐休闲旅游扶持政策的意见》。文件内容为采取补助与奖励结合的鼓励措施,新开业的农家馆,各项手续齐全、有一定规模的,一次性补助3000元;取得营业执照、营业一周年内街道给予合法经营的农家餐经营户,前六个月每桌补助50至 100元不等,开设农家旅馆且床位四床以上的,一年内每床每月补助80元,经省市级认定的星级农家乐经营户,街道可给予2000至10000元的奖励;经省市二级认定的农家乐特色村,街道给予2至4万元奖励。

  “街道给出这样实在的扶持政策,接下去的工作就是动员村民。村两委已经决定要开三个会:组织已经营业的村民开个座谈会;组织村干部党员开个联名会;组织全体村民到操场上开个动员会。”村委主任傅小培对坞灶村的未来充满信心。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0-09-21/17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