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cctv致富经:八人进山创业为何只有一人成功

网友投稿  2009-11-06  互联网

 

 



 

 

        2004年初,浙江省临安市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来了一些前来淘金的杭州人,村民们有些纳闷,村里没什么值钱的资源,年轻人大都到七十公里外的杭州市打工去了,城市人却来村里淘金,岂不是痴人说梦?

        村民余正祥:城市人到农村里来挣钱更难了。

        记者:为什么?

        村民余正祥:为什么,像我们本身都是农民,在家里挣不到钱吗,他们不懂的人到这里更难了。

        村民们觉得,几个杭州人到这里不可能赚到钱的,1年后就应了他们的猜测,几个杭州人在这里没赚到钱,陆陆续续还离开了村子,只有一个人留了下来,让人意外的是,他不仅在这里创造了财富,还把眼前这个没人看好的野山沟,建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农庄,这个人叫张林海。

        张林海:不管他们干不干我还是要干的,我觉得这是一个产业,是一个赚钱的机遇。

        既然是一个赚钱的机遇,那怎么会只剩下张林海这个光杆司令?张林海外号张百万,既然有百万身家,做点什么不好,何必要跑到大山里来,修房造屋,通水通电,加上承包费要花二百一十万元,难道大山里真的隐藏着什么财富诱惑?

        村民钱志根:人家想不通,为什么有这么多钱的积蓄,在家里养老都可以了,50多岁了,还要到山里去干什么呢?

        村民杨园珠:要是基本上我们有几百万,我们去买房子呀,还是炒股票呀,还是做其他的东西了,不像这个,投到这个野山沟里面来。

        从当初八个人合伙创业,意气风发,到两年后只剩下张林海一个孤家寡人,在别人认为赚不到钱的野山沟里,张林海却意外地创造了财富,连他自己创业之初都没有想到。

        张林海今年55岁,曾是杭州第一印染厂职工,下岗后跑运输,做布料贸易,赚得了第一桶金,2003年初,他和七个朋友在当地报纸上发现萧山区一个果园转让的消息,就动心了,觉得果树投入不大,不仅能挣点钱,还能当成老了以后休闲的去处,就按股份制方式承包了那个撂荒的果园,何鑫培就是当时的八个股东之一。

        原合伙人何鑫培:好像有点好奇心,好像就是有感觉是我们好像是搞的好的,因为我们毕竟有八个人。

        张林海:人一多了信心很足,一定能搞好,所以说当时就凭自己的热情在做事。

        眼前看到的就是当年张林海他们承包的这个果园,种的梨树桃树杨梅也没有特别之处,挂果丰产期每年能卖十万元,但人工肥料管护费用1年也要十万元,两者相抵没钱可赚,到现在已基本废弃。可当初他们来到这个果园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兴致勃勃,而且因为是下岗职工,杭州一家活禽交易市场还免费提供鸡粪支持他们种果树。

        杭州萧东活禽市场经理余建明:他们是下岗工人,自己创业,自己去种果园,所以我们作为省级龙头企业就是资助给他们。基本上鸡粪要卖5元钱一个袋子,就是我给他们全部都是免费的。

        张林海:果园里面我们沿路都是鸡粪吗,为了便于以后施肥方便,所以我们一路上去,车子一路放上去,以后施肥的时候可以省点力。

        然而,从市场免费拉来的鸡粪,却成了埋在张林海身边的定时炸弹,让他们在随后遭到重大挫折的同时,八个创业伙伴也因此分道扬镳。

        2003年3月,张林海等八个农业的门外汉吃惊地发现,鸡粪在帮助果树生长的同时,也滋养了野草,他们种下的一万多棵果树苗,淹没在了疯长的野草中,这成了他们的一块心病。

        张林海:我们果树里面又放了鸡粪,鸡粪一放的话这个草生长的速度是很快很快。

        原合伙人何鑫培:好像感觉到除不完的,就是心里有这么个感觉,不是说一个除草除草一个局部的这么一块,好像这个山很大。

        无奈之际,一个股东提出用鸡来帮忙灭草,鸡长大了还能卖钱,一举两得,张林海他们迅速就养了一千只鸡,4个月后,鸡不仅把除草任务完成得漂亮,卖掉后一千只净赚了一万多元钱,一只鸡能净赚十几元,这等好事随即改变了八个股东当初承包果园的初衷,他们觉得完全可以扩大规模养土鸡,赚更多的钱。

        原合伙人何鑫培:当时我们认为养得太少了,我们应该多养一点,我们不是2000个,养个5000个甚至1万个,对不对?那么产生的效益更大了。

        张林海:第一批鸡我们的利润很好,我们可以赚到十几元钱一个,你大批量养以后,我们当时想呢,能赚10元钱一个,也已经很可观了,那么一万只鸡就可以赚10万元钱。

        张林海他们是城市人,不懂农业,有的只是热情和干劲,凭着仅有的一点养鸡成功的经验,就买回来1万只鸡苗搞养殖,但他们很快察觉,他们把养鸡赚钱看得简单了。

        原合伙人何鑫培:很辛苦,晚上呢黄鼠狼呀,什么山上的这些野兽呀要偷鸡,要防止别人来偷鸡,对不对,就是晚上睡觉呢,就这个睡觉时一根脑神经也在鸡窝里。

        张林海:鸡吃一斤料要三倍的水,鸡才能茁壮成长,我们一万只鸡的话,每天要吃饲料就要几百斤水,那每天几十担水要求员工挑到山上去,求他们,拜他们。

        辛苦归辛苦,但看着一天天茁壮成长的鸡,他们觉得付出的辛劳和汗水还是值得的,就连一向反对张林海进山创业的妻子,都被山上成群结队的散养土鸡打动了。

        妻子周慧娟:是一道风景好像很亮丽的,有的鸡还会飞到你的肩膀上,苞谷一放,这个鸡哗哗都飞过来了,都飞过来了,我们往前面走,它们就跟着我们,那个时候我们真的是看到这个鸡这个样子,我们很开心的。

        本来是承包荒山种果树的,没想到却歪打正着意外地赚到了鸡钱,八个股东决定上规模,赚大钱,第二茬就养一万只鸡,三个多月后,土鸡看起来长势良好,但是就在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幻想的时候,一场灾难意外降临了,就是这场灾难让股东之间发生了分裂。

        2003年11月的一天深夜,刚从鸡场返回杭州的张林海,接到鸡场员工一个惊慌失措的电话,这个电话让把他吓坏了,他和妻子连夜动身赶回鸡场。

        妻子周慧娟:他们养鸡的打电话到我们家,我们连夜赶过去的。

        鸡场里弥漫着死亡的气息,一批批鸡莫名其妙地死去,所有的人不知所措。

        妻子周慧娟:一看都傻呆了,反正到处都是一堆一堆,都死鸡,我们拿着手电筒的,全部都是死鸡。

        土鸡虽是散养的,但晚上就会全部回到鸡舍,如果一只鸡得病,很快就会蔓延开来,鸡再吃药治病已经来不及了,随后的几天里,张林海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曾经活蹦乱跳的土鸡死掉,希望眨眼间就变成巨大的失望。

        张林海:就是你今天想不到明天要死多少,已经到这个程度了。一开始三五只,第二天就几十只,第三天就是几百只,这个吓坏了,就是你吃药都来不及。

        妻子周慧娟:好像有些接受不了了,没多少时间的时候这个鸡还是,真的是活蹦乱跳的,跟在我们后面走的,好像是我们自己养出来的孩子一样的。

        张林海把鸡送到当地相关部门检验,并请专家到鸡场实地查看,专家迅速找到了造成八千多只土鸡死亡的真正元凶。

        张林海:专家上来一看,第一个毛病就是我们的鸡粪带来的直接因素,市场上的鸡粪,可以说什么病菌的鸡粪都有,你拉到鸡场,所以说我们犯了大忌。

        妻子周慧娟:我们是为了要这个果树肥吗,那么从市场里面去,每天去运的。

        养鸡之前从活禽市场免费拉鸡粪回来,本是为了给果树施肥,没想到,堆放在果园里的鸡粪却意外地成了八千多只鸡死亡的罪魁祸首,1万只鸡到最后也只出栏六七百只,股东们难以接受这个悲惨的结局,那些即将出栏赚钱的鸡只是一个美好的梦,让他们对创业有了更痛楚的认识。

        原合伙人何鑫培:8000个死掉,都深埋在地下,就是你到山上去抓死鸡了,你用编织袋去装下来,到山上,下来之后又躺下一片了,当时头上一盆冷水泼下来了。

原合伙人颜方成:我难受,也跟他们难受,我因为我要向他们负责,对不对,他们不是这么多的钞票到我这里来玩玩的。

        这些养鸡鼎盛时期拍摄的照片成了一个回忆,原本能赚十几万元,没想到遭遇了灭顶之灾,加上人工、饲料、基建等还要赔进去十几万元,里里外外三十多万元就打了水漂,在2004年初召开的股东会上,多名股东对是否继续养鸡动摇了。

        原合伙人颜方成:亏了十几万老张当然资本足一点,他董事长,其他的就不喜欢了。

        原合伙人俞柏明:没有效益,有几个股东当时很伤心的,很伤心的。

        记者:怎么伤心呀?

        原合伙人俞柏明:那你辛辛苦苦投下去没有效益了。

        妻子周慧娟:你要创业的话,那困难肯定是有的,路肯定是艰辛的,你说要赚钱,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是现实也是很残酷的。

        股东大会以八个股东中五个股东退出结束。鸡场因大面积死鸡无法继续使用,果园也无心经营了,张林海和两个股东觉得还是要继续养鸡,在详细调查杭州的两个活禽市场的销售状况之后,觉得杭州中高档土鸡市场商机巨大,2004年初,他们又在临安市潘山村承包山场散养土鸡。

        张林海:通过这个教训以后,我们走访了市场,杭州一天的消费量大概在10万只左右,中高档的土鸡很少很少,所以说这个商机确实存在。

        记者:很诱人。

        张林海:很诱人,所以说我们三个决定还是继续大胆养。

        张林海三个股东聘请了技术人员,随即就把养殖规模扩大到30多个大棚,每个大棚每次能存栏3千多只,这意味着他们全年土鸡出栏至少能达到 30多万只,即使一只鸡只赚十元钱,那么张林海他们三个年底每人也能分红1百多万元,利润将十分可观,但是没想到,忙忙碌碌一年下来共投入了三十多万只鸡苗,竟然只存活销售了十万只鸡,而且效益极低。

        张林海:10万只鸡赚了10万元钱等于是一个鸡赚了1元钱,还有两个股东呢,就认为好像冒了这么大的风险,就赚了这么一点钱,好像有一点得不偿失。

        当时,鸡场主要靠十几个饲养员,而鸡雏出壳后三十五天里,温度、湿度、喂食、免疫程序非常繁琐,饲养员一天24小时几乎不能休息,责任心稍差一点,小鸡雏成活率就很低,本来张林海他们投入三十多万只鸡苗,1年怎么也该分红利1百多万元,没想到活下来十万只鸡,核算成本后总共才挣了十万元,股东之间开始抱怨、猜疑。

        原合伙人何鑫培:一个和尚是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水吃了。就是我感觉到就是一个我自己跟不上。

        张林海:你也不能怪我,我也不能怪你,他也不能,互相都不能怪,但互相又都自己在心里面在怪。

        2005年初,鉴于对从前八千多只鸡死亡的恐惧,鉴于对养鸡赚钱前途的感觉渺茫,何鑫培和另外一个股东提出退出股份。

        原合伙人何鑫培:我们退出了,要你一个人去搞,你骑虎也难下了。

        从最早八个股东意气风发,到两年后只剩下了一个光杆司令张林海,他该何去何从?

        八个伙伴农村创业,掘金不成反起纷争,别人纷纷离去,他为何独自深山坚守?在没人看好的野山沟里,他如何掘到真金?

        两个股东去意已决,虽然基地建设承包山场的两百多万元都是张林海投入的,不养鸡就会前功尽弃,但他觉得只要管理跟上,技术上不出大的差错,养鸡肯定能赚钱。

        张林海:他们一退出,我反而规模更大了,我把杭州萧山这个基地,原来养过鸡的基地,我又重新去基本建设投入了,又去造鸡舍,那么这个时候,原来我们出10万羽,这个时候我们这个规模可以出30万只鸡了。

        张林海吸取以往的教训,从育雏到出栏,起早贪黑天天守在鸡场里,尤其是育雏阶段,即使在夏天,因为山里的温差较大,他也要用这种火炕为小鸡雏加温,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小鸡的成活率达到90%,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辛苦。

        原合伙人俞柏明:张师傅是比我们农民还要农民。

        记者:为什么这么说?

        原合伙人俞柏明:我们农民也不会这么吃苦。

        对于自己辛辛苦苦养成的土鸡,张林海充满了自豪感和幸福感,他在现场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土鸡野性。

        张林海:像我们山沟沟土鸡,它每天饲养在山上,所以它的运动量很大,奔跑能力很强,它这个肉质很坚硬,土鸡的特点头很小,嘴很尖,很凶猛。毛发光亮,脚细,还特别善于飞。

        2005年是张林海独自养鸡的第一年,第一批鸡出栏就达到了十万只,怎么把自己的土鸡买一个好价钱呢?到菜市场销售,和普通的鸡难以区别,宾馆饭店送货给的价格也不高,那怎么卖呢?

        张林海:当时市场上的鸡大概最贵的卖到10元钱一斤,我可以卖到11.8元,哪怕我1.8元钱的利润拿下来付房租,那我还绰绰有余。

        张林海在杭州开出了十四家土鸡专卖店,遍及菜市场和大型社区附近,每年每家店房租要花两万多元,但土鸡销售却没有想象的火爆,怎么提高专卖店的人气呢?他想到了头生蛋。

        头生蛋就是鸡产下的第一个蛋,吃头生蛋是杭州当地的习俗,主要是给老人小孩吃,但一般的养鸡场嫌麻烦不会把头生蛋挑出来,像张林海这种从土鸡蛋中挑出头生蛋更是少之又少。

        张林海:每一个头生蛋它都带血的,每一窝鸡的只有一个蛋算头生蛋,头生蛋个儿很小,一斤蛋基本上我们是18个到20个一斤,以后它越产越大,到最大的时候它可以12个一斤,它这个量非常稀少,我们一窝鸡的话,1500只到2000只鸡,头生蛋我们一般的不会超过几十斤。土鸡是分批次养的,头生蛋也是陆续产出的,张林海能常年不间断地供应,卖价和土鸡蛋一样,主要是为了给客户留一个好印象。

        张林海:这个价格,我们如果卖50元一斤也能卖掉,但是我们只卖12元。他们品尝了我们的蛋后,就对我们的土鸡更感兴趣。

        半斤或一斤地限量供应头生蛋,成了张林海在杭州十四家土鸡直营店里的亮点,利用风俗习惯,竟帮张林海把土鸡专卖店的名声打开了。

        顾客王治福:吃头生蛋是杭州本地的一种风俗习惯,我也常给家里老人小孩买。

        顾客杨红儿:头生蛋里面这个蛋黄大一点,这个蛋清很少的。

        头生蛋,到底是什么样子?它和普通的鸡蛋有什么区别呢?

        店长吕玉仙:这个是头生蛋,头生蛋带有一点血就是,蛋小,黄大,就是它的那个白的很稠的,很硬的就是,这个我们这里讲是叫洋鸡蛋,这个蛋黄小,这个白跟水一样的,这么大一个蛋黄也是这么小,我们这个蛋这么小,黄这么大,这个颜色也比较出来的。

        头生蛋的亮点让张林海留住了不少客户,十四家店每天能销售近千只鸡,但基本都是母鸡,杭州人喜欢吃母鸡,消费量很大,但公鸡每公斤十元都不好卖,虽然张林海养的是经过鉴别公母的小鸡雏,但小鸡长大后仍然会有百分之十三的公鸡。中秋之后,土鸡进入销售旺季,2005年11月25日,他宣布专卖店开展买一只母鸡送一只公鸡活动,这个有些疯狂的举动让人很意外,这哪是在做生意呢?

        店长吕玉仙:一般人家养殖户不可能搞活动的,会亏钱的,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买一只母鸡送一只公鸡白亏本的。

        顾客杨红儿:买一只母鸡要送一只公鸡,肯定是不合算,那么小养那么大要好几个月。

        养公鸡成本比母鸡高,卖母鸡赚的钱补不上送公鸡的窟窿,员工无所谓,但店长的工资和销售额业绩挂钩,买一送一表面上红火业绩提升却不明显,一些店长就很有抵触情绪,觉得好好的公鸡怎么能白送呢?这不是胡闹吗?公鸡卖得再便宜也是钱啊。活动刚开始,张林海就接到举报说他的一家店欺诈消费者,公告的买一送一,怎么就不送呢?张林海核实后发现竟是自己的大嫂。

        店长吕玉仙:我们嫂子不舍得,买一个送一个可惜了,这么大的鸡。

        嫂子想把公鸡留下随后卖挣钱,被消费者举报给张林海,张林海要求所有的专卖店必须买一只母鸡送一只公鸡,当天就把大嫂开除了。

        店长吕玉仙:人家举报,后来讲鸡卖高价,就把他们嫂子给开除了,就把嫂子开除了,就是这样的,那也太不讲情面的了,这个东西做生意是没有情面不情面的。

        这事至今大嫂都耿耿于怀,没有接受记者的采访。听说张林海把自己的大嫂都开除了,另外十三家专卖店也不敢不白送公鸡了,一天活动下来,连卖带送了1万来只鸡,这个看起来有些疯狂的举动,使张林海的土鸡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

        顾客郑杨颖:作为回馈顾客的一种方式,我们买了可以向大家宣传。

        顾客饶岳梅:你举行一次这个活动,你来报答我们,我觉得这个老板,我觉得这个养鸡专业户这个做法还是对的,对于我来讲我更会买他的鸡。

        知名度带动了母鸡销量提升,还让很多不怎么喜欢吃公鸡的消费者,开始消费公鸡,也在几年间逐步改变了一些老客户不吃公鸡的传统,公鸡从原来每公斤10元到现在已经达到了每公斤26元,张林海买一送一活动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销售经理周键秋:买一送一以后销售量增加了,当时能增加多少?当时要增加50%。

        张林海:现在我们的公鸡也能销到13元钱一斤,母鸡销到16元钱一斤,只有我们知名度提高了,我们的价格才会上去。

        当初八个伙伴深山创业,歪打正着养鸡赚钱,没想到遭受挫折而分道扬镳,认准了散养土鸡市场的张林海,凭着坚持和智慧创造了财富,现在每年都能销售二十多万只土鸡。眼下,张林海又根据杭州消费特点,把在土鸡上赚的钱又投入到他的农庄里,农庄以全国各地知名鸡种为特色,现在已引进了40多个品种,既能观赏又能消费,这将成为土鸡销售之外的又一个财富增长点。

 



http://farm.00-net.com/zf/ngtd/2009-11-06/16391.html