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家庭党小组’帮助,我哪能成为种菜专业户。”今年38岁的孔玉祥提着满满一筐红彤彤的西红柿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孔玉祥的5亩日光温室大棚现在每年能赚七八万元钱,是原来种大田收成的好几倍。他指着平畴沃野中一排排整齐有序的大棚告诉记者:“这里原是荒滩,如今成了人们的‘致富宝地’,老郭的功劳不小啊。”
他说的老郭,就是同村的党员郭金奎。提起老郭,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乌兰淖尔镇泽园新村农民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不仅因为老郭精明、热心、脑子活,更重要的是他的“家庭党小组”适时将党的政策落实到田间地头、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村里人都记得,2001年12月17日黄河堤岸决口淹没了乌兰淖尔镇大片土地后,镇里将遭受损失的6个自然村中200多户、2800多人迁移至此组建成立泽园新村。这里地势相对高一些,但沙土薄田收成甚微。正当人们为生产生活发愁之时,2003年郭金奎自筹资金建起的6亩蔬菜大棚当年收入6万多元,一下子成为当地的“新闻人物”。于是,人们纷纷效仿建大棚,老郭东跑西颠地给人们传授技术,自己忙不过来时,就派子女去田间地头指导村民。
很快,泽园新村不少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民取得可观的效益。为此,乌海市委、市政府2005年授予郭金奎“农村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当年他还被人们推选为市人大代表,随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镇党委看中了他的“带头作用”,相继培养其大儿子郭永胜、女婿方世军入党,并于2007年批准、帮助成立了郭金奎“家庭党小组”,还确定郭金奎为科技特派员,鼓励他进一步带动群众致富。
郭金奎深感责任重大,他自费到银川市系统地学习了大棚蔬菜种养、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回来后很快组织周边农民建立了全市第一个蔬菜水果专业合作社,统一苗木提供、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生产和销售有了保障,吸引了更多的群众加入进来,甚至黄河对岸的海勃湾区330多户农民都成为他的蔬菜水果专业合作社成员。如今,郭金奎“家庭党小组”已带动500多户农民成为日光温室蔬菜专业种植户,并且大多富裕起来。
“以前人们不了解市场,不知道种什么能赚钱。”泽园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济富说,郭金奎带领群众将原来每年只能种一茬、每亩年收入不足千元的大田,变为年种两茬、每亩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蔬菜大棚,而且他还因地制宜成功总结出尖椒套种黄瓜立体栽培、温室加土背墙保温、膜下滴灌暗沟插苗等技术,并打出了本地甜瓜、花卉等一批名牌产品。“老郭父子三人毫不保留地为老百姓传授技术、保证产品销路,这样的‘党小组’自然会受到群众满心欢迎。”
“实践证明党组织‘窗口前移’,可以以点带面拉动高效精品农牧业发展,为民谋福、为党增光添彩。”乌兰淖尔镇党委副书记王永生说,全镇目前已发展起像郭金奎家一样的“家庭党小组”共有5个,他们除带领群众搞种植外,还搞白绒山羊养殖、“农家乐”旅游等服务业,成效均不错。同时,这些“家庭党小组”把党的政策及时传递或实施到一个个农家,成为党联系群众的坚强纽带。
乌兰淖尔镇巴音敖包嘎查的罗志忠“党小组”帮助村民买志玉搞乡村特色餐饮,使其两年甩掉了穷帽子,并积极努力入了党。如今饭店雇有3名村民的买志玉说:“是党组织帮我富了起来,等我‘翅膀’再硬点儿,想出好点子,也要带领更多的群众一同致富。”
乌兰淖尔镇镇长石生华说,为了“家庭党小组”在基层发挥更大的作用,上级党组织每年都会给予他们一些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政府有关部门在一些支农项目上也适当向他们倾斜、让他们带头实施,以保持“家庭党小组”的活力。他表示,“家庭党小组”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