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黄花梨大户的致富六部曲

网友投稿  2010-04-27  互联网

同样搞种植业,有的效益很好,有的不佳,甚至亏本。楼国荣从1993年开始种植黄花梨,规模越来越大,效益越 来越好。他到底有啥“秘密武器”?

  黄花梨一直是东阳市的主打水果品种,其中尤以歌山镇上周村的“冠强”牌黄花梨为佳,皮薄、果脆、味甜、个头大,成了购买者的首选,多年被东阳 市、金华市、省评为优质农产品。日前,笔者走访了打响该品牌、走上致富路的种植大户楼国荣。

  楼国荣现年47岁,3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造成三级肢残。1993年,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楼国荣的带领下,上周村建起了360亩黄花梨 果园。2002年,楼国荣看准黄花梨种植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从北江信用社贷款20万元,承包了村里360多亩黄花梨果园,走出了一条种植黄花梨的致富路。

  第一步:改良品种

  第一年,楼国荣投入12万元资金,对品种进行了改良,引进了优质黄花梨品种进行嫁接。同时对原土壤进行深翻、追肥。由于经营管理有方,第一年便 有了较好的回报,由于新培育的黄花梨皮薄、果脆、味甜、个头大,投放市场即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这一年,楼国荣就实现销售50万元、利润10万元。

  第二步:创出品牌

  2002年6月,在东阳市农业局等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楼国荣注册了“冠强”牌黄花梨商标,并参加了金华市农产品展销会和浙江省农特会。结果, “冠强”牌黄花梨先后获得了金华市、浙江省优质农产品称号,一举打响了黄花梨品牌。上海、广州、福建、杭州等外地客户纷纷前来订购。

  第三步:建起无公害基地

  楼国荣有着超前的意识。他在当地水果种植户中率先实施了水果套袋栽培和果树罩网、应用频振杀虫灯防治害虫等新技术,建立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 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水果病虫害防治体系,在确保了水果生产稳产高产的同时,不断改善果实品质,实现无公害化。

  2002年8月,楼国荣的果园被浙江省农业厅确定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第四步:建起山体冷藏库

  近年来,东阳黄花梨种植户不断增多,由于黄花梨8月上市正值高温季节,且上市集中,易腐烂,在盛产期出现了梨价下滑的现象。延长保鲜期和销售期 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条好出路。但是普通冷库贮藏成本高,楼国荣想到了利用山洞作冷库贮藏的办法。经过周密的成本测算和专家论证,2002年7月,楼国荣投 资100多万元,在果园的南山脚下人工开凿了一纵深60米、高3.5米、宽5.5米,横向支洞6个,深各13米的“丰”字形岩洞,实用体积达2200立方 米,可冷藏黄花梨1000吨。洞口安装冷冻机,通过铁管向里面的仓库送去冷风。冷藏库的建成可使黄花梨保鲜期延长4个月。2002年9月中旬,经冷藏保鲜 后的黄花梨售价每公斤2.4至3.4元,与黄花梨盛产的价格每公斤1.2~2元相比,每公斤增加收入1.2~1.4元;而在10月上旬梨价攀升至每公斤5 至6元,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第五步:扩大种植规模

  2002年底,楼国荣再次从北江信用社贷款20万元,投入资金50万元,承包了村里的700多亩荒山坡,全部种上了黄花梨,进一步扩大了黄花梨 的种植面积。同时,楼国荣成立了东阳市冠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拥有黄花梨面积1050亩,成了东阳市黄花梨种植规模最大的基地。

  第六步:改善基础设施

  2003年,楼国荣又投入80万元加强基地的设施建设,新建成300平方米的仓库、600平方米的包装车间;修建了一条2公里长的水泥路、 1800米三面光水渠,为基地的管理、运输、包装提供了方便。果园先后被东阳市确立为“黄花梨核心基地”、“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被省农业厅、省财政 厅、省国土资源厅确定为“浙江省优质高效种植业基地”。2003年公司实现产值150余万元,获净利润35万元。

  创业心得

  楼国荣总结出以下几条经验:一是选准水果品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果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品种选得好不好决定着效益。二是要上 规模。有规模才有知名度,才能引来批发商。三是必须有科技含量。楼国荣的黄花梨种植形成一定规模后,就着手制定生产标准,实现无公害生产,优质促成优价, 扩大了销路。四是要创品牌。有了一定的规模之后,还必须有自己的品牌,这样才能更好地占领市场。五是看准了之后要舍得投入。基础设施要跟上,如园中的道 路、用于灌溉的水渠、仓库、包装车间等等设施,提高基地的标准化程度。另外,楼国荣的山体冷库投资了100多万元,延长了水果的保鲜期和销售期,带来的经 济效益十分可观。六是要善于学习果园管理的先进经验。2002年初,楼国荣不仅报名参加了电大果蔬专业的学习,还不断到东阳农业局、浙农大、省农业厅向专 家、教授请教。七是要充分利用电脑网络进行网上销售、网上订购,拓展水果销售的渠道。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0-04-27/16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